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衣节的思念
文/史斌

寒衣节到了。
又到寒风起,又到十月一,你是否也有怀念和追忆的故人呢?
去年的这个时节,我早已穿上了羽绒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像是害怕见人,而是专门回故乡去慰藉死去的鬼魂亡灵。踏着厚厚的积雪,人踩在雪上面发出“格吱,格吱,格吱”的啜泣声,仿佛踩疼了故乡的小径,踩疼了半枯的小草,踩疼了瑟瑟发抖的大地。
寒衣节,送寒衣,阴朝地府没暖气。上坟祭奠清杂草,剪点冬衣算慰藉。如今不让烧纸钱,文明献花表心意。农村里的祭祀方式仍然如此。不过,随着新时代的变革,这种古老的传统的习俗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明祭祀,鲜花献祭已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人间万事阴阳隔,但能前知不会痴。
悲苦自当君自晓,欢欣可共故人思。
悲泪但随寒衣寄,冷雾惟怯纸箔湿。
莫诉人间凄苦状,惹得离人泉下哭。”
古人延续下来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深刻的含义。中华文明五千年,德孝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不光是对活着的人的,而对逝者安息,祭祖感恩,记住乡愁等都有着深远的寓意。
昨夜,雨疏风急,我在梦中被人扼住了呼吸,醒来一身虚汗,突然想起来了九泉之下的父母亲孤孤单单,可怜兮兮。梦境中“何人在此岸融融暖情细声低语,何鬼在彼岸恓恓惶惶哭哭泣泣?一盏月灯,有人托举,有鬼托举,残淡的光露着寒气……”。难道天堂里也闹开了金融危机?难道一捆纸钱,几沓冥币真能了却他们一桩桩心事?天上人间,爱与被爱都落难遭罪。留下了造福子孙,保护环境,护林防火的醒世警言,文明祭祀,互监督勤自律。
童年的记忆里,黑夜中亮到最后的灯盏,一定是母亲的。在低矮简陋的屋子里,拨亮昏黄的麻油灯,那是一段段母亲用心血熬下来的时光。母亲啊,穿着打着补丁的衣衫,举着细细长长的棉线,一次次穿过小小的针眼,一针一线如隐隐的心曲,串起的都是艰难困苦的日子。白发苍苍的父亲,被风霜雕刻的身躯,古铜色的脸颊上常常露着自信的希冀。他们把一生都献给了儿女。母亲甚至把最后的一根白发也缝进了儿女们的棉衣里。父亲佝偻着身子,披星戴月赶着老黄牛在田垄上行走,他那弯曲的腰,仿佛是一张不能再弯的满弓,希望把儿女一次次射向远方,射出金玉满堂平安富裕。临行前,母亲的密密缝缀,哽咽的心事,切切的叮嘱,生怕她上地回来晚了,儿女们回家后衣服破损,身体受凉,辘辘饥肠。母亲啊!假如我是一棵小草,您注视的殷殷目光,如同春天的暖阳,将我的一生覆盖。父亲啊!假如我是你羽翼下的一只雏燕,您关爱的臂膀,如同一座大山,将我的一生庇护。多么祥和温馨的场景啊!被命运多舛打破。可悲可叹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们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我们做儿女的没有好好地孝敬他们,他们就撒手人寰了。伟大而无私的爱,需要终生去感恩戴德。时光飞逝,感恩和珍爱亲情是何等的重要啊!我的一生都将继承父母的遗志感恩于心,戴德前行,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事业,无愧于自己。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得有多远,都忘不掉父母亲那魂牵梦萦的牵挂。无论走到哪里,身为儿女,都要记得报答。点滴之中见真情,温暖之中多陪伴。
蓦然回首,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曾经熙熙攘攘的石板街巷,曾经热热火火的大槐树饭场,曾经热热闹闹的四合院房。那村北面,靠东方,迎日出的土坯房就是我老家里的祖屋。
月光如水的夜晚,蹲在火炉边“叭哒,叭哒”抽着旱烟,哼着小调的父亲;一针一线还在缝补衣服的,依然是母亲慈爱的身影……
寒衣节,我一定要回老家祭祖上坟,不送寒衣送暖语,权当是和故乡的云再一次的拉进关系;权当是把故土情怀又一次铭刻在记忆里,记住乡愁,不忘初心。感恩的心,迎着冬日暖阳,感恩的心凝聚成了滴滴心雨……

【作家简介】史斌,网名真诚相拥,男,民族,汉。系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龙港镇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自由职业者,沁水县作家协会秘书长。燕京文化交流协会会员。晋城市乡土文化研究会成员。爱好文学,尤其是喜欢诗歌创作,作品多发于《中国煤炭报》《山西日报》《太行日报》等诸多文学诗刊平台。在文学的天地间行走,只为歌颂人间大美,以我手抒我心,以真诚写真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