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桑皮纸
周 义 军
临朐桑皮纸又称山东老纸、左伯纸。是中国有历史记载最早的纸种。起源于汉左伯纸系,以鲁桑或湖桑的嫩皮为主,以临朐老龙湾泉水为辅制作而成。共有十二项工艺,七十二道程序,且道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采用纯韧皮纤维,经过几百个日夜的洗礼,吸收日月之精华加工而成,其独特的韵墨特性和品质,粗犷的走墨特性,棉中带刚,具有古朴典雅、苍劲老辣、厚重沧桑的仿古效果。桑皮纸介于生宣和熟宣之间,纸质柔韧,百搓千揉,万折而不损。读懂它,需用笔墨与其对话,是心灵的碰撞跃然在纸上。
现代书画纸制作,因掺入大量的草浆,并且使用次氯酸盐漂白,虽然也有包墨、韵墨的效果,但可保存期较短。草浆纸的寿命期就是几十年;竹浆、轻型木浆纸也不过百年;而桑皮纸采用日光自然漂白,又经过较长时间的制作过程,可存世上千年。
在书法上,写不同的字体,对纸张吸水速度有不同的要求。此外,不同的纸其润墨性也不同,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尤其是泼墨写意,经水稀释的墨画在纸上,会迅速向周围散开,浓、淡层次分明。传统的皮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有不少收藏家专门调研,开始了解书画纸的前世今生。据考证,清中后期临朐的桑皮纸达到鼎盛,自建国以后,由于机制纸的迅速发展,临朐皮纸淡出人们的视线,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手工造纸作坊基本绝迹。现在,在临朐桑皮纸传承人连恩平的坚守下,自1986年开始,一直坚持传承左伯纸手工捞制的技艺,为这个千年技艺保留下了一份血脉。
连恩平,临朐县冶源镇冶北村人,生于1969年。其祖上是“ 连史纸 ”创始人。 临朐桑皮纸(左伯纸)仅比蔡伦晚九十年,堪称活化石。连恩平为了传承祖上的造纸技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和规范临朐桑皮纸的捞制工艺 ,潜心挖掘,精心制作,使传承近两千年的左伯纸重见天日。
连史纸是一种供毛笔书写的白色手工纸。相传,远在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有连氏兄弟排行老三、老四二人,精工于捞纸,老四技艺高人一筹,被誉为“连家老四纸”,简称“连四纸”,后来又称为“连史纸”。自清代,连恩平的十一世祖连恒世迁入山东临朐,定居于老龙湾畔的龙泉河上游,对制纸工艺做了部分改良,使临朐桑皮纸盛极一时;造纸技艺传至世祖连俊斗时,因供职庠生而停产,但其捞纸工艺却多由祖辈口述下辈;至连恩平时,因其时间久远,又无文字记录,其工艺面临失传。但他对祖上的传承技艺和临朐桑皮纸的捞制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这一辈子做一件事,只要是对的就要坚持下去,那怕是千辛万苦也决不退缩。连恩平为了把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他凭着对祖国古文化的热爱和执着,潜心研究临朐古桑皮纸技艺,在保留和规范临朐桑皮纸十二道工艺,七十二道程序的基础上,经多次试制,精心制作出了用于中国绘画和书法创作的手工桑皮纸,使传承千年的“左伯纸”技艺重见天日,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华文明做出了一定贡献。
2014年,连恩平成立了临朐县桑皮纸制作技艺传习所;2015年,作为大陆文化代表访台,受到连战先生接见;2017年,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2018年被认定为“潍坊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左伯纸)传承人;中国民协会员;临朐民协副主席;使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桑皮纸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作者:周义军《北方美食在线》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