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友刘凤桂,家世背景不甚了了,但从起名,鸟中之“凤”,树中之桂——凤桂二字,即可见其父母非平庸之辈。且对其子的殷殷期许亦可见一斑。
刘凤桂,作为文化学者,诗、词、赋多有涉猎,尤擅历史研究,《秦代史》不日将付梓。
《秋桐赋》为作家心有所感,援笔而成的业余之作。李白诗:“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宋 ·刘翰:“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李清照:“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这些诗词都匡定了秋与梧桐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千古名句,“一叶落而天下知秋”,这落的一叶,正是梧桐叶。可以说正是作者的“情怀恶”,加上西风催衬了“梧桐落”,才使作者赋兴大发,写下了这篇《秋桐赋》。

刘勰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袁牧说:“赋者,古诗之流,诗亡然后骚作。骚即赋之滥觞”;清人王芑(qǐ)孙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其旨不尚玄微,其体匪宜空衍。”《秋桐赋》即为敷陈心事,不尚玄微,其体匪宜空衍的骚体赋。
由于赋重才学,故非俭腹之士可率尔操觚(gū)。作为腹笥充盈的饱学之士,凤桂先生当然游刃有余。
赋展示给读者的是经纬交织、符采相胜的结构美。《秋桐赋》以十八个集群句,展示了作家经纬交织,经正纬成,敷陈心事符采相胜的结构严谨的美赋。以行计,1-5行的集句,第一行为4字句的四个短语。“秋色梧桐”即点了题;“吾为之殇”,则 表明了作家的耿耿于怀的“幽忧愤悱”的意绪。
第2行为7字句和6字句的短语,言梧桐之春荣夏茂,秋凋冬丧的自然历程。
第3行,回首“雨露滋润”,怨“天降初霜”,怨尤之心己露端倪。
第4行以两个动宾补短语组,展示作家向往美好的心态。
“北雁南飞”语出元·王实甫的《长亭送别》:“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家此处引用,倒无西风凄紧,衰草委靡的伤感,而只是言明节序。“羡金菊之清香”,源出丘处机之《望江南》:“秋景不凄凉,……紫茱金菊有清香。桔绿满林霜。……松桧郁苍苍。”由“望”而“羡”,这是作家初始的心态。
明·于谦《过菊江亭》有诗:“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作家“羡金菊之清香”,实质是爱物及乌。爱“一辞独擅晋文章”的陶公,而及于共“先生晚节香”的金菊。“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的金菊,作家更看重的应该是“百草摧时始起花”的老而弥坚的铮铮铁骨。“黄昏寒立更披襟,露浥 清香悦道心”,也是迈入老年的作家所欣赏的。
第5行两个6字短语,暴露了作家的心迹。“弧桐调琴瑟兮”(“弧”为“孤”之笔误)。语出王安石的《孤桐》:“天质本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意思是政治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而心甘情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作家的“孤桐调琴瑟兮”,是对王安石上述诗句的诠释。
第6行“琴瑟调无知音兮,曲未终而心茫。”这来自白居易的《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句意。《琵琶行》里的白居易,因为“醉不成欢惨将别”而觉得江月茫茫。而现实生活中的作家,满腹心事无入倾诉,而觉得“心茫”。

从第7行起到第14行,显然是怀念“所爱之美人”,那个对其亡国破家,身遭放逐,著《离骚》以舒愤懑的屈原的委婉陈辞。赋中“独仓然而涕下”,“仓”为“怆”之笔误。“黯然神伤”、“怆然涕下”“独行彷徨”深感“人之心不与吾之同”的屈原,只能如此无奈了。而“比肩继 踵”“逐利熙攘,无箴言播扬”的“巧言令色登台者”,如“缘杅(yú)”之青蝇,苟苟营营。“杅”盛浆汤的器皿,那些黑头苍蝇舔舐杅中剩汤,营营苟苟,使出全身解数,可怜可鄙!
“时不济兮运不佳”,为项羽《垓下歌》“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演变;“阴云起兮朔风号”,则是刘邦《大风歌》的“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演变。前句变沮丧为叹惋,后句变豪壮为悲凉。是为了说明作者“命多乖张”,生计悲凉。
第15-17行短语集句群,择用了五个文学典故。
“为稻梁(‘梁’为‘粱’的笔误)谋兮羡陶公”源出清·龚自珍的以悲愤心情谴责社会堕落的《咏史》诗,诗曰“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那么“羡陶公”又是什么回事呢?《晋书陶潜传》讲,陶潜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此句的意思很明显,不为稻粱谋,我无以为生,但我仍钦羡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爽性格。
“笑庄周之颠狂”,源自《庄周鼓盆》。庄子妻死,庄鼓盆而歌,有“妻死我必埋,我死妻必嫁……以此动伤心,相看泪不下。……死后若还哭得转,我亦千愁泪万行。”世人皆讥庄子颠狂,其实这反映了庄子对生死的乐观态度和对亡妻的哀悼。
“朝不保夕兮夜难寝”,语出《左传·昭公元年》“吾侪偷食,朝不保夕”,意为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岂阮郎之羞涩”出自宋·阴时夫:“阮孚持一皂囊,游会稽。”客问:“囊中何物?”曰:“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清代百一居士《壶天录》引用:“阮囊羞涩,行止两难。”作家此倒装辞格的两句话,道出了生活困窘,岂止是手头拮据,还有人格的压抑。

第17行两句,“天难老兮人易老”,转化自毛主席的“人生易老天难老”诗句;“崦嵫迫而近残阳”,崦嵫:山名,在甘肃天水县西,传说为太阳落入的山。屈原《离骚》曰:“吾令羲和弭(mǐ)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作家此处的意思是太阳迫及崦嵫山了,那已经是夕阳西下时了。作家说当下的我,人老珠黄,犹如迫近崦嵫的残阳。
第18行,作家以4个4字句结束全文。“吾比秋桐,欷吁惆怅。”照应了文首的“秋色梧桐,树老枝黄。”而“纪念重阳”,则是对文首的“吾为之殇”的回应。“欷吁惆怅”这个联合短语,分别来自不同作者的《神女赋》。“欷吁”典出西晋·张敏的《神女赋》。主人与神女“极长夜之欢情”后,神女“附抚衽而告辞”,主人对“乘云雾而变化,遥弃我其焉如”的神女,无奈“仰长叹以欷吁”。“惆怅”源出宋玉的《神女赋》。此赋是楚襄王夜梦神女后命宋玉作赋,宋玉写了神女的容颜、仪态和楚襄王向神女求爱而遭拒的全过程。神女“晔兮如华,温乎如莹,五色并驰,不可殚形”、“毛嫱鄣(zhāng,遮掩义),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神女“欢情未接,将辞而去。”楚襄王“情独私怀”“惆怅垂涕,求之至曙”。
作者不可能有如此艳遇和感情波折,只是借此陈述生活困顿,进退失据。
全赋40句,239字,“覩(dǔ,同‘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该赋集写怀、聘辞、阐理等多种风格于一炉,胸中丘壑,笔下烟云,岂粉红斗绿者所能望其项背?

附:《秋 桐 赋》作者:刘凤桂
秋色梧桐,树老枝黄。落叶飘零,吾为之殤。
经春夏之荣茂兮,入晚秋而凋丧。
昔雨露滋润兮,怨天降之初霜。
望北雁南飞兮,羡金菊之清香。
弧桐调琴瑟兮,闻角羽而宫商。
琴瑟调无知音兮,曲未终而心茫。
吾所爱之美人兮,因何而黯然神伤。
独仓然而涕下兮,盖五湖而三江。
形单只影兮,余独行而彷徨。
道路接踵兮,皆逐利而熙攘。
巧言令色登台兮,鲜有箴言之播扬。
青蝇缘杅兮,苟营营而匆忙。
时不济兮运不佳,树老而命多乖张。
阴云起兮朔风号,日蹇促而悲凉。
为稻梁谋兮羡陶公,笑周庄之癫狂。
朝不保夕兮夜难寝,岂羞涩之阮郎。
天难老兮人易老,崦嵫迫而近残阳。
吾比秋桐,欷吁惆怅。
谨以此赋,纪念重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