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吉藤古道
文/袁飞贤(江西永丰)
我们知道,古代交通闭塞,两地往来和交流,主要走水道,但更主要的是走陆地上的古道。古代永丰通往外地的古道据《永丰县志》记载主要有五条,即永南古道(永丰至南昌)、永吉古道(永丰至吉安)、永兴古道(永丰至兴国)、永乐古道(永丰至乐安)、永宁古道(永丰至宁都)。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吉藤古道(亦可称“藤吉古道”)。
中学时代,就听不少老人讲:“以前从藤田到吉安,要经过我们这里”。老人们讲的就是吉藤古道,经过笔者的家乡古县营下。的确,从古代至近代,吉安和永丰藤田之间,没有公路相通,除了一条由藤八河(永丰藤田至八江)、恩江下游(永丰八江至吉水县城)、吉水县城至吉安城赣江河段连成的逶迤绵长的水道维持两地交通外,还有一条陆上通道,就是吉藤古道。吉藤古道始于今天吉安市吉州区,向北沿着赣江东岸经青原区北部和吉水县南部,到达吉水县城后急转向东沿着恩江(吉水境内亦称“乌江”)河岸经吉水乌江圩进入永丰县八江乡境内,到达八江圩后继续向东经八江乡槎口、藕内等村入古县营下地域,到达营下村后由西向东至犬眠形村斜对面小山上的螃蟹形村(当地土话叫“爬盖垴”,红军将领罗炳辉传记资料上写成“白家”, 与“爬盖”二字谐音,该村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废弃),再走一小段,在今犬眠形水库大坝处进入狭长且阴森恐怖的亭子坑,走到坑底,翻越宝华山北延段亭子岭,再走七八里田野路到达古县圩,由古县圩向东南翻越位于古县与瑶田交界处的“龙虎斗”南面山地丘陵即今天永藤公路改造工程所经路段,然后跨过位于松山峡的明代中期修建的集贤桥(又名梁坊桥),经瑶田圩,过秋江村最终到达永丰中部重镇藤田。古道一路上穿平原盆地,翻山岭,跨河桥,过山涧,走田野,像长龙,像曲蛇,蜿蜒于庐陵大地。
古道选择的路线非常合理。在当时交通工具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吉安到达藤田最理想的路线。即使是今天,沿着古道修一条现代公路连接藤田和吉安,也是不错的选择。一是距离较近,线路基本呈直线兼小弯状,只是在吉水县城有一处急转弯,但此弯回避了大山和高山地域,减轻了行人行走的难度;二是绝大部分地段比较平坦,唯一经过的比较高的山就是古县范围的亭子岭,但也不算很高,西坡较陡,但很短,大约50来米,东坡较缓,长约二三百米左右。亭子坑和亭子岭路段应该是整条古道唯一比较难走且有一定风险的路段,除了亭子岭要跨越外,由于亭子坑和亭子岭西坡段总长比较狭长,路两边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整条坑道一直到山顶显得阴森恐怖,这样的环境为土匪山贼的出没提供了方便。因此此路段匪贼抢劫过往行人财物甚至杀人越货的事时有发生。听老人们讲,此地有时还有豺狼虎豹等野兽出没,怪吓人的!正所谓“老虎一吼,两腿发抖;豺狼挡道,不敢惊叫!”为安全和互相帮助扛货推车上山考虑,人们过此路段往往是多人结伴而行。
话得说回来,此路段也是整条古道风景最优美的一段。亭子坑是一条狭长的山涧,林木高密葱翠,绿荫如盖,阳光很难透射进来,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凉风习习,泉水叮咚,一条山溪蜿蜒而下,溪水淙淙,清澈见底,掬一把甘甜爽口,沁人心脾!一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走在路上,感觉空气清新,不一会儿,肺腑脏污,一洗而净!人移景换,路两边,时而悬崖峭壁,时而怪石嶙峋,时而藤萝攀崖,时而古藤缠树;有一处路旁陡壁伸出一块大石头,像一只蛤蟆,张着口,人称“蛤蟆石”,有蛤蟆王发号施令之风范,据民间传说,每当春天来临,它先叫第一声,然后山下的蛤蟆才跟着叫起来,大有“春来我不先开口,哪只蛙儿敢作声”之气势!上得山顶,有一座亭子,古色古香,里面两边各有一排长条石凳供行人休憩。下山走一小段至一拐弯处,面前豁然开朗,山下便是古县盆地,田野村庄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远处山绵峰耸,墨绿如黛;古县圩镇位于盆地偏东,似乎隐约可见;藤八河流经盆地南部,远看像一条白色飘带映入眼帘,这些美景让人忘记旅途疲劳,给人带来轻松愉悦之感!
吉藤古道是1933年11月永藤(永丰县城至藤田)公路开通之前吉安连接藤田的一条重要通道,在历史上曾扮演了两种不同的重要角色。
一、 商道
不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藤田是永丰中部的一个重要商品集散地,在整个吉安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就决定吉藤古道显得举足轻重!可以说,此道乃当时永丰中部地区联系外界的一条重要商道。永丰中部地区许多商品尤其是特产如毛边纸、笋干、夏布、蒜头、藤田薯粉和粉丝等汇集藤田圩,然后通过吉藤水道但更主要是吉藤古道(水道某些河段较浅,枯水季节不能通船)源源不断地输往外地,到达吉水县城后,往北可输往樟树、南昌等地,往南可输往吉安、赣州等地;当然外地的许多商品如食盐、茶叶和其它日常生活用品也主要通过此道进入永丰中部。
据老辈人讲,吉藤古道生意非常繁忙,过往商贩络绎不绝,经常可以看到一群又一群的生意人,他们带着不同的货物,或用肩挑,或雇挑夫,或推手扶独轮车,或用马驼。亭子坑和亭子岭路段青石板路面都被他们的脚步磨得溜光,路中间那条深深的至今还保留的凹槽(民间称“轮槽”)就是当年众多商贩的手扶独轮车碾压出来的。为了方便路人和商贩食宿,古道上开设的酒店客栈也不少。比如前面提到的螃蟹形村就有一户张姓人家于民国初年开始开设的酒店,据说生意非常火爆!尤其让人称奇的是,古商道的繁忙还催生了营下与八江乡藕内村交界处的桥场新街(属营下范围)。当时桥场新街人头攒动,小商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街上各种店铺林立,为吉藤古道过往行人食宿买卖提供了方便。据说那时营下人、八江人以及龙陂贺家一带的人都是去桥场当圩,比现在去古县、永丰县城和吉水冠山当圩还要近得多。
从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桥场新街逐渐走向了衰败和没落。其原因:一是随着1932年10月永八公路(永丰至吉水八都),1933年11月永藤公路和1934年永吉公路(永丰至吉水县城)的修通以及1933年底藤田至永丰县城、永丰县城至吉安汽车货运和客运的开通,越来越多的商贩和行人不走吉藤古道,古道逐渐失去往日的繁忙和地位,桥场新街自然冷清下来。当然,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1939年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部命令破坏公路桥梁,阻止日军入侵,永丰至吉水八都、永丰至吉水县城、永丰经藤田至龙冈等公路均被彻底破坏,这样,藤田至吉安的汽车运输中断,一直到1956年6月随着永藤等公路重新修复才恢复通车。这17年间,吉藤古道和桥场新街又基本恢复了往日的繁忙与热闹;二是与一次意外严重事故有关。据营下村民讲,有一天晚上,桥场新街唱了一场夜戏,结果看戏的人莫名其妙死了好多,不知是有人投毒还是发生瘟疫?自从这次事故后,在桥场新街居住和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少;三是因为桥场新街位于营下河、龙陂河和新陂河交汇处,地势也较低,经常闹水灾,很不安全,据营下村民说,桥场新街彻底毁于1968年的一场大水灾。当年选择这里建新街,是因为这里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八江与古县营下、龙陂等村委会交界处,辐射较广,并且位于三水交汇处,一来水源充足,二来三水交汇后的河面较宽,河水较深,可通水排、小船,往下先入藤八河,后入恩江,最后直达赣江,为此,新街当时设立了货运码头。这样,这条商道自此便出现水陆并进的局面。要不是地势低,容易闹水灾,这里还真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古道的繁忙,还带动了沿途一些地方手工业的兴盛。比如桥场新街、营下村就开办了不少染布坊,产品通过吉藤古道远销各地。营下村前那条小河边至今还留有几块较大的洗布石,该村一村民家还完好保留了一口可盛七八担水的染布缸。染布业的兴盛由此可见一斑。
二、军道
进入近代,在20世纪30年代土地革命斗争时期,国共军队(主要是中共军队)通过古道经常往来于永丰和吉水吉安等地之间,并多次在沿途一带发生激烈战斗和革命事件。
据有关专家研究和一位永丰君埠老赤卫队员回忆,1930年12月国民党张辉瓒部队从吉安东固前往永丰龙冈地区围剿红军,一路是从东固经南龙进入龙冈,路程很近;还有一路就是从东固出发到达吉安城后走吉藤古道至藤田,然后从藤田经沙溪到达龙冈。为什么近路不走走远路,目的是为了寻找红军作战,因为当时张辉瓒根本不知道红军藏在哪里。笔者曾听祖父袁欲财(1930年已16岁)讲过,他在家乡黄竹坑村北羊角塅山上砍柴时亲眼看到张辉瓒部队经过此地(属今营下村委会范围),沿着吉藤古道向古县圩方向进发。
吉州区作为吉安地区的中心和吉藤古道的端点,发生了很多革命斗争事件。比如: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九打吉安”事件,1930年2月还有过“十万工农下吉安”的磅礴壮举!1930年10月在此成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
1933年8月底林彪和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二、三团和第二师第四、五、六团,其中一部分从永丰七都出发经八江槎口村来到吉水乌江圩,另一部分从藤田出发沿着吉藤古道来到同一地点与国民党军李思愬的第80师和第238旅进行了一场激烈战斗。此次战斗红军全歼该师三个团和师直属部队四千余人,俘虏旅长以下二千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当时红军战斗指挥部就设在古道经过的槎口村,2013年据槎口村一位老人讲,他当年亲眼目睹这支红军沿着吉藤古道从营下方向来到槎口。
作为吉藤古道的一个重要路段,古县营下境内也发生过一些革命事件,但基本缺乏记载。不过,一些战争留下的遗迹遗址和民间传闻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桥场新街东面不远处的炮子岭和北面附近瑶前村的对门山至今还留有作战工事,附近村庄的人上山砍柴时还有人捡到了生锈的子弹壳;黄竹坑东南面宝华山那块高而巨大的投金石上至今还留有用砖块砌成的带有射击孔的防御工事。据民间传闻,这个防御工事是红军用来打仗的;据不少老人讲,营下、高坪和箩石下等村庄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曾驻扎过红军,特别是营下自然村一习姓老屋墙壁上至今还留有两副红军标语,即“扩大红军一百万”和“反对德国进攻苏联”,根据标语内容,结合背景资料可推测,这两副标语大致写于1933年;据一则罗炳辉传记资料显示,1933年7月罗炳辉指挥的一支部队从古县圩出发沿着吉藤古道经螃蟹形村、营下村向槎口方向进军。
1930年6月下旬,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一军团从福建汀州开始向湖南长沙进军,7月19日从藤田来到古县圩上湾村,当晚毛泽东住在村民邱云蒸家,第二天即7月20日去了永丰县城恩江镇;1933年8月31日即吉水乌江战斗的同一天,中午时分,红三军团和中央红军第一师师政治处驻地古县圩洪渡村遭到敌机轰炸,两颗炸弹落在军团团部旁和师政治处驻地后院,一块弹片击中团政委邓华的床铺,床上的皮箱穿了两个洞,同时还有一些民房被炸塌,红军进行了英勇抵抗;同年11月中旬,陈毅受命担任红军西方军司令员兼政委,负责永丰古县等地区的作战,以游击战术指挥红二十三师、独立第二、三、四、十一、十三团及江西军区各地方游击队,广泛深入敌后,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补给线,为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西线作出了重大贡献;另外古县圩车上村有一栋很大的老房子(1979年古县中学搬迁后不久被拆除),解放后用作古县中学的厨房兼师生宿舍,笔者在哪里读书时亲眼看见房子外墙几乎所有窗户周围都是密密麻麻的弹孔;还有宝华山东坡下部山体即古县西岭村附近至今还留有很多战壕和作战工事。听当地老人讲,这些都是当年红军和国民党军打仗留下的。
藤田作为永丰中部重镇、重要枢纽和古道的另一端点,在土地革命时期拥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共永丰县委,永丰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永丰中心县委驻地,号称苏区永丰“红色县城”,并发生了不少革命事件。比如:1929年至1933年毛泽东曾多次来到藤田从事革命活动;1931年6月在藤田秋江村北面与瑶田镇交界处的一峰山,红军与国民党军孙连仲部发生了一次激烈战斗,红军大获全胜;1933年5月底六月初,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集结在永丰藤田等地进行整编,朱德也来到藤田对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1933年6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这是今天北京军区65集团军红一师的前身)由毛泽东在藤田亲手创建;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诞生6周年,1933年8月6日至14日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红五军团和江西永丰独立团、江西永丰县龙冈独立营等6000余人,在藤田召开了首届赤色体育运动会,藤田因此被誉为军运会的摇篮。
由于受红军和革命思想潮流的影响,古道沿途地区也有不少人参加红军,涌现了不少革命烈士,如永丰藤田镇有286人,瑶田镇有120人,古县镇有34人,八江乡有烈士33人,吉水县有6105人,青原区有4624人,吉州区有453人;另外,还涌现了一些比较有名红军出身的中共政府或军队领导人和将军,如藤田镇的严正刚(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曾火生(原石家庄铁道兵三师副师长)、严振刚(中国空军早期主要负责人),瑶田镇的吕明清(原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古县镇的黄锡友(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七届人大常委),吉水县城的张开荆(原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开国少将)、董永清(原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开国少将),吉州区的舒行(原吉林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开国少将)、刘绍文(原北京卫戍军区副政委,开国少将)和胡备文(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部长,开国少将)等。这些都说明古道沿途地区的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吉藤古道兴于何时?史书没有记载。明清时期,商业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古道大致兴于此种背景之下。古道饱经沧桑,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任务。历史上作为商道促进了沿途圩镇集市贸易的繁荣和各地物质商品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沿途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军道对中国革命也发挥过重要的积极作用。“矻矻当年苦,悠悠万世功!”当年行走在古道上的商贩和红军虽然随着岁月的远去而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之中,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尤其是红军的伟大功绩和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宝贵精神!现在古道只有少数路段保持原样,没有修通公路,部分荒凉废弃,或被改道,大部分被现代各级公路所取代,盼望不久的将来能有一条基本按原路修建的现代吉藤公路!
主要参考资料:
1、《永丰县志》(新华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2、《永丰人民革命史》(中共永丰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1995年5月编;主编和执笔:熊长耕)。
3、朱荣兰:《陈毅的游击战争之路》(载《世纪桥·纪实版》2013年第06期)。
4、《永丰人物》(本书编纂委员会2010年编,陈全根主编)。
5、吴里吉:《藤田有座一峰山,这里的传奇事儿很多!》(2019年6月6日载《永丰网》)。
6、《中国共产党江西永丰历史(上卷)》(冯都主撰,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出版)。
7、部分互联网相关资料。
8、部分民间传闻和访问资料。
2020年10月
(附)作者简介:袁飞贤,男,1965年1月8日生,民盟盟员,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古县镇人,1991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时入江西省永丰二中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教学之余,爱好教学研究和永丰地方史党史研究工作,在各级刊物和书籍先后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在互联网和网络公众号发表20余篇,还有12篇论文获省市级奖项;2013年以来先后应邀参与欧阳修故里沙溪西阳宫和永丰县博物馆陈展大纲编写以及贯岭生态园永丰红色文化广场策划书主撰工作等10余项永丰县文化建设工作,先后3次应邀担任永丰电视台地方历史文化节目解说工作,曾参与永丰教体局主持的永丰地方教材《多彩永丰》的编写工作。从教以来,曾评为永丰县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永丰县高中骨干教师(2007年)和吉安市新世纪中青年学科和技术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现为永丰县党史研究学会副会长、吉安市党史学会会员、庐陵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江西省中学历史骨干教师和吉安市中学历史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