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系家乡厚土 写实顶上功夫
一一甄建波《顶上功夫》赏析
刘荫庄
一部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史书《顶上功夫》,在飞机上读了大半,终在古都西安秋阳的伴读下,我掩卷了。
这是宝坻县剃头匠一部全景写实的专著,书的作者是甄建波。30余万字集成的口述史并图片,很难计算作者为此书耗神了多少时日!140篇详陈剃头人的口述故事,如一曲红尘:一曲心路历程的恣意放歌,平面的渐而又立体的展示了那方厚土的各具性格的平民剃头匠。
从“学艺”开篇,到“传艺"收文,全书中闪回穿插了诸如“行规"、“艺德”、“品节"、等行内的传统故事,抅成了此书的厚重载体,平添了非是小说读本的耐读和可意。因此,也就给我了心灵的震颤和浩叹;甄建波《顶上功夫》驾驭文字的功夫和苦心孤诣的执着,真属非凡且了得!

《顶上功夫》拍出了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语言美。
在时下多元化的时代,承认不承认,文学己成了被边缘化、小众化的,在图书馆,极少有人捧着文学书倾费神思,同样,书店文学的书橱前,也尽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处境。如此萧瑟和冷落,个中原由,固然是多重因素的,但为弄文字的人,或为闲赋,或为利往,亦为主因,此间,“鬼机灵”的不言且言的弄文人以塗鸦阴暗取悦他人,讨个这奖那奖,偶尔的笔走文化的,也冷寞广阔的平凡世界,把语言尽相给了商业促销活动,其东施效颦的尴尬模样使人作呕。如此情境下,甄建波以非凡孤独的胆识,推出了自己的心血之作,并引为可读,首先赖于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力。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剃头匠,就要在学艺过程中下苦功夫,挨打受骂全不怕,因为这是一个养家糊口的手艺……”这是作者在开篇给剃头匠学艺生涯的写实语言。
此章节作者推出了1938年出生的牛家牌镇人刘金生,这位刘姓匠人的如何"偷艺儿”,如何"用筷子当剃头刀练腕子"。还有同为1938出生,17岁就去天津学艺的大唐庄人张德义,买来葫芦练刮工等行内生活的语言运用,及至宝坻剃头匠的“抱团儿”、“画活儿"、“混口窝头"、等章节,都因了像白话小说《三言两拍》的语言表述,如画廊般的完现了剃刀匠学徒的艰辛和成长历程, “七级工八级工,不如老家一畦葱”的特殊时代,剃头匠有的主动下放回老家,心中于艰辛得来的手艺行将失落,自是别有一番心意在心头,告别城市的夜晚,“我把我丢掉的宝坻人的面子给争回来…"

这种复杂的心态情思走笔,因了语言的随情描写,浑然了偌多的酸楚无奈,也极贴切的探幽了剃头匠的复杂心理。
“最小的剃头匠",写了15岁就远走他乡的林亭口人张凤海,这个因为“家乡总发大水,吃不饱饭”的农家儿子苦学手艺,解放后给“大胡子郭书记等好几任县委书记剃过头”的口述成文,也尽遣适度的语言给了应有的温度。“虽是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的剃头匠,因了作者的语言特色,在此书的“绝技”、“艺德”、“乐趣”、“传艺”等篇章里,也多有剃头人口述语言的情感张扬和思想附丽,如此,就丰满了不是小说却可称谓为文学作品的《顶上功夫》的可读。

《顶上功夫》的细节捕捉和应用,是丰盈此书的又一要件构成。
《顶上功夫》,任何一个章节,任何一个被采访对象的口述,作者都不遗余力的在文中着意张驰着独特的细节描写。这种细节的运作,显示了作者笔触的熟稔,使读者领略剃头这个平凡职业的神奇,从而就创作了独特的意象,尽管出自有些土气的意境,但也收到荡气回肠情牵神往的艺术效果。
学艺初始的使用葫芦道具练刀艺,到功夫养成为满足客人的“放睡”,其中的“捏、掐、捶、攥、揉”;做男活的刮胡子,做女活的烫卷儿;剃刀的使用,温度、药水掌控的火候,都用来剃刀匠口述的业内细节,尽显了一个真正匠人的匠心和艺德。

由细节展开,作者论及艺德时说"有艺无德,不是真正剃头匠;有德无艺,只是行业外的一个好人;艺德兼备,才算剃头行业的高手。宝坻剃头匠的剃头技术无可挑剔,而在德方面,他们更是践行着吃亏是福,用他们广阔的胸怀,阐释着艺德…”
细节描写给了《顶上功夫》更多的融入性,即使不太了解剃头这个行业内在繁杂和苦楚的局外人,也因细节的语境意象,有了弹性和提示性的新奇和满足,剃头匠苦痛哀乐的达观,对职业的忠实和敬畏,因为有了细节的烘托和托底,自然使读者产生了对剃头这个行业的尊重,这个情感的投注,皆是因之了细节的烤灸而变奏。

《顶上功夫》把人物放在同一情感链条上铺展牵情,着意对人物的塑造,是此文的又一特色。简短的口述,又大都达意了苦尽甜来,虽历尽艰辛,但学得艺成,就有了满足和舒意,这一亮色,恰如其份的给了平民剃头匠无限投影,使读者特别是同一土地上的读者,平添了些许快慰。这一切,都是因了《顶上功夫》中众多人物的直白语言才传达演绎了各自追求的光泽。这一隅,“品节"、“情缘"、“乐趣"、“传说”、“平凡”等篇章,尤为彰显。人物的口述和传说的至美至淳,给了作品的赏心悦目。

16岁学剃头的八道沽人白振普,21岁后携手艺进北京去剃头,先后为萧克、唐亮、莫文骅、李德生、张震等一百多位将军理发。那是在特殊岁月里,白振普在打扫理发场地澡堂子时,偶逢了“低着头,好想在想事情”的彭德怀,白振普喊了一声;“彭总,你好!”,彭德怀听后一楞问;"你叫我什么?你还敢叫我彭总!"随之,“我发现彭总的眼圈有点儿发红。”

“从1951年到1990年,我算了一笔帐,我给三百多个少将以上的将军剃过头!”
做为文中"我"的白振普,凭了顶上功夫,近矩离地接触了元师和将军,寥寥数语,就活脱脱地使质朴和平凡的人物形象跃入眼帘。
这一隅的人物挖掘和展示,无疑使《顶上功夫》更具丰满和耐读,于是,作者用人物说话,用人物口述走笔文章,看的出煞费苦心有平生了不舍的追寻。

吴家牌的赵春亮,因剃头手艺绝伦,曾被派到大使馆工作,其间曾为陈毅元帅,刘宁一、王平将军,方毅、陈幕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文艺团队和行业专家理过发,他的技术被陈毅元帅赞扬过。
《顶上功夫》对赵春亮着墨亦是不多,但既使其短,这个人物也显了可爱和豁达。

“我对陈毅元帅印象非常深,一次,大使馆的领导告诉我,赵春亮做好准备,陈毅元帅要来理发。……,小师傅辛苦嘛,我说不辛苦!首长辛苦!”在给陈毅刮脸时,一紧张小小刮破了对方的脸,“陈毅元帅不但没有生气,反过来安慰我,没什么要紧的嘛,继续刮。我这才定下神来。他问我,你是那里人?我说宝坻人。噢,这个我知道,宝坻人剃头的多嘛。通过与对方近距离接触,我感到陈毅元帅是那么平易近人,胸怀宽阔,更让我感受到元帅的人格魅力。”

此间平民剃头匠和元帅的口述实录,尽显了人物鲜活!不在泛举,《顶上功夫》的人物形象描写,还有不少妙笔生花的图景,正是因了这生活中多有的人物临篇,才多姿多彩了《顶上功夫》。
“古往今来,宝坻剃头技艺被大众所熟知,关于剃头的传说更是被广泛流传。在口耳相传中,一下子使这门技艺充满了浪漫色彩。"《顶上功夫》收笔时,作者又牵笔了"剃头行业神出自宝坻”、"宋太宗与剃头挑"、“乾隆皇帝剃头的故事”,这几则传说,此间,追溯了宝坻剃头的远古渊源。而“正月剃头死舅舅的传说”、“剃头师傅智做买卖”及"文艺作品中的宝坻剃头”,则把宝坻剃头说了个名满民间,享誉天下。至于又来“剃头挑子一一一头热"等相关剃头的歇后语,更把宝坻剃头增了几分神韵。

《顶上功夫》以民间故事开篇,以民间文学的走势串联,写意了剃头这个敇封的“待诏”官差,然而,剃头是不论官民的,人皆可享之,宝坻这片黑土地走出的剃头人,把美誉遍布天下,著名作家冯骥才的小说《神鞭》,有宝坻剃刀匠剃老冬瓜练手的写实,宝坻文艺名人赵丽蓉也称自己的父亲就是剃头匠……。
宝坻剃头人给宝坻这方黑土地浩荡了沉实的神奇,正如《顶上功夫》的作者在后记动情陈言:“老一辈剃头师傅们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团结一致,还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才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把他们打磨成个性鲜明的剃头匠!“

以情感做支点,以生活中货真价实的语言、细节、人物、图片等原料串就的《顶上功夫》,可以说是:虽是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的功夫了。
火的灼烈,泪的酸楚,都化作了生动的文字,宏大的构思,鲜活的语言和细节及丰富的史料,着力描摹了黑土地之剃头匠的众生相。这个世界闪回在了我的視野,触动我的情感,自有了在感动中阅读,在阅读中思索的况味。

然而,掩卷略有遗憾的,还是有了些许感怀,我记得,一代伟人毛主席的生活卫士,也就是给老人家理发的,也曾有个宝坻剃头匠,此说,我在毛主席的卫士李银桥回忆录中永存了记忆。在河北,有“定兴人的洗脚堂,宝坻人的剃头房”之说,倘要寻踪觅跡挖掘开去,保不住会有更多故事。
对《顶上功夫》不可再有苛求,因为他毕竟像一朵奇花,飘香在京东那方黑土地上,

脚底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甄建波因亲近泥土而本真,《顶上功夫》因亲近地气而厚重!这还要感谢生于斯长于斯的剃头人无偿奉献了大写的真淳。行就本文收笔时,权把此悟寄语大写人性、呕歌厚土乡魂的甄建波。
〈己亥孟冬 西安寓所收笔〉

刘荫庄,作家、剧作家,高级警官。河北省公安文联原副主席,河北警察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出版协会常务理事。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警视窗》月刋执行主编、主编、社长。(1994年1月~2004年12月);《燕赵警视》杂志社社长。(2005年1月~2009年9月);《警察之友》杂志主编。2011年1月~2013年12月)。著有长篇小说《洼魂》(团结出版社);短篇小说集《燕子声声》(花山文艺出版社);报告文学集《沉重的蓝盾》(花山文艺出版社);散文集《野渡斋笔记》〈团结出版社);散文随笔集《远方》 (团结岀版社);中篇侦破小说《最后一个登机者》(大众文艺),中篇侦破小说《洼声〉(大众文艺)。自选集《收秋集》、《心路丝语》、《四色土》等。电视剧《古镜疑踪》、《古镇警魂》、《古塔枪声》、《古道邪风》、《4 . 18指令》五部。其中《古镜疑踪》中央电视台台播放,全国23个省市电视台转播,外四部河北电视台播放。《4.18指令》获影视剧奔马奖。小说《燕子声声》被省广播电台制作配乐广播,作为全国省级电视台交换节目。
被评定;河北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传略收录《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中国青年作家名典》。

主播简介:
晚风,退休教师。喜爱诵读。喜马拉雅优质主播,滨州头条金牌主播(喜马拉雅搜老顽童zjf即可)曾在喜马拉雅上发表有声小说《狼图腾》,《无法偿还的情债》,散文《朱自清作品选》,《生而孤独》,司机是个小学生收听的《小学晨读》等。现在《张老师讲故事》和《国学经典》正在更新中……
约稿电话:18803070499
专业音频剪辑微信号:LWt19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