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365》新媒体记者 田树兵 胡均星 发自湖北武穴
很喜欢重庆的深秋,金黄、火红、深绿点缀在各种灰度不同的建筑之间,虽说是“雾都”,但此时的重庆落叶飞舞、艳阳高照、秋高气爽的舒服感觉,让人心旷神怡。也就是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有幸参加了重庆谢家湾小学“小梅花”课程学习工作坊,近距离感悟这所课改名校的课程之美。
谢家湾小学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2014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5分钟对谢家湾小学课程改革进行了专题报道,学校教育改革实践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数十次。"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素质教育育人模式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这是中国教育领域第一个中国质量奖。
一所小学靠什么获得“中国质量奖”?带着一颗强烈的好奇心,我边学边悟,力争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有了多种模式
传统课堂上,每节课通常由一个老师单独完成。谢家湾小学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重点,鼓励学科关联性强的教师合作教学,由两名或多名教师协作打造“合作式”“差异化”“应用式”等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一堂课传授多学科知识,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过去,一名老师往往教多个班的同一门课程,老师与每个班的学生交流时间都比较少。谢家湾小学探索一名老师教一个班的多门课程,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更多,既促进师生交流,又促进不同学科间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互补。
该校教体育的郭老师以前教6个班的体育课,课改后他教一个班的数学和体育,将跑步、跳远等体育运动元素融入加减乘除教学中,同学们学习兴趣大增。这个班的数学成绩在全年级20个班中一直名列前三,获得学生和家长一致认可。
融合拓展课程体系
大多数小学现在都开设了三级学科课程,科目偏多、内容交叉重复。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介绍,谢家湾小学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内容不减不降的前提下,把地方、校本课程融进国家课程,构建以学科课程为核心、社团课程为补充、环境课程为基础的新型课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小梅花”一体化课程体系。“这样做既避免了交叉、重复和脱节,又有利于学生进行综合性和跨学科学习。”刘希娅说。
通过改革,谢家湾小学将三级课程体系的十几门课程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艺术等七门课程,只用原来60%的时间即可完成国家课程标准要求,节约出来的时间用来引导同学们开展学科专题活动和社团活动。
画沙画、做航模、跳拉丁舞、拼七巧板、学电脑编程……每天下午两点,学校各功能室里热闹非凡,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孩子们因为同样的兴趣,在同一个教室里一起参加社团活动。现在的谢家湾小学共有生活实践类、艺术创作类、思维拓展类、体育锻炼类等200多个社团,几乎每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社团。
让孩子们真正实现“快乐学习”
如何让孩子们充满兴趣地学到知识?谢家湾小学用许多细小的事情来影响和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环境和过程中找到乐趣。
学校取消了统一的上下课铃声,让每个班级自主安排时间;取消了全校一个步调的大课间操,改由各班级自己创编课间操;每节课也不再统一为40分钟,而是按不同的课程划分为30分钟,60分钟和120分钟。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往往较短,老师在上课20分钟后就组织课间休息,让他们更容易适应小学生活。
长短课的灵活调节,保持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以往学生户外运动量不够,“小眼镜”“小胖墩”多的问题,学校将体育课由原来每周3节、每节40分钟改为每天一节、每节60分钟,几年坚持下来,学生近视率明显降低、超重学生明显减少。
谢家湾小学的校园里,处处都着意营造“乐学”氛围。在学生照片墙上,定期更换同学们在学校的生活照,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楼道、会议室、校长办公室,展示着各种学习作品,同学们可以互相观摩学习。学校老师也及时挖掘发现好人好事,并在集体朝会、学校公众号、校长公众号、教师群、家长群等多种平台分享。
在全天开放的大礼堂、博物馆和聊天室,在操场、过道和绿化带都安放了桌椅,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读写讲练。学生的长方形课桌改为了圆弧课桌,便于学习讨论;老师上课从讲台“站桩”变成了走进学生中间交流、参与学生学习讨论,课堂洋溢着师生积极互动、相互启发的氛围。
两天的学习,紧张而又短暂,但我真切的感到很温暖,很踏实。江林校区近几年的课程改革也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大步前行,我们从道德修养、文化科学、艺术审美、体质健康、实践活动5个领域,构建横向优化学科育人的“尚美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即:道德修养课程,以美辅德。文化科学课程,以美益智。体质健康课程,以美健体。艺术审美课程,以美养美。实践活动课程,以美促劳。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远离功利的驱使和躁动,回到教育该有的常识性的初心,平和真切地打造武穴城东教育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