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体五言《吊明蜀抚军葆一张公》
作者:郝浴
崇明昔遘乱,明纲犹未委。岂无心膂臣,徵兵及蛇豕。
驾驭宁尽乖,天地合疮痏。蜂动翕百蛮,流血殷渝水。
灿灿芙蓉城,旦夕将摧圮。公持霜斧出,椎牛誓介士。
挞发固有威,忠孝亦有理。遂令执殳众,感激厉廉耻。
复城二十七,恢地二千里。至今溪峒中,谈公犹系齿。
再有邦彦乱,永宁尽贼垒。公膺节钺来,将卒六千耳。
歼灭十万寇,迅若扫浮蚁。距今三十年,蜀运未休否。
献逆扬其波,群盗纵横起。强壮膏郊原,老弱委泥滓。
鳞鳞万家邑,化作榛与藟。亩亩千顷禾,鞠为稂与秕。
浴也叱驭人,志在遵前轨。遗民一何寡,交以生为累。
蜀吏一何弱,争以黜为喜。吏民亦人情,致此良有以。
师行动以万,邑民百十止。岂暇事耕耘,不足供驱使。
况复滇黔间,伏莽丛奸宄。永宁未遽入,渝城师暂已。
赖有保宁捷,经略从兹始。公当明祚衰,建竖伟若彼。
予当清盛初,匡济仅如此。明明忠荩业,胡为逊君子。
丰碑吹作尘,蔓草迷祠址。聊采故老言,题诗付青史。
哀哀巴渝人,公在尔不死。

[注释]
(1)抚军:即巡抚。因巡抚之职例兼兵部侍郎、右金都御史,集政、军、监察于一身。“抚军"将政军二职缩合而成,用于叙称。张公:指张论,字建白,号葆一,以御史为四川巡抚。
(2)崇明昔遘( gou)乱:明嘉宗天启元年( 1621),四川永宁宣抚司奢崇明趁明末社会矛盾激化,中央政府腐败日盛之际,联合乌蒙、东川、沾益等地土司联合起兵叛乱,图谋扩大割剧势力,拥兵自重。同年九月十七日,奢崇明在重庆起兵叛乱,自称“大梁王”。十月,奢崇明率兵进围四川政治经济中心成都,全省为之震动。遘乱,造反、发动叛乱。
(3)心膂:比喻主要的辅佐人员,亦以喻亲信得力之人。《书.君牙》:“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
(4)蛇豕(shi):长蛇封豕。比喻贪财害人者。语出《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家长蛇,以荐食上国。”
(5)疮瘠(wei):疮疤,创伤。
(6)蜂动:亦作“讒动”。像群蜂飞舞一样纷纷发生。翁:和合,聚合。《诗.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毛传:“翕,合也。”百蛮: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
(7)渝水:即嘉陵江,古称渝水、阆水,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
(8)芙蓉城:今四川省成都市的别名。后蜀孟昶于宫苑城上遍植木芙蓉,因以得名。简称蓉城。见宋张唐英<蜀梼杌》卷下。
(9)摧圮(pI):倒塌,摧毁。
(10)椎牛:杀牛犒军。介士:武士。
(11)挞伐:《诗,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毛传:“挞,疾意也。”原意为迅速讨伐,后挞伐连用,为征讨、讨伐之意。
(12)执殳(sh0):殳,古代-种兵器。《诗.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后以指为皇室效力或作士兵。
(13)溪峒:亦作“溪洞”。古代指今部分苗族、侗族、壮族及其聚居地区。
(14)邦彦乱:指明天启二年( 1622)二月至崇祯三年( 1630)春,明朝官军平定贵州水西宣慰司同知安邦彦的叛乱。安邦彦素怀异志,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叛乱(参见注释②)后,明廷调水西(今贵州西北一带 )兵赴川平叛。安邦彦乘机以援川为名,于天启二年二月,率军二万至贵州毕节,发动叛乱。第二年五月,安邦彦自称“罗甸王”,其手下48支及其他土司头目安邦俊等蜂起响应,与明军混战八年。
(15)永宁:治所在今四川省叙永西南辖境相当今叙永筠连、古蔺等县地。明崇祯二年(1629年),在平崇明、邦彦之战中,官军在四川永宁一带与叛军进行过主力决战。
(16)节钺(yue):符节和斧钺。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17)浮蠟(yi):亦作“浮蚁”。酒面上的浮沫。
(18)献逆:指张献忠( 1606- -1646) 在崇祯三年( 1630)于米脂起事,自号八大王,人称“黄虎"。其起事后,克凤阳、焚皇陵、破开县、陷襄阳,胜战连连。崇祯十六年克武昌,称大西王,次年,建大西于成都,即帝位,年号大顺。当时川中百姓被屠杀一空。扬波:掀起波浪。这里比喻掀起动乱。
(19)榛与蕊(Iei):榛,丛木。菖,落叶藤本植物。此指草木丛生,形容荒废,衰败。
(20)鞠:尽,皆。稂(lang) 与秕(bi):指杂草败禾。
(21)伏莽:《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葬”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潜藏的寇盗。奸宄( gu):作乱或盗窃的坏人。
(22)渝城:即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设渝州治,始简称“渝”。故又名渝城。
(23)保宁:故治在今四川阆中,古称保宁。唐设阆州,元置保宁府,明清属四川省。
(24)经略:经营,谋划,治理。
(25)明祚(zu0):明朝的国统。祚,君位、国统。
(26)建竖:犹建树。
(27)匡济:匡时济世的略语。即挽救艰难时势,救助当今人世。
(28)忠荩(ji):犹忠诚。
作者简介:郝浴(1623-1683),字冰涤,又字雪海,号复阳,因定州古为中山国,故又称郝中山。他是清代初期著名的直臣,一生命运多舛,仕宦一波三折,曾因密疏弹劾吴三桂而被谪东北二十余年,后因其言中而起复原职,历两淮巡盐、擢左副都御史,巡抚广西。郝浴为官贤良刚正,清廉爱民,政绩卓著,同时也是文学家和理学家。其诗歌取径韩、杜,师法三唐,同时也是研究清代初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宝贵文献资料。
本书以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八十三册影印康熙刻本《中山郝中丞全集》之四卷本《中山诗钞》为底本校点整理,加以简注,参校清康熙六十年(1721)王企埥《畿辅七名家诗钞》所收六卷本《中山诗钞》。
资料由河洛文化研究者牛占亚老师提供,张红歌抄录,洛宁城事平台李新光老师编辑制作。

张红歌,洛宁县河底镇人。2017年加入洛宁作协,同年加入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