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蚕丝被技艺传承人隽新昌
周 义 军
临朐桑蚕历史悠久,从商周就有了桑蚕生产,汉代经丝绸之路行销西域各地。清代曾有“十亩七桑,十室九蚕”之说。建国后,成为了山东省著名的桑蚕生产基地。
隽新昌出身于桑蚕世家,祖上从明朝开始,就拥有自家的桑园和丝厂,养蚕、缫丝、织布。虽历经几百年,隽家的养蚕、制丝等技术,代代相传。
2006年,隽新昌从粮食部门下岗后在家待业,接踵而来的是他妻子林春美所在的临朐县制丝厂又破了产。林春美只能带着厂里的下岗员工就去周边县的丝厂打工。
2007年,隽新昌夫妇决心自己创业,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他们自筹资金,开办了临朐洁美毯丝厂,安置了原制丝厂的下岗员工60多名。采取木柴加热、烧水煮茧传统工艺制作蚕丝被。
起初,隽新昌的老同事王明岩、李军祥用过了蚕丝被反映很好。这也是因为隽永昌他自己就有原材料,纯手工制作又不做化学处理,使蚕丝被很轻柔,盖着很舒服。再说,这蚕丝被以前还是朝廷的贡品,从而使隽新昌手工制作蚕丝被有了信心。
2013年,隽新昌瞒着家人到县城步行街租了间门头,就开始专门制作蚕丝被。他媳妇知道了以后,为此他俩还吵了一架。隽新昌妻子的担心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当时,市场上大多是机制的蚕丝被,机制蚕丝只能长拉,不能横拉,否则就会错层,又加入七种以上药物漂白后,看似漂亮,实则发硬,无蓬松感,使用寿命短,但是价格便宜;
而手工蚕丝被制作程序复杂,选材必须使用双宫茧,双宫茧个大、丝粗、胶多、厚实,又经过选蚕、煮茧、冲洗、拨绵、晾晒、剥丝、拉丝、缝制等工序才能完成。好的手工蚕丝被轻而柔软,富有弹性,透气保暖,并有抗菌除螨、除湿安神、滋养平衡人体肌肤等保健的功效,使用寿命也长,但价格相对来说也是高。这也成为了市场营销的一个难题。但隽新昌却义无反顾,坚持用真材实料只做高档的蚕丝被,他坚信只有靠质量才能求生存的发展道理。
隽新昌针对市场上以次充好的实际状况,隽新昌带着员工利用晚上的时间,去文化公园、体育公园和居民小区等地方,采取现场演示、制作蚕丝被,通过实物进行质量对比等方法,让人们感受到手工蚕丝被的好处,最后一传十,十传百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
2013年,隽新昌成立了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丝润舒”商标,使养殖、生产、加工一体化。现有员工30余人,养蚕示范200余户,养殖户1000余户,桑树栽植面积达3000余亩,年生产蚕丝30余吨。
2013年9月,隽新昌在参加临朐第二届农产品展销会期间,偶遇潍坊富华会展中心的刘萍经理,当刘经理看到了隽新昌现场制作的蚕丝被以后,又极力推荐隽新昌到潍坊富华会展中心展销。当时隽新昌也有顾虑,怕的是投上钱了又得不到客户的认可。在展销期间,隽新昌依然坚持现场制作,增加透明度,首先在视觉上让客户们放心,又经过试盖以后,竟然出现了天天爆满,订做还需要排号等候的局面。到现在,隽新昌已是连续七年参加潍坊富华会展中心展销,并且销售量一年高过一年。
2018年,隽新昌申请了手工蚕丝被非遗传承。他在多年的蚕茧丝绸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自己独特的经营之道,只要蚕茧经过他的手,抓一把在手中一摇,就知道蛹化程度及天数,并能说出产多少丝来。
隽新昌是临朐手工蚕丝被制作技艺和缫丝工艺,二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并被推荐为2020年临朐县乡村振兴非遗产业化示范点(非遗就业工坊), 在县城设立了临朐手工蚕丝被传习所,现教授手工蚕丝被制作技艺传承人20余人。

作者: 周义军 山东临朐人,北方美食在线编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