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针编织技艺,一针一线总关情
张 存 梅
钩针编织技艺,俗称“钩花”,据史书记载最早起源于阿拉伯,而后传入西藏,最后传入内地。
清朝末年,祖姥爷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他老人家的花轿独具匠心,成为当时一大亮点,花轿装饰装饰材料:绸缎,七彩线结合,祖姥爷精心打磨出大、中、小号榆木钩针,钩织出“龙凤呈祥”、“富贵牡丹”等各式精美图案,深受人们的喜爱。
后将这份钩针编织技艺传小辈子女,一辈辈传到母亲这里,母亲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女人,母亲的年代是钩针编织技艺最盛行的年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闲时,家庭妇女座在门口三五人一起,拉着家常,手里不停的钩着阿拉伯小帽和自己喜欢的钩织作品,母亲的钩针编织作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九鱼图”,让当时喜欢钩针姐妹的妇女赞叹不已,争相跟着母亲学钩针编织花样,母亲也会耐心的传习钩针编织技艺.当时的钩针编织技艺出口好几个国家,只要来样,心灵手巧的家乡钩针编织艺人就能熟练的照样钩编,到现在一直延续着出口阿拉伯的钩针编织帽。
七八岁的时候,春暖花开,一到农闲时家乡的妇女都座在家门口或大街上,钩织小件、钩衣或阿拉伯小帽等等,父亲见我酷爱钩针编织技艺,为满足我对钩针编织技艺的热爱,想了个主意,当时物资匮乏,很难买到钩针,父亲用老式的自行车辐条,精心打磨出光滑实用的钩针,成为我伴随童年最爱不释手的礼物,放学回家或星期天的时候,拿起钩针,找点零线,学习钩针基本花样。
长大后的我外出闯荡,虽小有成绩,但心里老惦记着父亲和这份对钩针编织技艺的执着,决定回家重拾这份技艺,最早回家的我,即想养好家,又不失这份技艺,从零开始,开起了当时称开小卖部的,用转型的方式即养着家又满足了对钩编织热爱,慢慢的自己觉的对钩针编织技艺的逐渐成熟,而不再满足在家里钩织,决定走出去传习给家乡的姐妹们这份编织技艺。
推着小铁车(毛线,鞋底等辅料)赶集,夏天:酷暑难耐,汗流浃背;冬天:寒风刺骨,冰天雪地。我不擅长语言交流,笨嘴笨舌。吃了亏也说不出来,记得有一次摆摊,因不知道是人家正常摆的摊位,占用了人家摊位,刚摆好线材,辅料,就被那位刚到的摊主好骂,心里一肚子委屈,说不出来。只好收拾好线材,辅料带着心酸推着车子回了家。父亲知道后,从那以后我出摊,父亲就跟着我,怕我受冷、受热、受委屈,父亲就这样风风雨雨走过了将近两年多的时间,我传习给家乡的姐妹们钩针基础针法,钩鞋、钩包、钩花……
逐渐有很多姐妹们开始喜欢这项钩针编织技艺,有时喜欢钩针编织的姐妹们找我学习 ,要约定好时间或地点才能学,当时的我有一个念头,开一家属于自己门店,让家乡的姐妹们便于联系和学习、交流。
有想法就有行动力,我开起了自己的门店,店名:“腊梅手工坊”,毛线的利润很低,满足不了房租和日常开支,当时的我选择了与手工艺相关的十字绣和珠宝银饰行业盈利性,带动养好非盈利性思维模式,养好钩针编织技艺。创业期间走过了十字绣、珠宝银饰高峰期,但是好景不长,十字绣、珠宝银饰行业不到三年的时间就逐渐衰退了。
我也经历了人生最难熬,最痛苦的时候,从小父亲对对我特别溺爱,父亲在我心里永远是健壮、善良、忠厚能依靠的大山,记得那年夏天,父亲感觉身体不适,我们周转了几家医院,定点在益都中心医院和潍坊市人民住院治疗,整整三个月的时间,经历了无助,度日如年,痛苦,当看到父亲从将近180斤的壮汉瘦到不到一百骨瘦如柴的人,心里说不出的心疼,记得那天医院楼梯停电检修,父亲的病必须按时检查,我不知道我当时的我,那来的力量,能背着俺爹从住院楼二楼到门诊三楼一天三趟,汗水和有泪不敢流的心酸交织在心里,好心人还是多的,俺爹在益都中心医院住院的那些天,多亏青州东高的陪床的一位嫂子帮我照顾俺爹。
在医院最后的那几天,守着俺爹我还是没有放下钩针编织,和俺爹一起说着话,一边钩着手作,感觉着在与时间赛跑,在争分夺秒的过着,座在俺爹床边,父亲说:“你怎么成天也不知道累的慌,刚知道钩,不会歇歇着干”,我对父亲说:“看着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心里就踏实”,嘴上说着是踏实其实心里七上八下的,感觉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似的,这次对话后过了有四五天时间,给俺爹看病医院主治医生把俺叫到办公室,“闺女一直没敢告诉你,怕你接受不了,实在不能不告诉你了,明天准备准备和你爹回家吧,再晚了就回不了家了,”感觉天要踏下来了一样,我跑到了医院的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大哭了一场,哭够了擦干眼泪不让俺爹看出来,回到病房后,强打精神对俺爹说:爹,八月十五我们没回家过,您的孙子,孙女想爷爷和妈妈了,俺爹听到这话,高兴的说:终于可以回家了。哪天晚上站在医院的窗台边,一夜没有睡 ,想想这些天的经历和突如其来的噩耗,人财两空,怎么回家见家里人,给家里的人打了个电话,第二天俺三姑家的弟弟来接着俺和俺爹回了家,回到家的第二天俺爹就去世了,一切都成为了永久的回忆,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心里就像没有了方向,未知的前方的路该何去何从?脑子里一片空白。
一次偶然的机会,好几年没见的(夏小华)夏姐,我们联系上了,夏姐谈起来的时候说:“你想参加临朐县百名巾帼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吗?”我很乐意的答应了。经过马校长和诸位老师一周的讲解培训受益匪浅。回家后的我用学之所长,注册了【腊梅手工坊】商标,同年经县新型职业农民张云芳秘书长推荐,参加了【潍坊市巾帼居家创业.电商培训】,向大爱的沈福萍老师学到了女人要学会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贡献巾帼力量。回到家乡的我参加了县妇联组织的公益活动“妇女儿童家园”,“新家园.新生活培训手工制作”专场活动。
妇联就是娘家人,后经县妇联推荐,2018年6月,参加临朐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骈邑古韵”活动。
2018年5月1号~3号,参加“临朐县首届传统工艺暨非遗博览会”,创作传统工艺【八子抱福】钩针编织手作选入精品展。
2019年12月12号,为家乡父老乡亲们创作并完成大型钩花手作【中国红.家乡梦】。
随着社会快节奏发展,会钩针编织技艺的艺人越来越少,但现在很多人喜欢手作的手工艺品,它不同于冷冰冰的机器流水编织,因为每一件钩针手作都融入了钩针编织手艺人的灵魂在里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7月【临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钩针编织技艺】申报成功并授牌,一路走来感恩每一位同行者,经过以上坎坷人生,更有自信钩针编织技艺的传承路。
用心去做,送给最心爱的人!

作者小传:
俺的小名叫慧霞,是俺爹给俺取的,村里的老少爷们亲切的喊俺“霞子”,后来老师给俺取了个名字张存梅,八零后的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概是对家乡的热恋, 对家乡有种说不出来的热爱,和父老乡亲的亲切感,无时无刻都印象在心里,无论走到哪里别人问起俺哪里人时,俺都会心直.自信的说:俺是临朐柳山郭家庄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