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韩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11月18日,河南省洛阳市人民政府召开洛阳市“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农村环境整治扶贫专场新闻发布会,向大家重点介绍洛阳市环境整治扶贫工作情况。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发布人有: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剑松;宜阳县香鹿山镇党委书记赵青海;孟津县小浪底镇明达村党支部书记杨瑞安;栾川县重渡沟管委会仓房村驻村第一书记谢健圆。刘剑松同志作为代表介绍洛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体情况。
一、主要成效
一是强力实施“垃圾清零”。集中整治积存陈年垃圾,取缔非正规垃圾堆放点7个(洛宁1个,宜阳6个),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所有村庄基本达到干净、整洁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群众参与,18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保洁长效机制,配套保洁员17533人,实现了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出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实施方案》,2019在154个村试点,推广农村垃圾“二次四分法”,2020年年初确定20%(567个)以上的村庄推行垃圾分类处理,9月份进一步扩大分类处理试点范围,将黄河流域1200多个沿河村庄全部纳入试点管理范围。
二是有序推动农户改厕。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改厕模式,孟津县“管网+小型处理设施”实现厕污同治、偃师市提升改造现有沼气池化粪池,栾川县、新安推广自建砖混三格化粪池,洛宁县探索“卫生厕所+抽粪车+大三格”等改厕模式,受到省厅肯定推广。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强化改厕质量管控,实行采购、培训、施工、验收“四统一”,确保“改一户合格一户群众满意一户”,2018年以来,先后完成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49.1万户,一类地区(偃师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3%,厕所粪污普遍得到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01%。
三是梯次推进污水治理。紧盯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风景区、水源地、中心村等环境敏感区域重点治理,截至目前,全市149个乡镇政府所在地中,145个已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占比97.3%。2020年底前,实现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到43%,提前完成年度任务目标。
四是全域提升村容村貌。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通硬化道路,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99.3%;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8.59%;2575个村庄实现公共照明基本覆盖,亮灯率达99%。打造人居环境示范村方面,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路、梯次推进,自2019年起,每年选择100个村围绕“净化、硬化、亮化、美化、文化”等方面,实施重点创建。同时,坚持边示范边推广,分类型分步骤,扩大示范效应,系统推进示范村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振兴示范,逐步扩大全域治理覆盖面。2019年,全市投入3.9亿元高标准打造了100个示范村,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20年投入6.97亿元,高标准打造100个示范村,目前年度示范村全部达到创建标准,进一步扩大了示范效应。
二、主要做法
(一)关于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
一是高位谋划推进。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亚同志亲自谋划,成立由刘宛康市长任组长、27个市直单位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汇报、督导通报、工作例会、考核奖惩机制。印发《洛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选择100个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明确目标标准、重点工作、责任分工、考评办法等;二是突出示范引领。因地制宜确定村庄发展类型,今年全市100个示范村中有产业发展型10个、生态保护型11个、城郊集约型5个、社会综治型4个、文化传承型5个、环境整治型43个、休闲旅游型22个,涌现出了一批示范标杆;三是推动全域整治。发挥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各县(市、区)在市级示范村基础上,确定县级示范村、整治村,同步打造、梯次推进,人居环境全面全域整治的氛围日益浓厚。
(二)关于实施农村户厕改造工作
一是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改造和提升相结合,稳步推进农村改厕。科学确定改厕模式。鼓励城镇周边地区,将厕所粪污接入城市污水管网;人口居住集中、有条件中心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或联户、联村大三格;地处偏远、居住分散村庄,推广户用小三格式改厕或实施卫生厕所改造提升;二是建管并重确保质量成效。强化改厕施工监管,以镇村主管人员、改厕技术人员为主,吸引群众代表参与,加强施工质量监管,落实安装管护责任制,提高改厕质量;三是广泛发动激发基层动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实行党员干部“1+N”模式,带动群众参与改厕,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干净整洁的农村人居环境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洛阳市将通过持续系统治理,使广大农村人居环境水平一年比一年上台阶,打好全市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
【责任编辑 赵萌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