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朦 胧 的 美 》
文/易 之 中
月色灯下看美人,是朦胧之美。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是朦胧之美。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是朦胧之美。梅花之美,不是美在须晴日,而是美在纷纷的大雪中,透出隐约之红。这也是一种朦胧之美。

朦胧之美,也是一种美态。这种美态,既不是真美,也不是假美,而是一种亦真亦假之美。朦胧之美,不是清晰之美,但也不是看不清之美。而是既清又不清之美。

朦胧之美,既不是大美,也不是小美。既不是壮美,也不是优美。朦胧之美,既有大美,也有小美。既有壮美,也有优美。究竟什么是朦胧之美?说白了,朦胧之美,是一种距离之美,是一种隐约之美,是一种想象之美,是一种境界之美。

文学需要想象,所以文学需要朦胧之美。诗词需要韵味,而朦胧之美,却能产生韵味。戴望舒的《雨巷》,整首诗所展示的就是一种朦胧之美。细雨纷纷的长巷,给人朦胧的感象。油纸伞下的丁香,迎面而来的丁香,远去的丁香,背影的丁香,都让人无法清晰。诗人的感情也因此变得朦胧,显得徬徨、惆怅、失落。朦胧的物,朦胧的人,朦胧的情。但一切的朦胧,却让诗产生了朦胧的美。雨长巷长,人长情长,悠悠的长,悠悠的长。如果不是朦胧,如果是十分之清晰,那一切的一切,就会变得短暂。就无法长留心间。

文学美。文学的美是形象的美。哲学美。哲学的美是抽象的美。在“距离美”的审美上,文学与哲学都可以同为“法理”。文学是“文学观”。哲学是“哲学观”。哲学也提倡平衡看世界。或者也提倡“朦胧”看世界。既要看透,也要看不透。既要说明,也有说不明。透与不透,明与不明,就是一种朦胧美。中国道的哲学很早就认为,独阴不生,独阳不长。古时更有警醒之恒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朦胧美既是一种文学之美,也是一种哲学之美。清与不清之间的朦胧,会让人产生美好的想象。明与不明之间的朦胧,会让人更好地去平衡。
2020.1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