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纪臣和他的黑陶艺术
周 义 军
山东临朐弥河流域,古人临河而居。追溯到7500年前,尧洼村是大汶口黑陶的发源地遗址之一;朱封村又是4500年前龙山文化发源地的遗址之一。两处文化遗址相距不过十几里,红新村恰在两村之间,对于黑陶制作也是有悠久的历史。
黑陶制作,一半泥土,一半烟火。水里、泥里揣摩出朗朗乾坤;件件黑陶记载着日月星辰。制作黑陶的原材料,取自石缝深层的红岗瓣土,从采集、筛选、粉碎、滤筛,再经加水、调合、沉淀、柔和、捶打等多道工序而成为了泥料。再经手艺人之手,在盘坨轮上造型制胚,赋予了艺术的元素。又适度晾晒,再绘图、雕刻、抛光、然后进入装窑。
烧窑的时机和温控把握至关重要。灶台填满煤碳,封堵窑门,烧制两天两夜,温度升降,皆有定数。采用浇水下渗,熏烟渗碳,充分着色,以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老工艺技法烧制而成。使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硬如瓷,浑然天成。黑陶器皿栽花透气保湿,花根不易腐烂;盛水、盛酒不易变质;盛粮不易霉变。
七年前,在潍坊打工的冯纪臣回到家乡,看到祖辈流下来的土陶制作技艺濒临失传,感到非常痛心,因为他骨子里还是眷恋着这片故乡的泥土,让他感到最为亲切的是泥土的芳香。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使着他与黑陶有种割舍不断的情怀。
冯纪臣刚开始制作黑陶时,困难重重,村里的人也是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由于冯纪臣的过于痴迷执着,又没有经济效益,大多数人都不理解,甚至认为他神经不好。为此夫妻吵架,都吵到了民政局。有幸的是,冯纪臣的黑陶制作,引起了临朐县委、县府,以及冶源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拨款150万打造了黑陶制作工作室、展览馆,从此使之走向了规范化,并形成了一定规模,每年制作各种陶器、瓷器等15000多件,实现年纯收入30万元。红新村冯纪臣的土陶制品唤醒了远古神韵。被列入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冯纪臣本人也被评为非遗传承人。
寻根求源。冯纪臣的祖辈和父辈,就在红新村专门从事黑陶制作的手艺人,历经五代传承。
第一代:卢景乐,明朝末年,跟随云游和尚学习制作烧制大货,成为闻名方圆百里的制作艺人,“卢景乐”成为当时的一个品牌,被誉为“卢景乐货”;
第二代:冯联珍,1890-1963年,幼年师从卢景乐学习瓦盆制作;
第三代:冯树枫1916-1992年,早年跟随父亲学习瓦盆制作,1956年,红庙子王舍高级社成立,瓦盆制作、销售,包括制作艺人由集体副业组统一管理,开始研制瓦墩、茶囤等;
第四代:冯立春,1936-2013年,入社前即随父亲从事瓦盆制作,潜心研究技艺,独立制作人们生活用的工艺制品茶壶、水壶等。
冯纪臣,是第五代传人。1973年生人,从1989年初中毕业后,即随父亲学习制作瓦盆,又先后赴日照、淄博、临沂等地学习黑陶工艺品制作。2018年,参加了山东艺术学院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制作研修班。
冯纪臣凭着对黑陶这一传统手工艺的执着追求,潜心研究,既保留传统,又不断改造、创新。
一、再现原有传统的生活器具。瓮、缸、接磨盆、鱼盆,鱼缸,瓦罐,瓦盆,水嘟噜、 皮盆 锅盖子、火盆、瓦墩、镂空花瓶、花盆,和孩童用的“坐婆婆”等等。
二、把黑陶制作的基本原理,融入当代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符合当今社会潮流的制陶工艺。冯纪臣在传承传统黑陶的同时,又吸纳全国各地的制陶、制瓷、紫砂等方面的经验,根据不同原材料的特性,通过烧制反复进行比对实验,从中找出一条与之匹配的烧制方法。冯纪臣在总结各种温控的基础上,首先研发了自然开裂纹烧制技术。主要作品有:茶壶,茶盏,茶盅、白陶、陶号、三足鬲、陶炉、开裂瓶、泥砚等等。
三、把书画艺术引入制陶作品。冯纪臣和当地书画家合作,借鉴烧瓷工艺,以陶瓷为载体附带了书画艺术,形成了瓷板画系列。
四、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开拓市场领域。把制陶和仿古结合起来,如仿古花砖,黑瓦,陶片以及一些古建制品等,主要用于园林绿化,并与相关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拟签订8000万的订货合同。
为弘扬黑陶文化,冯纪臣与学校联合,让在校学生现场观摩、学习、制作。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兴趣。


作者:周义军 北方美食在线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