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砚的传人 尹杰
周 义 军
尹杰,1975年8月出生于老崖崮村。自幼勤奋好学,1993年中专毕业后,同年就在冶源镇专门学习雕刻红丝砚。先后师承高星阳、姜书璞、王正光、李铁民等老一代砚雕手艺人。正是因为尹杰有较好的文化功底,又肯刻苦钻研,潜心学习,使着他成为了红丝砚行业里的佼佼者。现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山东省制砚名家称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红丝砚雕刻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红丝石,产于临朐县城以南老崖崮村一带,其色泽鲜润艳丽,纹理丰富,石质润泽,品种多样。红丝石制砚,发墨性好,墨汁细腻,润笔护毫,具有极高的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2000年第八届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临朐红丝砚被评为全国十大名砚之一。
在北宋时期,金石之学盛行,砚台由磨墨工具上升为学术研究的对象,砚学渐渐形成。制砚工艺也分为设计与制作两部分:设计构思称为“道”;实施制作称为“术”。“道”属于认识论,“术”则是方法论。
在制砚设计中,尹杰十分注重砚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他在实践中,设计理念既体现中国传统的梅兰竹菊图案及唐诗、宋词的同时,又融入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审美观。无论是儒家规矩方圆,还是道家的驾驭天然,尹杰均视石材的基本条件而论。以儒家思想定位,根据石材的大小、长宽、厚薄等条件,考虑是裁方还是切圆或修成圭、琴、瓶等规矩之形;而以道家思想定位,则考虑是否保留自然形还是加以修整。除此之外,尹杰还对古砚有资深的研究,特别是对宋砚的峻拔减逸,清雅平和、以及抄手砚的方正刚毅,肥厚圆滑的制砚格调,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每方石料都是斟酌再三,善于观察、发现和开发自然和内在的美,最后才敲定雕刻方案。
奇石是讲究天然之美,而砚台则是在自然美的同时又强调了美的创造,并满足使用和观赏两方面需要。尹杰以敏锐的视觉,和精深的设计而使自然与人文美的结合,虽雕琢却又不失天然之灵性。
尹杰认为对砚的审美,以形为基础,纹理是延伸。纹不在多,而在于精。博古纹雍容典雅,青铜纹沧桑厚重,梅花纹淡泊傲然,松树纹昂然磊落。对有些纹理好,本身就很有观赏性的砚石,使其顺其自然保留其纹脉,尽量不加雕琢,也是避免有画蛇添足之嫌。
制砚是立体造型艺术,尹杰运用三维立体造型的思维方式,对长、宽、高的比例关系,把握的恰到好处,使其和谐统一。制砚的样式、尺寸,牵涉到格局;制砚的起伏、纹饰,关系到品位。
一方砚的格局,当以端正饱满、布局舒展为佳。尹杰在砚形、砚堂及纹饰的布局上,既考虑到美观又注重实用。一般砚堂不小于砚面的三分之二,以便研墨。而纹饰多雕刻于砚台的落潮处,突出了砚堂与墨池的衔接之处的视觉焦点,又起到了提神点睛的作用。
尹杰在砚台装饰纹雕刻上,布局有法,繁简有序,点到为止,正所谓“诗不可言尽”“画不可画绝”,适当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反而觉得更有韵味。无形应体现有形的势,实形应含有虚形的意。
尹杰刀法娴熟、苍厚,无论藏刀精磨,还是刀锋外漏,无不显示了他不凡的运刀技术。在他刀下的精细与粗放,又好比工笔与写意。说轻,沉静圆熟,不留刀痕;说粗,则苍厚古朴,金石味十足。
砚台的制作,历来就有“三分刀工,七分磨工”之说。尹杰在磨砚的掌控上,根据石质状况适度调整。对石质偏硬,锋芒不明显的,他采取粗磨的方式,突出纹饰,以免磨墨时不至于下墨慢和打滑。对石质偏软、锋芒明显的砚石,他就用细磨的方法,使砚台趋于润滑,以避免在磨墨时发涩和发干。。
古人常把砚台比作“友”,砚台置于文房与文人朝夕相处,默默相伴。砚之所以是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体现在每方砚的精神气质上。
2014年6月,第六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荣获“鲁王标工坊杯”铜奖;
2015年8月被评为临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丝砚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7月被评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7年6月其创办的润石阁被评为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16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传习场所;
2018年在第53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获得2018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优秀奖。
2015年11月作品“凤求凰”2018年11月作品“石渠砚”“金龙鱼砚”被中华炎黄砚文化研究会评为金奖;
2015年11月“云水禅心砚”“金龙鱼砚”被中华炎黄砚文化研究会评为银奖;
2017年4月“枯木逢春”砚被山东省鲁砚协会评为金奖;
2015年1月“海天旭日”砚被山东省鲁砚协会评为银奖。
2000年,尹杰在本村自建了1000多平米的展厅和传习所。
作者:周义军北方美食在线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