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就得有勇气、有担当,有有勇人,一腔潘安兴张怡如吃了豹子胆
🌹男人就得有勇气、有担当,有有勇气、担当的男人,一腔热血,就一座高峰。而胆小怕事的男人,一生不出事,只能在夹缝中过日子。
🌹张怡如曾经是黄陂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充满争议的人物,正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成就了自我,不怕非议,勇于任事,都是男人的气概。
🌹他幼年读过七年私塾,后来又上了抗日公学,受到共产党熏陶,投身革命队伍。十八岁就当上了武工队队长,跨着盒子炮,从事地下工作。
🌹当时,黄陂还是黎明前的黑暗。开展活动,就是拿命来玩。环境非常险恶,每次行动,都是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没有吃了豹子胆的人,就不可能有后来。
🌹打游击,过得很艰苦。晚上在破祠堂过过夜,听到狗叫,连忙起来察看动静。当时,国民党对共产党地下武装人员是毫不留情,捉到一个杀一个,很危险。

🌹淮海战役打响了。征粮、筹款任务非常艰巨。他摸黑趁晚,上了国民党县长的门,向他老婆讲明捐款理由,提出三天交一千现洋,送到指定的地方。其他乡、保长如法炮制,悉数交齐。在龙潭虎穴,练就了豹子胆。
🌹全国解放了,土地改革轰轰烈烈。在划阶级时,他在会上讲:要牢牢掌握政策方针,不能过火。第二天,就有人批判他的和平土改思想,充满温情主义,《长江日报》、《湖北日报》派记者作了报道。
🌹一九五八年六月,麻城有一个叫林世猛的人,放了一颗卫星,说他种的试验田早稻亩产达到30000多斤,孝感有个官木生,当仁不让,说他种的水稻亩产突破30000斤以上,一时轰动国内,参观者络绎不绝。
🌹黄陂忽然落到“后进”县,却也很从容淡定。

🌹东西两侧浮夸比赛,吹牛竞争,对黄陂压力很大。王任重到黄陂,问他到麻城看了试验田没有?他照直说:没去。接着又问黄陂中稻怎样?县长高启才望了张怡如一眼,顺水推舟说:“怡如同志比我掌握得多,让他汇报吧。”
🌹“早稻平均亩产500-600斤,中稻不过800斤。”他讲的是实话。他心里当然清楚:麻城林世猛、孝感官木生们,为了升官突表现,半夜三更强迫社员把几块田的谷子移到一块田“放卫星”,敲锣打鼓向上级报告验收,送喜报,得表扬,上演的一场场荒谬闹剧。
🌹一九五九年,是经过三大办,即大跃进、人民公社、大办钢铁后的第一年,也是三年自然灾害第一年,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如何渡过难关,不饿死人。
🌹吃大锅饭是当时的突出问题。横店当时35个大食堂,有米有菜有柴的只有8个,粮食不多,蔬菜没有,烧柴很少,名为蒸饭食堂15个;吃了上顿没下顿,靠政府返销粮到户,各家拿米装在钵里,集中蒸饭,称为加工食堂,这样的食堂有7个;无米无菜无柴开伙,干部怕上面追究责任,名曰“放假食堂”有5个。
🌹农村食堂开不了伙,饿死人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横店一把手的张怡如,意识到食堂难以为维,不如自谋生路。首先突破禁区,敢于承担风险,承担责任。为应付上面检查,先将刘集食堂临时下放,实际上是变相解散,看看反映如何。

🌹消息传到了省城,省政府派工作组到刘集进行检查,发现有临时食堂、季节食堂、加工食堂、放假食堂,写了调查报告,如实汇报情况。省政府在报告上了作了批示,点名批评横店刘集对食堂领导不力,放任自流。
🌹40多年以后,一位知情者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吃大锅饭”的文章,把刘集变相解散食堂的内幕公诸于众,作为敢于实事求是的典范。
🌹横店镇上有个搬运站,一百多号工人,从事铁路物资装卸,繁重的体力活,吃不饱饭,没有荤食补充,出现双腿浮肿,影响搬运任务,走路都双腿打颤,多次出现工伤事故,大家都很惊恐。
🌹搬运站负责人杨长苟,多次找到食品所,请求批点猪肉,食品所叫苦连天,没有猪杀。
🌹眼看病号越来越多,上工的人越来越少。万般无奈,他找到张怡如,要求把站里那头母猪杀掉,改善一下职工的营养,调养一下病号。

🌹这下,可难倒了张怡如。虽是灾年,政府明文规定,不准屠宰母猪,杀母猪违法。惦量一下,救人还是保母猪重要?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红军过草地,不是有杀战马充饥的事例吗?他表态,同意宰杀母猪,调养伤病号,分给职工。冒了可能撤职处分的风险,求是还是有胆量,有担当啊!
🌹1955年合作化后,起先农业合作社订有社章,允许大集体,小自由。到了1958年办起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社员的自留地,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
🌹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普遍饿肚子,雪上加霜。燃眉之急,从实际出发,就是实行生产自救。最好的办法,借田借地给社员,经过多方考虑,他在公社党委会上提出,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形成统一意见。

🌹不论什么阶级,一般一人两分地,最多不超过三分地,要求各家各户在处暑前后栽上红苕,白露左右种上萝卜、菜秧子。公社派副社长舒怡元到河南、麻城采购苕藤、菜种,分给各生产大队,递次到生产队,按田地面积落实到各家各户,公社书记、社长带头帮助驻点湾落实播种。
🌹借田借地消息不胫而走,炸开了锅。县委书记武永胜听到风言风语,赶到横店。问他:“算不算动摇集体经济?”张答:“是为了不饿死人,保存实力,更加巩固集体经济。这是退一步,进两步,相信集体的温暖。”他还说:“借只是权宜,土地仍然是集体所有,渡过灾荒再收回来。”
🌹县委开会,为减轻财政负担,干部实行“三三制”,即压缩部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张体学省长讲了话。
🌹会后,张体学省长通知他,去其住地县委招待所,问他有什么看法?张怡如说:“人民同意办的事情,党的政策不允许,该怎么办?”张省长问他是什么意思,把话说明。
🌹他直说:“放人不如放土地。我说这话是犯禁的,干部好放难回。救灾渡荒是人人有责的事情,来一个一人担子万人挑,把灾荒渡过了,再把土地收回。”
🌹张体学省长听了,坐在床边,闭目不语。然后站起来,踱来踱去。半晌,对张怡如说:“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坚决去办。”停了一会儿,又很讲策略地说:“有的事可以说,但不可做;有的事情可以做,但不可说。” 实际上得到默许与认可,不提原由,这也成了名言。

🌹水是农业的命脉。横店是丘陵地带,上旱下涝,镇上居民为吃水发愁。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黄陂修了四大水库,十余座中小型水库。
🌹县委会上,张怡如提出:黄陂南部地区,以横店为轴心,修电力排灌站提水,实现南水北调,解决中部丘陵灌溉、沿湖地区渍涝问题。现场沉寂,支持他意见的人很少。
🌹在撤销大公社后,张怡如带领横店区委一班人,制定了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规划,掀起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设家园的热潮。
🌹开始,横店区确定修建黄龙漖大型电力排灌工程,还有不少阻力。主要是没有资金来源,没有技术力量,没有电源,没有设备,更没有得到上级水利部门批准,自发上马。
🌹这丝毫没有把握,这也没有难倒张怡如。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统一认识,决定在后湖修建黄龙漖排灌站。

🌹谁来负责勘测设计?张怡如用了两个有历史问题的人,在那个年代,真够大胆的。一个是从水利局借来有历史问题不予重用的叶家鼎,另一个是国民党炮兵测量周光永,担任技术员,负责勘测设计师。他求贤若渴,不顾阶级立场不稳、界限不清的帽子,将二位请出了山。
🌹千难万难,难不倒想干实事、干成事的人。再大的困难,也不会被吓倒。在党委会上,拍胸讲:“同心同德闯难关,出了问题由我负责。报请县里,同意以工代账。”
🌹300多民工上阵,开始了艰难的工程建设。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纷沓而来,考验他的勇气与作为。
🌹水渠挖到10米以下,都是鹅卵石与重粘土,板锄挖不进,就牙锄,小量炸药炸不开,就加用一吨炸药。
🌹他亲自去点引,以身试法。对指挥长胡汉臣说:“如果我怎么样了,你要接着把这项工程搞下去,为民造福,不能中途而废。”

🌹在得到省里认可之前,想了很多办法,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日夜奋战。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零年底的鏖战,终于感动了上帝,才派人调查了解,确定在横店办“四化”试点,这个点是努力争取过来的。
🌹经过多方努力,黄龙漖排灌站终于在省水利厅有户头。他彻底未眠,想出方案,建二级站,两下锣鼓一起敲。请副省长赵辛初来看,沉默不表态。又搬来了省水利厅厅长漆少川现场考察,最后一锤定音,实现了横店人的梦想。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总是心里装着困难群众。有一个老太婆家中没有米了,他忙叫秘书刘敬庭,赶紧雪送炭。每次下乡,叫上秘书,带些钱,哪家困难,8元、10元、30元、50元不等,现场掏出解难,连自己的稿费也不知怎的贴进去了。
🌹对自己的家,可就不那么上心,几个小孩衣衫破旧,面黄肌瘦,在寒风中抖瑟,群众说:“他是我们的好书记,豹子胆与老黄牛的干部,贴心人是另一个方面。”
🌹那时干部太清苦了,肚子没有油水。干部不准吃肉,是订的纪律。公社办公室主任开了一个口子,说:“你家喂了一对鹅,杀一只给大家加个餐好不?”张怡如一听,连说好办法,煨了大罐,慰劳大家。

🌹一次,张怡如到大漖左港开会,晚上到大队部歇息。夜深了,乡长冯光友敲开了门,端来一碗滚烫的煮鸡蛋,说是自己掏钱买的,无人知道,请他快吃。张怡如说:“别人不知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说一套做一套。”说服这位长工出身的干部,接受意见,把碗里五个鸡蛋送给了五保户。
🌹张怡如是个传奇人,用老百姓的话说,是个很有板眼的人。解放后,在黄陂担任过区长、区委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农村工作部长、县委常委、县委书记处书记、省地工作队队长、县委副书记等要职。
🌹他头缭绕五彩云朵,曾五次见过毛主席,多次见过周总理、陈毅元帅,与湖北省领导王任重、张体学、张平化经常发生工作联系。陪同罗瑞卿、周扬、田家英等人作过农村调查。
🌹他不是一般的乡村干部,见过很大世面,接待过末代皇帝溥仪夫妇和溥杰夫妇,接待过国民党被特赦高级将领杜聿明、廖耀湘、沈醉等30人。
🌹他还接待过数十多位国家、地区政要,友好代表团访华人士,留下了美好回忆。
🌹突然,跌入人生的底谷,四清与文化大革命受到打击,被判入狱十年。他并没有消沉,振作精神,拿起笔来,开创人生的第二个春秋。

🌹在他们那一批老革命中,是为数不多的爱好写作者之一。他很有头脑,年逾古稀,抓紧抢救历史记忆,《沧海流云》是其中的代表作。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他的很多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出版了《春归集》、《枫林集》、《江石闲吟》等诗词专著。
🌹平反出狱后,焕发青春,先后担任过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秘书长、省扶贫科研所长。家里来客络绎不绝,“坐上皆鸿儒,往来无白丁。”
🌹由于诗词的爱好,与他有了联系,在往来中增了几分敬重,在交谈中增加了了解,交流中长了不少见识。他滔滔不绝,让我洗耳恭听,获益匪浅。
🌹其中,最敬佩的是敢作敢为,对敏感问题不绕道,讲真话,干实事,干别人不敢做的事,不避难,不避险,不当太平官。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干实事,是他的最大风格。叶店大队老书记叶三六等类似的那一排人,津津有味谈他的豹子胆趣事呢!不惟上,不惟权,只惟民,只惟公,在百姓心中不朽。每个时代不乏智者,看到了问题,看到了弊端,却不敢挺身而出,讲真话,持真理。张怡如是集智者与勇者一身的人物,这样的人稀有。

🌹在横店,至今有不少口碑流传。大家还有一个愿望,希望把他的故居留下来,作为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后人。这是横店独一无二的特产,当为珍惜。
🌹斯人已经作古,还留下念记,因为确是了不起啊!当领导能做到这样,是横店上空闪亮的明星!
🌹范仲淹的名言:宁可犯公罪而不犯私罪。为民有敢干闯雷区,舍我其谁的气概,才是古今官场英雄。张怡如在这条道路行走,让时间说明一切。血,就是一座高峰。而胆小怕事的男人,一生不出事,只能在夹缝中过日子。
🌹张怡如曾经是黄陂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充满争议的人物,正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成就了自我,不怕非议,勇于任事,都是男人的气概。
🌹他幼年读过七年私塾,后来又上了抗日公学,受到共产党熏陶,投身革命队伍。十八岁就当上了武工队队长,跨着盒子炮,从事地下工作。

🌹当时,黄陂还是黎明前的黑暗。开展活动,就是拿命来玩。环境非常险恶,每次行动,都是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没有吃了豹子胆的人,就不可能有后来。
🌹打游击,过得很艰苦。晚上在破祠堂过过夜,听到狗叫,连忙起来察看动静。当时,国民党对共产党地下武装人员是毫不留情,捉到一个杀一个,很危险。
🌹淮海战役打响了。征粮、筹款任务非常艰巨。他摸黑趁晚,上了国民党县长的门,向他老婆讲明捐款理由,提出三天交一千现洋,送到指定的地方。其他乡、保长如法炮制,悉数交齐。在龙潭虎穴,练就了豹子胆。
🌹全国解放了,土地改革轰轰烈烈。在划阶级时,他在会上讲:要牢牢掌握政策方针,不能过火。第二天,就有人批判他的和平土改思想,充满温情主义,《长江日报》、《湖北日报》派记者作了报道。
🌹一九五八年六月,麻城有一个叫林世猛的人,放了一颗卫星,说他种的试验田早稻亩产达到30000多斤,孝感有个官木生,当仁不让,说他种的水稻亩产突破30000斤以上,一时轰动国内,参观者络绎不绝。

🌹黄陂忽然落到“后进”县,却也很从容淡定。
🌹东西两侧浮夸比赛,吹牛竞争,对黄陂压力很大。王任重到黄陂,问他到麻城看了试验田没有?他照直说:没去。接着又问黄陂中稻怎样?县长高启才望了张怡如一眼,顺水推舟说:“怡如同志比我掌握得多,让他汇报吧。”
🌹“早稻平均亩产500-600斤,中稻不过800斤。”他讲的是实话。他心里当然清楚:麻城林世猛、孝感官木生们,为了升官突表现,半夜三更强迫社员把几块田的谷子移到一块田“放卫星”,敲锣打鼓向上级报告验收,送喜报,得表扬,上演的一场场荒谬闹剧。
🌹一九五九年,是经过三大办,即大跃进、人民公社、大办钢铁后的第一年,也是三年自然灾害第一年,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如何渡过难关,不饿死人。
🌹吃大锅饭是当时的突出问题。横店当时35个大食堂,有米有菜有柴的只有8个,粮食不多,蔬菜没有,烧柴很少,名为蒸饭食堂15个;吃了上顿没下顿,靠政府返销粮到户,各家拿米装在钵里,集中蒸饭,称为加工食堂,这样的食堂有7个;无米无菜无柴开伙,干部怕上面追究责任,名曰“放假食堂”有5个。

🌹农村食堂开不了伙,饿死人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横店一把手的张怡如,意识到食堂难以为维,不如自谋生路。首先突破禁区,敢于承担风险,承担责任。为应付上面检查,先将刘集食堂临时下放,实际上是变相解散,看看反映如何。
🌹消息传到了省城,省政府派工作组到刘集进行检查,发现有临时食堂、季节食堂、加工食堂、放假食堂,写了调查报告,如实汇报情况。省政府在报告上了作了批示,点名批评横店刘集对食堂领导不力,放任自流。
🌹40多年以后,一位知情者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吃大锅饭”的文章,把刘集变相解散食堂的内幕公诸于众,作为敢于实事求是的典范。
🌹横店镇上有个搬运站,一百多号工人,从事铁路物资装卸,繁重的体力活,吃不饱饭,没有荤食补充,出现双腿浮肿,影响搬运任务,走路都双腿打颤,多次出现工伤事故,大家都很惊恐。
🌹搬运站负责人杨长苟,多次找到食品所,请求批点猪肉,食品所叫苦连天,没有猪杀。

🌹眼看病号越来越多,上工的人越来越少。万般无奈,他找到张怡如,要求把站里那头母猪杀掉,改善一下职工的营养,调养一下病号。
🌹这下,可难倒了张怡如。虽是灾年,政府明文规定,不准屠宰母猪,杀母猪违法。惦量一下,救人还是保母猪重要?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红军过草地,不是有杀战马充饥的事例吗?他表态,同意宰杀母猪,调养伤病号,分给职工。冒了可能撤职处分的风险,求是还是有胆量,有担当啊!
🌹1955年合作化后,起先农业合作社订有社章,允许大集体,小自由。到了1958年办起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社员的自留地,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
🌹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普遍饿肚子,雪上加霜。燃眉之急,从实际出发,就是实行生产自救。最好的办法,借田借地给社员,经过多方考虑,他在公社党委会上提出,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形成统一意见。

🌹不论什么阶级,一般一人两分地,最多不超过三分地,要求各家各户在处暑前后栽上红苕,白露左右种上萝卜、菜秧子。公社派副社长舒怡元到河南、麻城采购苕藤、菜种,分给各生产大队,递次到生产队,按田地面积落实到各家各户,公社书记、社长带头帮助驻点湾落实播种。
🌹借田借地消息不胫而走,炸开了锅。县委书记武永胜听到风言风语,赶到横店。问他:“算不算动摇集体经济?”张答:“是为了不饿死人,保存实力,更加巩固集体经济。这是退一步,进两步,相信集体的温暖。”他还说:“借只是权宜,土地仍然是集体所有,渡过灾荒再收回来。”
🌹县委开会,为减轻财政负担,干部实行“三三制”,即压缩部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张体学省长讲了话。
🌹会后,张体学省长通知他,去其住地县委招待所,问他有什么看法?张怡如说:“人民同意办的事情,党的政策不允许,该怎么办?”张省长问他是什么意思,把话说明。
🌹他直说:“放人不如放土地。我说这话是犯禁的,干部好放难回。救灾渡荒是人人有责的事情,来一个一人担子万人挑,把灾荒渡过了,再把土地收回。”

🌹张体学省长听了,坐在床边,闭目不语。然后站起来,踱来踱去。半晌,对张怡如说:“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坚决去办。”停了一会儿,又很讲策略地说:“有的事可以说,但不可做;有的事情可以做,但不可说。” 实际上得到默许与认可,不提原由,这也成了名言。
🌹水是农业的命脉。横店是丘陵地带,上旱下涝,镇上居民为吃水发愁。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黄陂修了四大水库,十余座中小型水库。
🌹县委会上,张怡如提出:黄陂南部地区,以横店为轴心,修电力排灌站提水,实现南水北调,解决中部丘陵灌溉、沿湖地区渍涝问题。现场沉寂,支持他意见的人很少。
🌹在撤销大公社后,张怡如带领横店区委一班人,制定了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规划,掀起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设家园的热潮。
🌹开始,横店区确定修建黄龙漖大型电力排灌工程,还有不少阻力。主要是没有资金来源,没有技术力量,没有电源,没有设备,更没有得到上级水利部门批准,自发上马。

🌹这丝毫没有把握,这也没有难倒张怡如。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统一认识,决定在后湖修建黄龙漖排灌站。
🌹谁来负责勘测设计?张怡如用了两个有历史问题的人,在那个年代,真够大胆的。一个是从水利局借来有历史问题不予重用的叶家鼎,另一个是国民党炮兵测量周光永,担任技术员,负责勘测设计师。他求贤若渴,不顾阶级立场不稳、界限不清的帽子,将二位请出了山。
🌹千难万难,难不倒想干实事、干成事的人。再大的困难,也不会被吓倒。在党委会上,拍胸讲:“同心同德闯难关,出了问题由我负责。报请县里,同意以工代账。”
🌹300多民工上阵,开始了艰难的工程建设。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纷沓而来,考验他的勇气与作为。
🌹水渠挖到10米以下,都是鹅卵石与重粘土,板锄挖不进,就牙锄,小量炸药炸不开,就加用一吨炸药。

🌹他亲自去点引,以身试法。对指挥长胡汉臣说:“如果我怎么样了,你要接着把这项工程搞下去,为民造福,不能中途而废。”
🌹在得到省里认可之前,想了很多办法,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日夜奋战。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零年底的鏖战,终于感动了上帝,才派人调查了解,确定在横店办“四化”试点,这个点是努力争取过来的。
🌹经过多方努力,黄龙漖排灌站终于在省水利厅有户头。他彻底未眠,想出方案,建二级站,两下锣鼓一起敲。请副省长赵辛初来看,沉默不表态。又搬来了省水利厅厅长漆少川现场考察,最后一锤定音,实现了横店人的梦想。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总是心里装着困难群众。有一个老太婆家中没有米了,他忙叫秘书刘敬庭,赶紧雪送炭。每次下乡,叫上秘书,带些钱,哪家困难,8元、10元、30元、50元不等,现场掏出解难,连自己的稿费也不知怎的贴进去了。
🌹对自己的家,可就不那么上心,几个小孩衣衫破旧,面黄肌瘦,在寒风中抖瑟,群众说:“他是我们的好书记,豹子胆与老黄牛的干部,贴心人是另一个方面。”

🌹那时干部太清苦了,肚子没有油水。干部不准吃肉,是订的纪律。公社办公室主任开了一个口子,说:“你家喂了一对鹅,杀一只给大家加个餐好不?”张怡如一听,连说好办法,煨了大罐,慰劳大家。
🌹一次,张怡如到大漖左港开会,晚上到大队部歇息。夜深了,乡长冯光友敲开了门,端来一碗滚烫的煮鸡蛋,说是自己掏钱买的,无人知道,请他快吃。张怡如说:“别人不知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说一套做一套。”说服这位长工出身的干部,接受意见,把碗里五个鸡蛋送给了五保户。
🌹张怡如是个传奇人,用老百姓的话说,是个很有板眼的人。解放后,在黄陂担任过区长、区委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农村工作部长、县委常委、县委书记处书记、省地工作队队长、县委副书记等要职。
🌹他头缭绕五彩云朵,曾五次见过毛主席,多次见过周总理、陈毅元帅,与湖北省领导王任重、张体学、张平化经常发生工作联系。陪同罗瑞卿、周扬、田家英等人作过农村调查。
🌹他不是一般的乡村干部,见过很大世面,接待过末代皇帝溥仪夫妇和溥杰夫妇,接待过国民党被特赦高级将领杜聿明、廖耀湘、沈醉等30人。

🌹他还接待过数十多位国家、地区政要,友好代表团访华人士,留下了美好回忆。
🌹突然,跌入人生的底谷,四清与文化大革命受到打击,被判入狱十年。他并没有消沉,振作精神,拿起笔来,开创人生的第二个春秋。
🌹在他们那一批老革命中,是为数不多的爱好写作者之一。他很有头脑,年逾古稀,抓紧抢救历史记忆,《沧海流云》是其中的代表作。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他的很多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出版了《春归集》、《枫林集》、《江石闲吟》等诗词专著。
🌹平反出狱后,焕发青春,先后担任过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秘书长、省扶贫科研所长。家里来客络绎不绝,“坐上皆鸿儒,往来无白丁。”

🌹由于诗词的爱好,与他有了联系,在往来中增了几分敬重,在交谈中增加了了解,交流中长了不少见识。他滔滔不绝,让我洗耳恭听,获益匪浅。
🌹其中,最敬佩的是敢作敢为,对敏感问题不绕道,讲真话,干实事,干别人不敢做的事,不避难,不避险,不当太平官。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干实事,是他的最大风格。叶店大队老书记叶三六等类似的那一排人,津津有味谈他的豹子胆趣事呢!不惟上,不惟权,只惟民,只惟公,在百姓心中不朽。每个时代不乏智者,看到了问题,看到了弊端,却不敢挺身而出,讲真话,持真理。张怡如是集智者与勇者一身的人物,这样的人稀有。
🌹在横店,至今有不少口碑流传。大家还有一个愿望,希望把他的故居留下来,作为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后人。这是横店独一无二的特产,当为珍惜。
🌹斯人已经作古,还留下念记,因为确是了不起啊!当领导能做到这样,是横店上空闪亮的明星!
🌹范仲淹的名言:宁可犯公罪而不犯私罪。为民有敢干闯雷区,舍我其谁的气概,才是古今官场英雄。张怡如在这条道路行走,让时间说明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