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科技功臣崔芍药
作者/范天云
怀着宽容的心去生活,再拥挤的世界,也会变得无限宽广;再平凡的人生,也会变得充满阳光。崔芍药的事业是辉煌的,她的人生之路是曲折坎坷的。从最初的盐碱地改造,到培育抗倒伏的小麦良种,她经历了过多辛酸和悲哀......
农大毕业的育种专家崔芍药,硬是拼着那么一股劲,拼搏奋斗几春秋,培育出适合土默川种植的滩地高产小麦新品种。崔芍药精心培育的“抗伏九丰”的杂交小麦的研制成果以其高产、优质、抗倒伏等特性与优势,成为内蒙古滩地小麦播种的优良品种,获一九九O年内蒙科技进步一等奖。崔芍药发明的这项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宣告了我区在杂交小麦亲本创育、强势组合的关键技术领域获取重大突破。她培育出的多个优良杂交小麦品种,现已在后山地区普遍推广!
虽说崔芍药在呼市科技局工作,她却一年四季泡在农村生产第一线。这个心系农牧民冷暖的土默川科技工作者,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就是她为之奋斗的事业。她在美岱召培育的克强八号玉米杂交新品种,硕果累累喜获丰收。这个克强八号凝聚了她的心血和汗水。美岱召广袤的平原,大量种植玉米。长期以来,这里的平民百姓春种秋收。玉米品种几十年一个样,秸秆高,结棒少,水浇地亩产突不破二千斤。
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崔芍药认真翻阅资料,调取京津冀玉米高产耐旱的新品种栽培技术。她将河北坝下地区的玉米品种克强五号,引进到美岱召平原试种。在管得宽田苗发的试验田种植几十株克强五号玉米。在玉米吐穗结籽前,崔芍药将本地玉米的花蕊嫁接在克强五号玉米中。并用细绳认真捆绑,以免嫁接的花蕊脱落,结不成玉米颗粒。嫁接好所有培育的玉米,她们适时浇水施肥。崔芍药为了培育这些嫁接的新品种,熬费了大量的心血的精力。从玉米吐穗到拔节结棒,崔芍药在试验田忙绿了三个多月一百多天。这些经过嫁接改良的玉米品种长势油绿,秸秆粗壮,玉米棒摇摇欲坠。到秋天按株核算,一亩地产量能够达到二千五百斤。这个玉米新品种被科技局命名为克强八号,美岱召的人称这叫崔八号,是科技干部崔芍药废寝忘食培育成功的。为纪念崔芍药不朽的功绩,庄稼汉就叫它美女崔八号。如今土默川都在种植克强八号,玉米的产量比原来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多。随着玉米新品种落户土默川,崔芍药骄人的成效声名鹊起。
话说崔芍药在科技战线上,攻关克难,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次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全区育种专家”,并颁发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创新,功不可没。在内蒙古是首屈一指的科技工作者,享受着政府特殊贡献津贴。她先后培育成功“抗伏九丰”的杂交小麦,培育出“玉米克强八号”优质良种。二零零五年,崔芍药被内蒙政府授予“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内蒙科技局接到自治区办公厅的电话通知,让科技工作者崔芍药做好准备参加全国科技大会。听说让内蒙育种专家到北京参加科技大会领奖,崔芍药激动地心情难以抑制。
婆母李翠莲对媳妇崔芍药心悦诚服地说:“这一回你可真是老虎打瞌睡——难得的机会,到京城开会领奖,犹如老太婆跳皮筋——非同儿戏。你哉育种专家真个是鲁班的徒弟—巧夺天工,在人民大会堂领奖犹如刘姥姥游走大观园——满载而归。崔芍药成了我们家老寿星的脑袋——宝贝疙瘩。能参加全国的科技大会,你可是土默川十二裙钗中的佼佼者。几十年的辛苦没白下,三十年的媳妇熬成婆,你果真是王家的福气。平民出身庄稼汉的后代,工农兵大学生育种专家。你给土默川人民增光添彩,”
丈夫王新华喜不自禁地对妻子崔芍药道:“你一下子成为内蒙古科技名人,功成名就的育种专家,到京城参加科技大会。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颁奖,这是土默川的一大幸事,非常值得庆贺。看来我这后勤部长也功不可没,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你守在改良玉米地中间,我奔波在繁杂的扶贫线。你在庄稼地培育良种,我在乡镇里苦干脱贫。丰收的硕果,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快乐。你献身科技不惜流血汗,我抚养儿女任劳任怨。你担当着农民热切的期盼,我肩负着给乡亲们送温暖。祖国的昌盛,有你的贡献,也有我的贡献。万家团圆是你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内蒙党委常委宣传部长白牡丹,专程到察素齐祝贺崔芍药被选拔参加全国科技大会。白牡丹语重心长地对崔芍药说:“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的东西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人生谁都不是一帆风顺,生活总是风雨同行,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肯定是有思想的人;能忍受孤独的人,肯定是有理想的人;遇事能屈能伸的人,肯定是有胸怀的人;处事从容不迫的人,肯定是个淡定的人。心有理想,志存高远。曹鸿雁魂归大地,李春花铁笔描金,白牡丹冰晶玉洁,马月季夜阑韶华,崔芍药独争春光,孙玫瑰高傲俏佳,郑百灵缥缈奢华,王夏莲雍容华贵,高天鹅丽质高雅,周喜鹊女中豪杰,张秋菊优伶绝唱,刘冬梅冷艳冰霜。十二位女裙钗,就数你最鲜亮。你即将奔赴京城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颁奖,我代表内蒙党委祝贺你荣幸地参加全国科技大会。崔芍药是土默川人民的骄傲,也是十二姐妹的荣光。”
朱德刚得知崔芍药就要进京参加全国科技大会,他深受鼓舞震动。抽空赶到察素齐祝贺崔芍药功成名就,非常感慨地道:“人生在世,风雨行程,每一条路都是一种攀登与前行。风雨的路有泥泞有凝重,生活的路有拼搏有艰辛,爱情的路有凄楚有情浓,心情的路有快乐有伤痛。前行的路,依然在脚下。不管前方荆棘丛生,还是道路崎岖,我们依然在前行。因为活着必须面对伤痛,因为拼搏必须承担责任。”
只有坚强地攀登,勇敢的奋进,才能收获兄弟姊妹的真诚信赖。作为土默川退役军人的旗县公安局长,我非常敬佩你无私无畏的敬业精神,非常钦佩你拼搏奋斗的凛然正气,非常赞颂你攻关克难的聪慧睿智,非常羡慕你培育良种情系苍生的无私奉献,希望你将科技之光带回土默川发扬光大。
已经成家立业的儿子王恒宇,得知母亲崔芍药进京参加全国科技大会。无限感慨地说:“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她不是很称职,但却是非常优秀的。我念小学过六一,别的孩子穿着整齐干净的衣服。我的衣服却皱皱巴巴,丝毫没一点干净样。有时候回到家灰青冷灶没饭吃,还得饿着肚子等爸爸。我们这个家,妈妈好像是流来暂往的过客,爸爸才是我们兄妹的靠山。母亲搞培育良种也好,进行科学实验也罢,总得照顾我们兄妹俩。可她对我们不管不顾,好像她没时间给我们当妈妈,却有功夫伺弄她的玉米和小麦。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半月二十天也难得见母亲一面。有时候她急匆匆回来已是深更半夜,我们睡梦正在香甜。第二天一大早,她又奔赴到桃花庄小麦改良育种试验基地。母亲虽然夜半回过家,我们兄妹还是没有见到她。就连逢年过节她也很少在家,我爸爸真是既当爹又当妈,家里的营生谁还能指望她?功成名就的母亲,将一腔热血全部倾注在科学实验上。她靠着内蒙农大学到微不足道的知识,敢于创新,勇敢拼搏。土默川浩瀚的平原,大量种植玉米。她硬是拼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吃住在美岱召试验基地。观苗授粉,嫁接改良,培育出玉米克强八号优良品种。在土默川大面积推广,增加粮食产量百分之三十。亩产突破两千斤大关,荣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我现在长大了,已经娶妻生子。我为有这样的母亲感到自豪和骄傲!过去的抱怨与责怪早已烟消云散,我们要以母亲为榜样,为国家的建设,舍弃小家做贡献。”
汽笛长鸣,列车奔腾。崔芍药乘坐八九次特快列车疾驰在京包线上。列车富有节奏地震动着,摇晃着,奔腾不息的特快列车,一路上抛弃了绿油油的庄稼地,闪过了茂密的松树林,穿越了深不可测的山间涵洞,超越了远处高楼大厦的城市,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勇往直前地奔跑在广袤的地平线。
金碧辉煌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是我国的最高殿堂,是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十年大庆时北京的十大建筑!弹指一挥间五十多年过去了,这座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依然以它那富丽堂皇的巨大魅力和厚重的民族建筑文化特色,让国人深感自豪和骄傲啊!中国人的建筑设计能力水平和聪明才智,是令世界人民所仰慕佩服的!来自塞外土默川平原的崔芍药,第一次走进这富丽堂皇的人民大会堂。她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看到了人民大会堂金碧辉煌雄伟壮丽。想不到我一个搞育种改良的科技工作者,能够亲耳聆听胡主席的声音。
二零零六年一月九日,崔芍药有幸参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这次大会也将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当崔芍药从胡锦涛主席手中接过育种专家的奖杯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她眼里含着幸福的热泪,紧紧握住胡主席的手,不情愿松开.....
崔芍药从事玉米小麦育种研究三十多年,她先后培育出玉米克强八号,抗伏九丰小麦等优良品种,这些品种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广、抗病毒强等优点。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甘于寂寞的心境,在崔芍药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全国科技大会后,她回到了土默川,对她的科研团队说:“三十年来,我只会做育种这一件事,并要继续坚持做下去。要为内蒙的玉米产业和小麦高产及育种事业继续奋进。”崔芍药深知所有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并不意味着得到国家级的奖杯,就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她不会放慢脚步,更要以优异的成绩感恩父老乡亲,努力用实际行动诠释无悔人生。崔芍药虽已年近花甲,但她还有两个心愿,一是培养好玉米育种接班人,让自己多年积累的育种经验和资料得到很好的传承;二是在有生之年再培育出适合阴山北麓土默川耕作的新品种,功成名就的崔芍药,正带领她的团队,向大豆亩产三百公斤的育种目标推进。
节选长篇小说《土默川》第一百一十四回
《崔芍药赴京领奖杯》
呼和浩特市人和小区
二零二零年七月十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