《 梅 花 》
文/易 之 中
“眼前梅诗写不得,无数师傅在上头。”有的地方已经开始下雪了,又是到了《咏梅》,写梅花诗的时候了。但今天再去写梅花诗,不但难以下手,而且恐怕会费力不讨好。因为前面的师傅,已经把梅花诗写尽写透写齐了,后人也再难以发挥想象了。既然梅花诗难写,试写写梅花之文吧。说不定还可以捡到便宜呢?!

佛祖在灵山授佛传禅时,曾经用一种很特别的“象思维”去授徒,这就是“捻花微笑”。佛祖当时捻的是什么花?并没有交代。但只要两种可能,要么是莲花,要么是梅花。肯定就不会是牡丹或玫瑰。因为莲花与梅花都有“清韵”之品质,而牡丹与玫瑰却是情爱之物。如果佛门中捻这种花,可能有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教义。
莲花与梅花都有可能是佛祖“捻花微笑”的“花”。但从社会上的说法:佛者之花为莲,文者之花为梅来看,佛祖“捻花微笑”所捻的“花”,应该还是莲花而不是梅花。
梅花为什么又称之为“文花”呢?因为在所有的花卉中,梅花最有文气,最受文人的欢迎。文人所追求的精神品质,精神教养,精神境界,几乎全部都可以在梅花的性格中得满足。找到寄托。
所有的花卉,都不能带上这个“光环”,唯独梅花可以授之无愧。这个“花环”,这个“光环”,就是“冰清玉洁”!!出于汙泥而不染。莲花不但形清,而且还心清。梅花既不形清,也不心清,但梅花却“韵清”。古人认为:清气为圣为贤,浊气为愚为贱。梅兰菊竹,梅因韵清,早就排在兰菊竹之前。若论花之清洁,百花绝对是排在梅花之后。“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此花便是梅花!经过茫茫大雪的洗礼,人间的污垢,荡涤得一干二净,那怕是空气,也是洁净无尘。此时的梅花,却迎寒在枝头上绽放。如此这般的梅花,又岂能不超逸绝尘,清雅妙丽呢?!

诗书文画都讲“风骨”,读书人也很注重“风骨”。何谓“风骨”?气质与风度。顽强的风度,刚正的气慨。“风骨”也是审美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美学标准。书法论道:“有形不如有骨,有骨不如有神。”梅花花开五辦,花型显得弱小。若然论型,梅花难以“入围”。但论“风骨”,百花却难能以“攀比”。很多花,都是开在花枝上的,而梅花,尤其那些老梅花,却是开在树枝甚至是树头上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横斜之梅,就更显风骨与气势。培根《论美》:“在美的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梅花之色泽并不优势,但横梅之相,却让人惊心动魄,给人气势之美。“气韵生动”是诗书文画的核心,而横生之梅,就最能体现“气韵生动”的精神。
梅花不但有骨,梅花还有神。还有韵。“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种空明,优雅的境界跃然而出,超凡脱俗。梅花的韵,是一种清韵。梅花的清雅,出类拔萃,别具一格。梅之清,清在花香上。梅不及兰幽香,但兰香又不及梅香淡。“暗香浮动月黄昏”。月光淡淡,梅香轻轻。梅香是暗香,梅香不是明香。暗香幽深透远,明香热烈短暂。梅花之清格清韵,也就成了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以梅自喻,追梅逐品的根本原因。
花好还需绿叶扶。很多花,都需要绿叶来映衬,否则,花开的样子就很难看。在百花中,唯独梅花是自为主角,既不需要绿叶扶持,也不需要其它同类倍伴。“女人因优秀而孤独,男人因孤独而优秀”。而梅花既因优秀而孤独,又因孤独而优秀。梅花的孤独与优秀,梅花的迎寒独放,梅花的一支独秀,却让梅花赢得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知名度。

梅花的文化历史悠久。有隋梅、唐梅、晋梅、宋梅、元梅。梅花还有一奇怪的现象,中国绝大部分的古梅,都是生长在寺庙中。这种现象,既奇怪,又不奇怪。道去俗求清静,佛去烦愿自在。自古以来,寺庙皆是清静地。而梅花又天性是冰清玉洁的。大家因清因洁而投缘,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结果,梅花之清韵,为寺庙带来洁气,而寺庙之清静,又为梅花带来禅意。
2020.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