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北村:红白理事有规矩
文/高克勤

在农村,现在最能为村民帮上忙,能让村民信服的人我见过,但最熟悉的,没过于沟北二组,红白理亊会的成员们,文明乡村的建立,他们功不可没。
凡二组村民家中的红白喜事,都离不开他们。管理得顺顺当当,安排得井井有条,即符合国家政策,又满足了群众要求,还为事主减轻了劳累,节约了开支。
立冬己过,小雪节气将临,天气逐渐变冷,有些地方还下了雪。
人体脏腑血管等,受寒冷刺激会产生毛病,尤其是老年人。村中有位大嫂,操劳一生,八十高龄,离开了人间。

她聪慧淑贤,勤劳俭朴,孝敬老人,和睦邻里,一生将全部爱奉献给了儿女,奉献给了社会。亲朋四邻,闻讯纷纷前往悼念,祭拜,并帮忙料理。儿女媳妇孙辈们,心情悲痛,孝服加身,忙内忙外,无有空闲。
沟北二组红白理事会,那几位德高望重的成员们,向往时主事一样,从一开始就来到主家。联系有营业执照,有健康证的厨子。技艺高超,且收费较低的乐人。灵车,打墓,送葬等各种事情的落实,都做了详细安排。并将改变陈规旧俗的告示,发到了网上:为了破除旧俗,树立文明新俗,替事主承担重务,和谐文明从简承办红白喜事,顺应广大村民要求,从此事起,红白之事群内发告示,再不逐户请。

看到告示后,我立即在网上回应:新吋代,新风尚,破旧俗,立新规。红白之事群内发告示,再不逐户请,贊赞赞。
村民网友们,随后都在网上表示同意,并个个伸出了大拇指。
回想起以前,不管谁家遇个事真不容易。事主受尽了累,遭尽了难。如果老人去世了,明摆着是天塌了。孝子头顶孝布,身穿孝衣,脚上穿踩倒后跟的鞋。不管天阴下雨,酷暑严寒,冰雪路滑。低着头,弯着腰,穿村过巷,每户必到,见人就跪,哀告恳请。几百户的大村,这样转一圈,说话不停,哪一个孝子不是人困马乏,口干舌燥,浑身困顿。
尤其是送葬这一天,本就几天没睡觉,趁天未明又要去请人。整个村子跑,大伯,大叔,大哥的叫声,打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喚醒了所有梦中人。一场事过后,事主早己精疲力尽,头昏眼花,腿脚麻木,就是铁人也受不了,个个像得过一次大病一样。村邻受邀请后,抬上自家或邻家的炉灶,桌椅板凳,锅盆碗筷,筐筛笊勺,碟杯酒壶,来到主家。村上的厨子,拿上自家的刀叉瓢等,提前来到。
光地里打墓人,就有几十个。送葬抬丧驴,就是那十六抬,从家门口到山上坟地,用完了全村的青壮年。有时遇见下雨路滑,前边好多人用大绳拉,后边众人齐心推,才能到达坟地。过毕事后,又要归还所借各种器物,费心劳累。

如今好了,时代变了,社会富了,各项事情都有专人承包:厨子有炉灶盆碟碗筷,桌布肉菜调料,端盘子的洗碗的摘菜的等人员。搭席棚人,带桌椅板凳。有冰棺人,带打墓,灵车,下葬。而且价格合适,双方都能接受,又减少了许多麻烦。
理事会领导老王,人缘好,接恰广,对上级政策吃的透,对过事这一套经验丰富。什么时间该办什么事,该派村上那一位负责办理,他都心中有数,十拿九稳。各方面事情的联系电话,价格等,都在他那手机里存着。
来此远方,或周圍村庄的亲朋评价,去过好多地方寻门户,只有沟北二组村民懂规矩,最文明,厨房,饭盆前,历来不乱,只要客人进门,马上有看客人招乎,端盘子人立即将饭送到,特别有序,特别热情。坐第一轮席,历来先紧亲朋或外处人。为什么会这样好呢?因为当了二十多年警察,又担任过多年书记的老王,历来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沒有见过他说脏话,开口骂过人。

打铁人夲身最过硬,他历来一身作则,不占事主一点便宜,也不让家人乱端乱提。村民最服他,不论男女,被派择菜或看客,或办其它杂务,没一个人拒绝。再看,坐在大灶旁边那一位理事会成员,今年已经八十高龄,我称他三叔,西藏平叛老英雄,精通厨艺。
历来办事坚持原则,一絲不苟。凡送进来的肉菜等食品,数量,质量,安全性,他都要过问。炒菜的制作装盘,他都要查看。能不能达到要求,会不会产生浪费。过事大米或馄饨的制作,或席上散馍,什么时间该停,他会跟据实际情况决定。乱端乱提,或随便从笼中取馍,他这一关卡得很紧。再看看那一位,年龄己八十一岁的老哥。他从年青担任村干部,三线建设铁路,水库,公路建设中任营长等多项职务。历来办事认真,铁靣无私。

凡村中过事,由他坐镇礼房。手下那几位聪明能干,办事细心的助手,会把那账记得清清楚楚,钱一分不差。那边那两位,一个是退休老干部,一个是充满爱心的退伍军人。那书写对联,铭锦,花圈条幅之事他俩全揽。笔锋苍劲有力,深得村人喜爱。我历来信服理事会这几位,也吋刻听从他们安排。
只是今天,给我派的这差事有点难。待东巷那位戴礼帽的二侄,将孝子起灵烧纸这一司仪办毕,让我弟兄二人,搀扶事主老家长大哥,向已故大嫂,他的夫人,作最后告别。这位事主老大哥,今年八十六岁。
曾是沟北村,家戏的名旦。小时候,我看过他演戏。那扮相,那唱腔,那身段,那一喜,一笑,一怒,一羞,那云手,那盘腕,那轻轻颤抖的水袖,那眼神,那兰花指,让观众如痴如迷,欢呼声不断。那三娘教子中的母亲王春娥,那五典坡中的王宝钏,那四贤册中要卖掉亲生儿子的母亲,演得声情并茂。活生生将观众置身于剧情中,看得人泪眼朦胧,抽泣不己。老大哥他不但戏唱的好,他爱戏,懂戏,能把每一回戏发生的历史年代,故事情节,给你讲得头头是道。
老大哥,从十一岁就在桥子沟梁井下背炭,养家糊口。小小年级,就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煤矿一干就是几十年。他熟悉煤矿,懂煤矿开采进巷通风,因此帮附近村庄开过好几个煤井。沟北村煤矿,他也功不可没。

那年,村办煤矿被封近半年,是他找到下乡检查工作的牟书记,反映沟北老代领导人开煤矿的初心,是为广大群众谋利益,每一口人每年分炭五百斤。领导深受感动,当即拍板让继续开,沟北村民,忘不了他这功劳。老大哥,他不但孝敬父母,而且把爱奉献给了村邻。
那一年,村中一贫困户给儿子结不起婚,是他和我父亲跑前跑后,揍钱找人,帮忙解决了难题,成就了一户人家。当我兄弟二人,将老大哥搀扶到灵前,他一下扑倒在那棺盖上,嚎啕大哭,悲痛欲绝,让我这心软之人,不知如何是好,陪着他流了好多眼泪,硬把他扶回卧室。是啊,人生走到这一步,阴阳相隔,六十多年风雨同舟,甘苦于共,夫妻恩爱,化作了悲痛与思念。这一幕,放到任何人身上,心里能不难受吗?
沟北二组红白理事会,真心实意为村民帮忙解难,村民最敬佩他们,最信服他们,文明乡村的建立离不开他们,让我们再一次为他们点赞。

【秦剑点评】这是一篇记叙乡村生活的散文。作者通过对沟北二组红白理事会,真心实意为村民解决婚丧嫁娶难事大事,受到大家好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娴熟乡村生活,文字表达准确翔实生动感人,勾起上了年岁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乡情、乡愁、乡味,油然而生。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手机创作,难免会出现个别错别字。请以后写完后,至少看三遍。或者请身边的亲友帮助检查一下就可以避免。

作者简介:高克勤,陕西韩城人,乡村医生,喜欢诗词创作,不顾年时己高,继续提笔推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