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在先贤的目光
作者 绿茵
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武侯祠了,只记得每一次都有不同的顿悟。就在昨天,和卧龙先生长久的对视中,我又看到更多的祥和与坚定,巧有一种心有灵犀的亲切感!
大殿里,飘逸着仙风的卧龙先生让我自内心顶礼膜拜,膜拜的有当年故事里的事儿和精神,有那传颂至今近两千年的忠诚和莫测高深的智慧,“从两汗后数经纶数学识真才难得人间只有卧龙岗,在三国中论时会论遭逢壮志未酬天运早归司马晋”,这是大殿两旁柱子上的对联,赫然入目让人读了一遍又一遍,于是,膜拜和敬仰让我也读到了丝丝惋惜,其实,不止是从两汉到三国,直到如今,能和卧龙先生在文韬武略方面相提并论的也为数极少,也许是时代造就着人才吧,在当下日新月异地更新变化的高科技时代里,让人更加追慕古人先贤的睿智和聪慧。
有的时候,我也不解我自己的情愫为何,总是习惯性地不由自主地看看先生,或许是因为在卧龙先生的目光里,我读到了一种探究思辨的力量和亲和吧,仿佛我的每一次走近,都能让先生多一种疑惑,他的目光深邃而悠远,似有一种入心入骨的洞察力,让我的心思无所遁形,完全袒露在他的面前,我知道我的眼神里满是虔诚与期许,想想先生本乃山野修行之人,于草庐之中潜心修炼,研读史书兵法,似是淡定从容,实则在茅庵中纵观着天下,不想风尘四起,却志图天下太平和百姓的安康,胸怀宽广之至,真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真实写照啊!
想当年,汉昭烈帝刘备因求贤若渴屈尊而三顾茅庐,欲请卧龙先生出山相助,每次去都正逢先生外出不在而闭门以遇,这正好考验的就是刘备的仁德与耐力,还有胸怀和气度,而后才有战群儒联吴抗操,用奇计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等一系列的奇谋异法及屡次的大获全胜……一次次挺而走险,一回回妙语生风,几度艰险几度笑,都无不演绎着先生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品读与运用,以至经典佳话流传百世,草船借箭时诸葛亮闭目摇扇饮酒,空城之上孔明抚琴淡定从容……
卧龙先生博学多识、熟谙兵法韬略超群,对刘备又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看看先生在出川前写给刘婵少主的《出师表》吧:“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由此可见先生平和谦逊的心性,可见先生对先帝知遇之恩的至深感激,以及对先帝临终将江山社稷托付于他的重任的担负和即将远征之时对朝野上下的堪忧之情,真所谓用心良苦,如此忠肝义胆,令人钦佩至极!
先生又提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是历代统治者必须具备的治国之策,是每个朝代繁荣昌盛的前提。就当时而言,三足鼎立各据一方,唯有蜀汉之道天路难行,而且之前先帝所属众将大都年事已高,有的已随先帝而去,而小将们又经验不足难当大任,故出川远征其实胜算很少,先生心知肚明,那是抱着必死之心写下此《出师表》以表决意的,以致后来病卒于军中,虽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出征,使先生的雄才大略无法得以完全施展而抱憾终身,但先生弃自身安危于后,应先帝托付于心的忠义之举却让人敬仰,于是,先生的忠义之魂也就成了千秋万代学习和传颂的楷模,只因诸多因素的限制,一代英才壮志未酬,英年早归也成了后人遗憾不已的慨叹。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我从先生眼睛里读到的一丝失落,就全都是对黎民百姓的眷顾和对先帝与蜀地的期望与愧疚了,这种眷顾有仁爱,这种愧疚有担当,这种期望有使命!
“匡扶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慷慨悲壮的话语在八卦蒲扇的轻摇下是如此的淡定从容,是那般的豪情万丈!至此,不谈什么天意难违,我只见先生悄悄地转身,轻轻地迈开脚步飘然而去,再也没有回头,让我在仅有的目光对视中追忆,不管是谈笑自若还是忧国忧民,不管是雄才大略还是不舍依依,都一样让我品读着阳光和力量,都一样让我钟爱着那祥和坚毅的目光!
我想着还在不久,还在那个老屋,在那明亮的眸子里沐浴温暖如昔的光……
作者简介::绿茵,原名刘海云,甘肃兰州人,爱尚读写,读别人的精彩,写自己的真知,只想把文字写进心里写入生命……
主播简介:香雨,原名刘桂芳,公路养护行业一名普通干部,闲暇时喜欢涂鸦、喜爱朗诵。相信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洗涤人的心灵。因而作画涂鸦也好,朗诵美文也罢,均不为人前炫耀,只为陶冶自我便好!若有不弃同乐者,更是喜不自胜!愿与君携手在书画和文字的韵律中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