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别拿“编制”说事,加重基层干部焦虑
原创 old 曹 开说啦


开局一张图,我是乡干部。
“有时候走在路上,看着灰暗的天空,愤怒,焦虑,忧郁,沮丧,颓废,种种情绪不可避免,我经常会想,离开这里会不会好过一点?今年9月,我试着考了一下市里的遴选考试,没有进面。明年,我还想试试,想看看离开这里,我的选择会更多吗?我的空间会更大吗?我的呼吸会更自由畅快吗?”叶雨问道。这是南风窗发布题为“县城年轻人,被‘编制’困住”的一篇热文,文章里面的表达方式沿用了南风窗式抒情散文体,以几个所谓基层干部化名的“主角”,“揭露”基层年轻人被“编制”困惑人生的所谓社会现象。 恕我直言,先且不论所谓“基层党员干部被编制困惑”能否以两三个“主角”就下定了结论,站得住脚跟。就单纯以“编制”来说,编制工作同其他工作来论,赋予了公务性和政治性,服务群众和宗旨使命是其本质所依,这也是“编制”和公务员的特殊性所在。不得不说,网络热文正是抓住了这点做足“戏码”,雕琢了一个抓人眼球、“引发共鸣”的标题,串联起几个“化名”人物,就迅速火蹿了全网。说来说去,还是网络热文造势蹭热点的把戏罢了。 老人常说,“没有工作不累人,没有劳动不磨人”。单就工作来说,试问什么工作是轻轻松松的、没有烦恼的。白领有文案策划、骑手有平台系统评价、环卫工人有卫生标准,大都市有快节奏、高压力,那怕小学生也有课业压力...理想中“钱少事多离家近”的工作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换而言之,基层党员干部之“困”,岂是因“编制”所困而生?如此,拿“编制”说事,岂不是移花接木、驴唇马嘴式的强行嫁接。正如,该推文首条热点评论竟然是“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文章,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后选择不考编,这样我考编的竞争就小了”一样可笑。 人生的成熟,就是以负担责任和扛起使命来论证的。不管是机关体制工作,还是其他岗位上发光发热,通俗来说“养家糊口”,谁不是背负了一座大山、承受了一片森林,方能立正于世、铿锵挺拔。当然,很难去辨明,每个人考入公务员队伍的动机是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进入公务员、进入体制,就意味着人生有了“公”字的选择。正如,律师选择了公理、医生选择了扶伤、教师选择了育人一样,并没有任何“编制”之类所谓云云。回到我们平常所言的“爱情”,试问有谁是因为“结婚证”而结婚的,还是因为“爱情”而结婚的呢?如此,颠倒逻辑,实属可笑。 基层工作,因条件基础较弱、资源权限不足、矛盾问题集中,相对来说,的确压力较大、工作责任较重。但是,这并非是“编制”所困的结果,而正是需要去改变和努力的方向。尤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更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在基层地方,推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更多年轻人和专业人才回归乡村、建设乡村。不得不说,所谓基层党员干部被“编制”所困,无疑是在给乡村振兴大局添乱添堵。 事实上,国家层面为了留住年轻人在乡村基层,近几年也拿出了很多实际性的干货和福利,从公务员职级职务并行,打破晋升天花板;再到持续不断替基层减负,崇尚担当实干、让年轻干部轻松上阵,等等,都在为乡村振兴、基层发展留住年轻人、留住人才,确保基层发展的稳定性和稳固性。当然,基层党员干部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基层社会发展的问题也有不少,但是“群众的好日子”始终是每一个选择到“县里当公务员”人的使命职责,起码这是敬业和爱岗精神的底线,如外卖小哥不晚点送餐的道理一样。
选择是一种信念,“编制”只是一种管理方式,党员干部才是真正的身份,初心使命才是真正的神圣职责。请别在蹭“编制”的热点,加重基层党员干部干事的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