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诠释一下我为作家美文所作评论的撰题:
“霜条”,寒冬时树木的枝条。“箎(chí)”系三千年前中国先民的吹奏乐器,还留存一首唯一的独奏曲——《云》。“来云依日之曲”,大约就是指的《云》。我想它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粤乐名曲《彩云追月》。题目原话,出自《洞冥记》。我借用来赞扬作家此文之蕴意深广,文字优美。
“飞霜”一词出自晋.张协《七命》:“飞霜迎节,高风送秋。”飞霜即降霜。“越千年”,源自毛主席词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现在作家将两词组合,产生一个新的命意。妙!
开篇也妙。数量词“一夜”+主谓联合短语“气肃风冷”;数量词“一地”+主谓短语“寒露成霜”这样的并列句群,道尽了“秋已深,冬将至”,“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的节序征候。紧接着,以“细碎”做“花针”的状语,“晶莹”做“白花”的状语,分别组成二个主谓词组短语。“随意拨散”、“恣情开放”已夺了“流韵越千年”的先声。
“岁月,不知不觉间,又拉着自然与人事,走向冷冷的深处”,这是作家告诉你,我拉着你的思绪,去观瞻,思忖前朝往事。“越千年”,是必须顾后瞻前的。

然而,妙更妙在作家以古典诗词做“经”,骈词骊句的行文作“纬”,编经织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美文现矣。
第四自然段,作家引录了先秦.无名氏的《蒹葭》,又在第五自然段以四个冷艳的主谓短语”草木落银,苇叶摇黄;晨风吹寒,秋水生烟“,赞誉了《蒹葭》的感人之深。
第六自然段,以警句“站立成温馨的对美好爱情向往的春天”,指出那是于霜降清寒中缦立远视的蒹葭。
第七自然段,引录了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词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引录了清.徐廷荣的《白菊》诗句:“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令人勾想《蒹葭》的所谓伊人,“也该是肌肤如霜,冰清玉洁的”。
第九自然段,引录了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文中“停泊在秋夜漫漫的乡思中”、“纷乱于落寞的情思”这种优美的句子,则延展了张继的诗境和诗意。
第十二自然段,引录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有关诗句,客思悲故乡的覊旅者的仅一次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经历,被作家大而化之为“一回回‘鸡声茅店月’”、“一次次‘人迹板桥霜’”。两个“ABB”式数量叠词,使温庭筠笔下的个体思乡者,变成了“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的“小众”乃至“大众”的心怀乡愁的覊旅者。
“日暮乡关何处是”,引录自崔颢的《黄鹤楼》。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搭配使用,是为了说明作家“百结的愁肠”“落满寒霜”的“清肃与凝重”。其实这原本是心怀乡愁的覊旅者的心伤和心痛,岁月时空此端的作家只是感同身受罢了。
第十三自然段以“愁肠如一枝(为“支”之误)羌笛”引出引录的范仲淹《渔家傲.塞上秋来风景异》:“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眠(为”寐“之误)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为了刻画“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将军、征夫、燕然未勒而思乡白头,“只能让浊酒与浊泪横流,流霜共流光轻飏”的情殇。
文末倒第三自然段,引录曹丕的《燕歌行二首,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诠释作家美文标题——《霜降,飞霜流韵越千年》的三句话:“寒霜从诗经的苇叶飘来,从唐诗的寒山寺飘来,从宋词的羌笛飘来”。
“浸染于民族的血脉,融汇成古今的绝唱,与霜降一起,凝结在日月星辉的照耀中......”,这充满豪情与向往的结尾,怎么能不“檐忍千霜树,庭枯十载兰”,飞霜流韵越千年!

评论结束前,要谈谈该美文在引录古典诗词上的疏漏之处。
一、引录先秦.无名氏的《蒹葭》,“所谓伊人”,被错录为“有位伊人”。“伊人”是指“那个人”或“这个人”。今多指女性,常指“那个人”,有时也指意中人。源出《画图缘》:“怎明白咫尺伊人,转以睽隔不得相亲。”《兼葭》诗中的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所崇敬和热爱,但一刻不曾忘怀的人。“所谓”,即所说的。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的。
邓丽君有首名曲,叫《在水一方》,系琼瑶化用了《蒹葭》的诗句,但已面目全非,它的词是:“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看来,作家是把琼瑶歌词中的“有位”,替代了《蒹葭》原诗的“所谓”,这是不忠于原著的失误。
二、引录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原词是“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家将“人不寐”,误录为“人不眠”。这也是不珍重原著。更何况这里还有平仄、押韵问题,“寐”“泪”韵脚同,皆为èi,且皆为仄声。“眠”的韵母就是ián,且为平声,这差别就大了。
所以希望作家珍重原著,引录时不要搞错。
瑖不掩瑜,这毕竟是九牛一毛的小瑕疵,微不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