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年,本名刘代福,1974年生,湘西永顺人。出版有散文集《独坐菩萨岩》,诗集《为何生命苍凉如水》、诗集《行吟者》。2013年获人民文学诗歌奖、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奖项。2014年获红高粱诗歌奖。
招魂歌
把弓还给琴,把火药还给烟花
把刀还给鞘,把手还给手,把儿子还给妈妈
把鹰还给天,把花还给树枝
把魔鬼还给地狱,把诸神还给人世
把丈夫还给妻子
把血肉还给白骨,把灵魂还给肉身,
把父亲还给女儿
白鹭歌
你们认为空无一物的雪地上
其实,站着一只白鹭
你们认为一尘不染的白鹭身上,其实,落满了雪
懂
鹭鸶滩钓鱼的,并不懂水,真正懂水的,在戈壁滩打井
拿到开采证的人并不懂山,懂山的,
在考道士证
懂画的,迟迟不肯落笔
懂得穿衣的,不会在蝉翼般的月光里,穿衣服
炭虽然懂得雪,但只有那串深深的足迹,
真正懂得喀拉峻雪原
武陵山的小木屋
火坑是木屋的心脏,火升起来,心就跳起来
想人不来,响水不开
“下雨了——”她轻轻地叫了一声,起来,开门
“啊——”门也轻轻地叫了一声
万物都发出了声音。她觉得还不够
把木桶、塑料桶、瓷盆、铝盆和陶罐,
都搬到屋檐下
武陵山的寂静
几千万只蛐蛐在叫,蛐蛐也看不见,就觉得是灯在叫墙壁在叫,
门板在叫。打开门,青草也在叫
走出去,几千万只青蛙在叫
青蛙也看不见,就觉得泥土在叫,石头在叫
水在叫,水里的星星也在叫
有人叫你,你故意不答应,声音越来越慌,看不见人
就觉得整座武陵山脉都在叫
怆然辞
什么时候,骑摩托沿着玄奘法师走过的路,再走一遍
什么时候,沿着蒙古大军的路,再走一遍
于没有意思的世界上,寻找意思
于没有意义的生命里,寻找意义
什么时候,去人多处,将苏格拉底问过的人间,再问一遍
去雪多处,将屈原问过的天,再问一遍
山鬼歌
总嫌我肮脏,粗野,不合时宜
我是大山的儿子,在山里
连最胆小的山麂,最孤僻的猫头鹰
都喜欢我,你们不知道
我能在山里过几年,只需要一把刀
飞鼠咬采药人的吊绳,咬猎人的套索
但从不咬我的藤条,你们不知道
我懂得春花和秋叶,是山的抒情
泥石流和崖崩是山的愤怒,你们不知道
黑云压城的时候
我站在山顶
含泪地注视着人间
你们,不知道
青铜辞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具殉葬女的白骨和一个盗洞
考古学家认为来晚了,没有什么价值”
“没想到,发现了一个暗门,里面竟然全都是青铜器”
纪录片的解说,是一个青铜质地的男中音
大地把战场变成了一片洋芋花,大地把长矛变成了一根蚯蚓
大地把红颜变得一文不值,把青铜变得价值连城
驼背的人
驼背的人
时刻像背负着
很重的事物
在公交车上
拉着吊环的时候
像扛着
一个无形的炸药包
在讲台上讲课的时候
像在供认罪状
站在山冈上
看黄昏的时候
像背负着
整个天空
只有怀里
抱着你的时候
背的线条才显得
恰到好处
春泥歌
大地软下来了,什么都可以穿透它
瓜秧,豆苗,草叶,竹笋,蛇
什么都可以在上面写诗
鸡爪、狗脚、鸭掌、牛蹄、猪蹄
不知名的鸟迹,大大小小的鞋印
有的潦草,有的工整,有的圆滑,有的深刻
一串赤脚,鱼群一样,上了田埂
跟着老农和他的水牛,游进了小溪
大地软下来了,青蛙跳起一米多高,
都摔不痛
养龟者
粗糙的人
养别的,没有把握
还是养乌龟
乌龟和石头一样沉默
几天不换水,不喂食,也不叫
和石头一样
不会发情
对玻璃缸以外的世界
也没有特别的渴望
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
朋友问,只养一只
它会不会孤独
我说,我是另一只
谈刘年的诗
诗人试图用最短促的诗句,包容最大的生活容量。这些日常细节都是发生在读者身边的最寻常而又最温暖的生活。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作者虽然是写夕阳,但是他的真意是让我们忽略夕阳,而去关注夕照下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在一瞬间都会表现出自身的美丽。我们平时可能没有感觉,作者帮我们捕捉到了。(黄亚洲)
在中国当代诗坛中刘年的诗歌以风格鲜明,形式独特,语言精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记得二十年前有人自称为“短诗之王”的,而我认为:当下能够享有“短诗之王”这一殊荣的应属刘年。(十品)
刘年正以一种罕见的勇气重塑着诗人在这个时代应有的形象,他的写作衔接甚至部分恢复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行吟者’的面貌,那是一种通天达地,同时又勘察入微的智性和感性能力。刘年的诗歌基本上都遵循着“从看见到说出”这一原则,但其所见所闻所感却让人耳目一新,这得益于他对细节的捕获和把握能力。(张执浩)
忧愤悲悯、孤独多情的特质在刘年的诗歌中普遍存在,这也是诗人过来的生活实情而形成的个人秉性。难得的是,这一秉性保证了其诗歌的艺术性和哲理性的相对统一。(田应明)
刘年是我认识的当代诗人中最具骑士精神的诗人。他的诗歌贴心、动人,温暖而又苍凉,适合在子夜的广场上一个人静静地读,用于个人的祭奠或自救。(雷平阳)
读刘年的时候,我承认,是他作文的词律之美和忧伤打动了我;而且,这种美和忧伤一直深深的吸引着我靠近他的诗歌。他在审视自己,审视诗歌,如同剖析他人,冷静客观。显然却是多了一份闲心。我有时候会想,这个男人,是曾经经历过什么样的爱情给他注入了漫天的忧郁?还是,他从生下来那天起,就注定疾患缠身,忧伤入骨,得用诗歌来治?(Echo)
印象之中刘年属于具有宗教情怀的行吟诗人。他的诗突出于写人世的悲苦,转山转水转出悲悯之心,采天地真气,佛性早已深入骨髓,以自悟明其道,纯净凡人之心,而以诗为记已经颇有建树。舍去了人间浮躁的诗人才是真正的诗人。(空灵部落)
刘年是近年活跃于诗坛的又一位好诗人。他的诗歌中有结实的生活本钱和坚实的写作理念。他趴在低处吟唱,与生生灭灭的事物保持一致的体温,芜杂,感念,维护尊严,并发出一段段长啸般的疼痛。他能看到生活中迸裂的形状,并用文字把它们一一区分出来,散裂的构造在文字中聚散有度,成为不能多也不能少的那份恰好的写作能力。(汤养宗 唐力)
【小芹读诗】
小院
刘年
女人晒出的床单,红得像旗帜
证明她占领了阳光
男人过来,给了她一场情人般的争吵
女人的脏话里,用了几个春意盎然的词
床单,更红了
傍晚,女人把床单收了。院子,便暗了下来
1、床单、红,占领,这些词汇很张扬,却隐匿明确的指向。情人般、春意盎然,床单更红,把张扬发扬光大,直指情爱,当然包括性爱。占领很重要,谁被谁征服,说不清楚,但这个女人此刻是幸福的,旗帜表明了心境。
2、院子暗了,房间当然亮了,埋下伏笔留出空白。普通的小院,普通人的情爱,却色彩斑斓和浓烈。
3、有时把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场景搬过来就很诗意,关键是要善于捕捉。这首诗难度在于“红”的意象。(小芹)
天子温泉
刘年
面条一样软下来,绿茶一样,缓缓地打开
水用体温,解除了我的武装
尼姑一样良善,用看云的眼光,看石头
用看菩萨的眼光,看来往的人
用翻阅经卷的手,逐一救起这些吹落水面的黄槐花
此时,谁若背后捅我一刀
我怀疑,喷溅到他脸上的,会是清澈微烫的水
1、“面条一样软下来”,仅此一句就注视良久,这样的比喻大俗中显奇特。
2、第二节突然跳开,尼姑、菩萨的引入表明了自身的善良。设想一下,人在舒适的环境中生存自然会温顺许多,善良许多。又不觉得突兀,这样的跳开很合理。
3、可现实不让你舒服,短暂的享受中不能摆脱残酷的假设。“此时,谁若背后捅我一刀”与“水用体温,解除了我的武装”相互照应,可见“清醒和戒备”是常态。
4、末句顺势,“清澈微烫”,清者自清,善良人总归是善良的,只是有一点点轻微的反击。
5、最怕温柔乡温柔刀,死都不知道。(小芹)
团结湖路
刘年
鞋不脏,也坐下来擦一擦
给两块钱,给她满心的欢喜,给她第一单生意
环卫工也不催
拄着扫帚,看她擦
在我们乡下,清扫路上的落叶,是天老爷做的事情
1、我越来越喜欢这样的诗写,观察中见深度。
2、环卫工、擦鞋匠、擦鞋客人三个人物中,环卫工、擦鞋客人仿佛是看客,但都有人文情怀。
3、城市与乡下,打工者之间,在当下快节奏很物质的生活状况下,我们需要这样的彼此关照。(小芹)
农民
刘年
不下雨,担心;下雨了,也担心
雨太大,担心冲毁田埂;雨太久,担心错过扬花
小卖部里,嘻嘻哈哈打桌球的年轻人
是靠做泥水匠为生的
真正的农民,是肖二哥那种
扛着钉耙,戴着竹笠,在雨里看雨
眼神像诗人一样忧郁
秧苗,烟叶,包谷,都是分行的
田埂上那行豇豆,最长
1、记得媒体报道过,对于农民工的定义其实不太准确,把所有农业户口的人称呼农民是不严格的,很多持有农业户口的人在结束学业后就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活动。而非农户口一旦有了职业一般不会再称呼其市民,而是由具体职业来划定身份,比如工人、教师等。
2、第一节写农民对下雨的担心,第二节用“肖二哥”例证农民,反驳像“做泥水匠为生的”的农业户口们不是真正的农民。第三节直接呈现农民的岗位和产品。
3、用诗歌理性回归对于当代“农民”的定义,我读到了诗人的敏锐和责任。(小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