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毕氏宗亲寻根问祖扶风县——全国毕氏文化研究会领导考察团赴扶风寻根问祖活动记实

●关中王(扶风县毕公文化研究会会长)
2020年11月13~15日,全国毕氏文化研究会组织20余省区市宗亲代表72人,前来扶风县寻根问祖、考察祭拜,找到了初祖毕公高工作和生活之地召公镇堡城毕家村(今后董村毕一组、毕二组),受到扶风宗亲的热烈欢迎和接待。3100多年来,毕公苗裔在此扎根留守、繁衍生息,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默默传承着周礼文化、毕公文化。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毕氏宗亲,无不铭记自己初祖的丰功伟绩和辉煌壮举,纷纷表示要“传承毕公文化,弘扬毕公精神,扶助毕公苗裔,赓续毕公家风”,使毕氏家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14日清早,与会人员分乘两辆大巴车,从扶风县关中风情园出发,在扶风县毕公文化研究会会长毕林飞等人的带领下,来到杨凌区五泉镇毕公村(原扶风县五泉乡毕公村)毕公高封邑,参观了毕公讲经台遗址,与毕公村党支部书记马文兵一起,探讨了复建毕公讲经台的设想。宗亲们对此大为兴奋,纷纷赞扬初祖在此讲学、开启私熟教育的先河,开辟了中华民族儒家文化教育的源泉。

11时整,考察团来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初祖故里堡城毕家村。在后董村委会大院,锣鼓喧天、炮声震耳、歌声飘荡、舞姿婆娑,考察团受到故里宗亲热烈地欢迎!毕泗振少将、毕竟会长率领的宗亲代表及故里毕氏100余人,与故里宗亲毕林飞、毕清华、毕宏彦、毕远志、毕宗科等20余人,在这里交融着3千多年沉寂的感情,表达着久违的渴望,传扬着血脉的亲情,爆发着无法厄止地能量,亟待盼望恢复初祖在这里的讲经台、祠堂及墓冢。500多村民围观捧场。

12时整,宗亲们在毕林飞、毕清华、毕敏(女)等人的引导下,来到毕公馆,分两批在毕公宗祠祭拜了初祖画像,衷心地告慰初祖:您的子孙后代回来看您了!表达了继承初祖遗志、繁荣毕氏大业、振兴中华民族的神圣愿望!祭拜后,宗亲们次第来到毕一组毕清华家、毕效玉家进行了家访,交流了各自的生活、寻问了家史、了解了村史,又与村子迎讶的男男女女寒喧致意,问侯、祝福、告别,喧啸声声入耳;合影、留电、加微,联谊依依不舍。众多宗亲在“毕公苗裔”四个碌碡石刻前合影留念,一些宗亲和毕家村老人三三两两亲切交流并结团合影,大家热泪盈眶、喜不胜喜,一股股亲情的热烈气氛,笼罩在毕家村的风水宝地上空。

13时,大家回到村委会,受到数百村民的热烈欢迎。故里宗亲陕西分会副会长毕远志向全体村民介绍了全国毕氏宗亲来访毕家村的目的,后董村党支部书记陈宝宝表达了热烈欢迎和积极配合毕氏宗亲的意愿,总会秘书长毕毅代表会长向毕氏宗亲和后董村委会致以衷心的问侯并表达了寻根问祖的实际意义。大家在一片载歌载舞声中,品尝着周人发明的臊子面,享受着亲人们的迎讶和厚爱,感受着回归故里愉快的心情,仿佛回到了3千年前初祖的家里!

15时,大家在关中风情园君阅楼门口集体合影,把这喜悦的心情,定格在了历史的画册上面!15时30分,全国毕氏文化研究会寻根问祖暨复建毕公宗祠研讨会在人民会堂四楼第5会议室拉开序幕。主席台上就座的有:毕泗振、毕竟、毕会涛、毕来德、毕涛(女)、毕清华、毕林飞、毕远志、毕宗科。秘书长毕毅主持会议。
会前,陕西宗亲毕云鹏向大会捐赠了特制的铜质枣木框毕公高雕像一尊,扶风县文化友人、法门书画院院长刘明生书法作品4幅,扶风县诗词楹联学会理事李庭昌捐赠国画作品4幅、理事李根乾朗诵贺诗1首、会长毕林飞赠送包含毕氏文化的书籍第7期《抗战新声》及第12期《扶风文艺》各80册,为大会增添了不少光彩!
总会顾问80高龄的毕泗振中将精神烁、豪情满怀、意气风发,以高昂的音调,阐明来到故里考察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明确提出在扶风复建毕公讲经台暨毕公宗祠的意见,把会议拉入主题。
总会毕竟会长在讲话中提到:①重修宗祠,寻根有家园,祭祖有寄托。高标准、重修毕氏宗祠,重建华夏毕氏始祖毕公高文化园,是践行总书记倡导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个注重”、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题中之义;是祭拜缅怀先祖、思亲报德、传承家风、勉励后辈的最佳平台;是毕氏文化抢救、传承、研究、创新和发展的首要任务。②重建宗祠,调研是基础,考察是前提。重建天下毕族第一精神家园,不仅要正本清源,厘清流派分支;更要澄清家底,光大先贤功业精神,为毕氏后裔树立人生楷模,赓续文明道德、向善思进的家风祖德。史海钩沉,甄别提要,史料浩繁,任务艰巨。我们要统筹规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保证这一世纪文化工程扎实有序全面推进。③繁荣根亲文化,家谱是第一载体,编谱是伟大的史记工程。“谱者,身之本”,编修家谱,不只是敬亲、尊亲,更加重要的是存先德,光前裕后,传承下去。这是孝养父母、尊祖敬宗的具体体现。弘扬中华根亲文化,对家谱文献搜集、整理、研究、编纂任务浩繁,工程量大,技术性强。需要的是尊祖孝宗的敬畏心、虔诚心、默默奉献之心。④办好刊物节会,创新理事会活动形式。常态化编发《毕氏文化年鉴》《毕氏文化》《毕氏英才》等文化刊物,办好一年一度的“毕氏根亲文化艺术节”“华夏毕氏扶风文化商贸艺术节”,由此丰富毕氏根亲文化内涵,持续讲好“毕家故事”,促进宗族经济文化交流。⑤复建大宗祠,捐资示孝义。复建宗祠,工程宏大,耗资不菲。它既是众望所归,又是公益事业、爱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靠一人一地之力不可能完成。为更好地打造全天下毕氏族人寻根问祖的灵魂圣地和精神家园,我在此发出倡议,期望大家踊跃捐资捐助,出谋划策,齐心协力,献一份爱心,践一份善举、尽一份孝义,助力始祖宗祠和毕氏文化园建设,推动毕氏文化工程全面开花、更上层楼。

扶风分会毕林飞会长详细地介绍了20多年研究毕氏文化的成果,特别将初祖毕公高的伟大功业和毕家村的来历介绍得一清二楚。他带着一张扶风县地图,向大家指着说道:①毕公先祖迁移于郮国。毕氏系出黄帝后裔后稷,后稷系姜嫄所生。姜嫄系炎帝部族,后稷属黄帝部族。后稷出生在商属邰国(位于扶风县城东南10公里处,原扶风县揉谷乡姜嫄村,今杨凌区揉谷镇姜嫄村)之邰城(今揉谷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的姜嫄村)。据考证:公元前1066年周先祖姜嫄圣母住此,后人修庙纪念,因以为名。邰国处于渭河以北、北塬以南狭小之地,无法发展,后稷重孙公刘便沿漆水河北迁入豳(今陕西省旬邑县、彬县一带),在那里繁衍生息约500年之久。因戎狄威逼,古公亶父(轩辕黄帝第16世孙、周祖后稷第12世孙)率周人由邠(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一带)迁至郮国(今北至乔山南麓,东至美水河,西至岐山箭括岭一带),脱商后称周。周原遂为周族的发祥之地。古公亶父被追封为周太王,他有三个儿子,名曰姬泰伯(与二弟奔吴,建吴国,任君主)、姬虞仲(与长兄奔吴,建吴国,第二任君主)、姬叔□(应有第三子)、姬季历,他传位于季历,季历传位于姬昌(前1152~前1056),是为周文王。周文王有21子(前10子嫡生+后11子庶生),姬高系第15子。②毕公出生地在周原京城。初祖毕公系周文王第15子,出生于周原京城(也叫王城)。周原古为商国的属国——郮国之域,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京城内的地域叫京畿。京城位于周中原东沿、七星河两岸,东西长5公里、南并宽3公里,王宫就在七星河东岸(今河东为扶风县界、河西为岐山县界)京畿之内(今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召陈组地界)。当年周人的先祖古公亶父就是从定居在这里的,周文王应该是出生在这里,毕公高也应该出生在这里。灭商后封于毕国(今咸阳原),子小以国为姓;又因爵位为公(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敬称毕公,世称毕公高。③毕公练兵住地召公镇堡城毕家村。召(shào)公镇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处,系周文之侄召公(姬奭)封邑。周文王大伯父泰伯无嗣;二伯父仲虞有子季简、居简;季简、居简为周文王的堂兄弟,季简有子叔达、叔夏,居简子嗣不详;所以,召公可能是居简之子。召公负责练兵,兵驻西南4.5公里处的召(shào)扎村;姜太公吕望为军师,协助召公练兵,但主要负责训练军官,吕望封邑在吕宅村,位于召公村西南2.5公里在处;毕公为先锋官,亦协助召公练兵,有住毕家村,位于吕宅村西南2公里在处。毕家村正北曾有一个胡同,是专为毕公通往练兵场的唯一道路。召扎村西北15公里处为京城,正西1公里处为太川河,此处有温泉,夏日流数里尚温。毕公高封邑(也叫食邑、采邑、采地,与封地是有区别的)距召扎村较远,住在召扎村是为方便训练军队,毕公的长子毕楷嫡传于此。召公村正北5公里处亦有一个毕家村,依周人礼乐制度,是守卫召公村的,应是毕公次子毕仲住地。召扎村正西4公里处为南北向漆水河,周原以南系渭水东流,故召扎村居住几十万士兵既安全又隐密,还可以防止士兵脱逃。堡城毕家村东南2.5公里处有一个召(shào)首村、正东2公里处有一个召(shào)光村,应是召公之子住地,主要是守卫毕家村安全的。综上所述,召公镇有两个毕家村:一个是堡城毕家村(今召公镇后董村毕一组、毕二组),系毕公长子毕楷住地;一个是豆会毕家村(今召公镇吴家村毕家组),系毕公次子毕仲住地。今全国各地的毕氏族人,皆是从这两个村子迁徙出去的。文革前,这两个村子每遇大年三十,都要在各家讨要麻花,祭祀祖先。我小时侯亲眼见过我父亲用大蒲篮在我们后董村何家组毕姓人家中讨要麻花。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互盗先人案的情况,目的是让对方到自己村里祭祀。④毕公封邑与封地。根据史料、传说所知,毕公应有2个封邑、一个封地。第一个封邑在毕公村,即今杨凌区五泉镇毕公村,系周文王所封,为毕公年轻时任官之地。封邑也叫食邑、采邑,这里一年的税收,就是个人的奉禄(相当于现在的年薪)。在这里,毕公完成了灭崇的大任。崇国(今陕西省户县一带)位于郮的东南,为商的附属国,国君为崇侯虎,监视、箝制郮国。在这里,毕公又完成了灭毕的大任。毕早先是商的附属国,位于毕陌原(今咸阳原),历任国君是毕程、毕方(已无后继),周文王病故后即埋葬于毕陌原。第二个封邑在丰邑,即周人的丰都,系周文王所封,为毕公盛年辅佐武王之地。其时,周文王姬昌迁丰(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以西),次年病故,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次年迁镐(沣河以东偏北)。这一年为武王二(公元前1047)年周武王伐纣,诸侯会师孟津,因天是不利而退兵。武王三(公元前1046)年,八百诸侯会师牧野,武王一举伐纣成功,攻取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淇河边)。伐纣前,周武王率众在毕陌原祭祀祖先。伐纣时,武王为主帅,姜太公为军师,周公为指挥,召公为副指挥、毕公为先锋,毛公等为将领。灭商后,周武王封毕公于毕国(今咸阳市西北7.5公里的毕郢原),为国家管理此地。封毕公高幼子季孙于潘国,其子孙以潘为姓。毕公在自己的封地内,为自己的儿子再封。一庶子被封于庞乡(今咸阳市兴平县阜寨镇西佐村一带,子孙以庞为姓)。总上所述:毕公封地东至高陵县、西至扶风县、北至桥山南麓、南至太白山北麓。

扶风分会毕清华顾问详细介绍了堡城毕家村的人文历史,他讲到:①堡(bǔ)城,顾名思义,就是城堡(bǎo)林立的地方。堡城有十八个城堡,由十八个自然村组成,堡城毕家村是十八个村子的中心,城堡最大最宏伟,其它城堡如众星拱月围绕这一指挥中心,其周围村庄均史出有名。如召(shào)公、召(shào)扎、召(shào)首、召(shào)光、大陈、吕宅、大槐树等村堡,号称西周的后花园,也是毕公、召公练兵、屯兵之处。十八村以毕家村为轴心,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村有难,八方支援,成为有机统一体。②堡城村民,为纪念祖先毕公的丰功伟绩,在毕家村附近修建有再觉寺,在大陈村修建有园觉寺,再觉寺内古柏参天,三座大殿,巍然耸立,肃穆庄严。正殿前修有魁星楼一座,据史料记载:魁星楼是公爵级要员方可使用的标志性建筑。民国二十五(1936)年国民党部队旅长冯华堂为其修冯九台和以建校为名,巧取豪夺,公然带乡勇荷枪实弹,率三百余名学生,雇佣200多辆大车,浩浩荡荡强拆堡城戏楼和再觉寺大殿,并开枪打死村民毕某某,毕家村一声锣响,十八村村民闻风而动,混战一片,用血肉之躯保住了戏楼和祖守的祠堂。谱写了英勇保家的优美序曲。③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入山西全境,大兵压境,欲渡黄河吞并陕西。在这困难当头、民族危难之际,毕家村热血男儿爱国名将时任国民党陆军少将司令毕梅轩振臂一呼,十八村特别是毕家村子弟踊跃报名参加抗日义勇军,当时报名200多人,我们家堂哥正上高中,跑来跟伯父打招呼后就弃学从戎,并担任毕司令直属特务连长,当时正巧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习仲勋、刘志丹多方启发引导下,毕司令带领第五集团军开赴山西中条山,在20多公里长的防线上阻击日寇近两年时间,配合主力部队粉碎日寇11次残酷扫荡,在大于自己兵力数倍的情况下恶战,在飞机轰炸大炮齐发的强大火力下,1940年5月9日在最后关头,毕司令为掩护大部队转移,亲率直属营被日本人围困在山头上,他和15岁的勤务兵毕树周同时被俘虏,关押在北京清华校园内接受汪精卫部训导,毕司令因不愿作汉奸,乔装逃脱到洛阳。后至南京,有职无权,他深感无法面对父老,便举家迁往高陵县定居。随司令赴前线的毕家子弟近三分之一牺牲,就光我家就有三人参战,我四叔、大哥二人等毕家儿女,用鲜活的生命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④堡城毕家城堡始建于元朝。据老辈讲:元朝末年,长达子(汉人对回回人的蔑称)火烧毕家村毕公苗裔城楼,将城楼及宗谱化为灰烬,后来在驱除长达子、还我中华的革命运动中,堡城十八村上演了8月15日杀长达子的密令,一夜之间驻村长达子神秘失踪了。⑤在解放战争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有毕德才用机枪干掉美机一架、受到彭总嘉奖的事件。⑥毕公故里英才辈出。毕公故里自古以耕读持家、坚持农耕、传承家风,决不违规违法、越雷池半步。另一方面,从未敢忘怀毕公墩台高教的初衷。毕家堡西北角有一个墩台,长约3丈、宽约2丈、高约1.5丈,我小时侯经常在上面玩耍。老人讲墩台念书就是从这里传留下来的。堡城十八村的孩子从小就寒窗苦读、潜心钻研科技文化,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文化、军事、科研人才。远的不说,自文革后,毕家一组、二组经这次不完全统计,本科以上150多名,其中女性16人、大学教授博导共5人(执教,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空军工程大学,长安大学,长沙国防科大各1人),硕士16名(包括在读),博士6名(包括在校生),出国留学5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图尔大学,美国丹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乌克兰第聂伯大学),国内名校(北师大学、北二外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哈工大学,长安大学,长沙国防科技大等),毕笃彦留法博士,任空工大国家重点科研室主任兼电子科技教研室主任,正军职,获空军科技标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毕安社大校,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担任兰州军区正师级职务。团职以上在职人员5人。后起之秀毕建龙、毕建涛两兄弟,是咱们县毕林飞会长的亲侄子,同时在广东省中山市横栏镇创办“灯庭照明、灯凰照明华”两个小公司,共有职工150余人,其中安排扶风劳力70余人。后起之秀毕敏(女),西安政法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用瘦弱的肩膀,既有赡养祖母孝顺,又富有爱心,资助郑安中学25名学生(2次),还亲赴洛南为贫困老人盖房子。

之后,主席台各位领导和各地宗亲代表20余人相继讲话,表达了对复建毕公讲经台和毕公宗祠的看法和意愿。友人刘明生先生也激动得上台发言,他讲到:毕氏祖宗的根子找到了,那就要靠全国的毕氏精英共同完成毕公宗祠及毕公讲经台的复建工作。
17时30分,会议转入座谈阶段。全国各地代表30余人逐次发言,畅谈自己的愿望和看法,副会长毕宗科代表故里扶风宗亲发了言。座谈的同时,由西安市赶来的书画家梁雅静(女)、毕馨月(女)、李凤霞(女)、陈春梅(女)、吕玲(女),扶风县的刘明生、窦建民、徐海良、吕中书、张军刚共15人为宗亲们奉献墨宝。有题榜书的、有题长卷的、有题扇画的、有做国画的等等;其中吕中书画家为毕泗振将军画素描像一张。此举为会议增添了无尚光彩。
15日清早,40多名宗亲在毕林飞的带领下,前往宝鸡周原博物院、法门文化景区参观。在博物院,毕林飞向大家介绍了周原遗址及馆内所藏文物情况,讲解了毕公出生之地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情况以及京城的来历。在文化景区,正逢农历十月一日,大家在合十塔内观看了真身佛指骨舍利子;随后观看了法门寺宝塔地宫,领略了唐代佛文化的博大与神圣。

会后,每个宗亲在初祖毕公高画像两侧签名留念,永远烙印在毕公故里的心里!
这次盛会,大家纷纷表示收获不小,特别是回到初祖故里,愿为初故里做出贡献!
故里宗亲对贵州省遵义市宗亲毕军建捐赠毕公宗典酒、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毕亚军捐献五常大米表示最亲切地感谢!对参与协助助办会的各位宗亲表示最真挚的敬意!对积极慷憾解囊的宗亲表示最崇高的敬谢!
2020.11.21~23于扶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