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在一片雁声中哭泣
文/张绪康
深秋的夜,是冬怀孕的前奏
怀揣春意的初冬
藏着怀春的河,河水流淌的声音
秘不示人,心跳加速
同样,一颗流星涉过天河
穿越整个宇宙
如落叶一样凄美,落在山的那边
让一棵枯萎的小草,厮守山头上的一缕清风
天空中,几粒星子闪烁着泪花
一只孤雁,凄惨的叫声
划破了黑夜的宁静
落叶,在风中寻找着落下的雁鸣声
山路,弯曲的延伸,越来越长
随着大雁的远去
落叶的脚步声,在树丛中越来越小
被雁声渐渐地压低在山谷深处
小河之上,落叶与炊烟
盼望着怀春的鱼儿
等待一枚雪花,在枝头上摇下春的芬芳
落叶,在一片雁声中流下泪滴
【今音评论】
一个有作为人的心神
一个有作为人的心神。这是张绪康诗歌《落叶,在一片雁声中哭泣》的评论题目。首先发现诗歌在布景上的用心,是把题目尾部的“哭泣”的狭义进行了扩展,而扩展的距离,与“哭泣”之间甚至更短,这其中就透露出诗歌中的一个意,指的是诗歌人物对事物尤为关切的心态,处于一个迫切和紧要这么一个关头。
而这个关头就是诗歌第一段第一行的切入语“深秋的夜”。这四个字所透析出的质量,都会被一般人忽视,甚至还不屑一顾。这种常在诗坛上发生的现象,一旦拥有了足够的知识点之后再去复读它,就会发现诗歌的美,在这个地方所体现出来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近距离,人物和所被关注的事物之间,在态度上能够正视,而不是避而不见。
现实中避而不见的现象不少。而诗歌人物能抱着直面人生和不回避的态度,敢于接触社会矛盾的某一个点,是需要勇气的。第二层意思是,人物能够把心中的急切,用文字来表述的技巧在于第一段的第一行,直接把“深秋的夜”和“冬怀孕的前奏”,结构成一行。这时候就要考虑,像这样的结构方式,在追求诗歌的内涵上,已经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
比如,从自然规律的由秋到冬的认识。第三层意思是诗歌人物的主观愿望非常强,比如强在了第一段的第二行,直接把“怀揣春意”结构进来。这是一个有作为的人,大致上的心态。像这样的心态,在设计这首诗歌题目的时候,采用的是一针见血的措辞,用寓意来折射某些弊端。
于是,诗歌所关注的另一个点,它就是“落叶”。在经过了这么多文字的铺排之后,现在对诗歌题目“落叶”的认识,可能要比一开始接触这首诗歌时深刻。这就是诗歌人物的心神所致。
尤其是面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实际,诗歌人物,一个有为者,他该如何做的问题,已经由这首诗,这样的告白,和盘托出。至于用什么办法来认识这一些的存在之物?接下去,诗歌用了以下四段进行了逐一梳理。
诗歌一共五段二十行。在欣赏上,也可以从每个段落所含有的四行,并显示出四行其中的要义,其实也蕴含着一个数理关系上的智慧运用,体现在这首诗歌里面的作用,是在于要把诗歌的内涵,从传统的数字理念上,凸显出它几乎已经失传的物质转化论的朴素观念。
于是,这首诗歌又被赋予了哲学色彩。如果认不出来,是看不到这些固有的藏在文字背后的作用的,而作用可以转化成力量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
这首诗歌描绘了太多的事情,然而,这么多的事情敌不过一念,这个念就是第二段第二行的“涉过天河”。在世间浮华的最后,不敌一人心,这个心就被作者安置于第五段第三行的“雪花”。在这里,同时也看到了动词在推动诗歌线索发展的结果,它就是诗歌的人物的担当意识。
从这个角度去体验每一个段落的第一行时,就会发现诗歌的内部结构的严谨,也可以从五段的第一行的串联中进行合并出新意。于是诗歌对段落结构的处理上,也出现了虚三实二的特色。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的各第一行,主要是描写天为主;而第四段、第五段的各第一行,相对于天,以描写地为主。
从结构上,还可以体验出天、人、地这三者关系。而这个人,表现在第四段的第一行,人物则采取了一个平视角度在作移动。人物没有出现,而从移动的视线中能够感觉到,这也是诗歌对人物的一种委婉与隐身处理。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