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韩露)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坚持把交通扶贫纳入脱贫攻坚重大专项,强力实施高速公路超千工程、干线公路节点枢纽畅通工程、农村公路“百县通村入组工程”、村村通客车“五化”提质工程等,进一步畅通高速、干线公路“大动脉”和乡村道路“毛细血管”,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交通保障,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

2020年11月17日,洛阳市人民政府召开洛阳市交通运输局专场新闻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领导有:洛阳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彭仁来;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明高;市道路运输服务中心主任罗道明;栾川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谭建锋;汝阳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邓要伟。彭仁来局长作为代表发布洛阳市交通扶贫工作总体情况。
一是系统谋划,部署到位。加强组织领导,市局党组成立了由党组书记任组长、党组成员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凝聚起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二是聚力创新,政策到位。创新实施“交通+”行动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农村公路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助推农村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群众致富。
三是示范引领,精准发力。坚持把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一体化作为“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价值体现。
四是强化调度,责任到位。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党建促脱贫行动,200多名扶贫工作队员、第一书记下沉一线。开展全覆盖踏查暗访,通过实地查看、入户走访等方式,全面了解交通运输脱贫工作情况,并形成工作台账,严防“数字脱贫”和“虚假脱贫”。
经过各有关方面艰苦卓绝的合力攻坚,洛阳市交通扶贫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已经完成了“两通”任务——通硬化路和通客车,这是交通扶贫的两个兜底性的目标任务。2019年度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洛阳市综合评价为“好”等次,位列各省辖市第一名。交通行业扶贫、定点帮扶工作均位列我市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前列,交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打通大动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大投入、建设大交通,全面加快公路、民航、铁路运输事业发展,一张高效便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延伸开来,使洛阳的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革,洛阳正在由交通节点城市向交通枢纽城市大步迈进。为打通贫困地区的交通“大动脉”,5年来,我市持续加大贫困地区“大通道”建设,脱贫攻坚“大通道”基本形成,有效提升了我市对外联络的通畅水平,加快了洛阳都市圈建设的步伐。
二是畅通微循环。洛阳在2007年就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的目标,在“十三五”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期间,持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大对农村公路“油返砂”路面的改造、新规划通村道路的建设、窄路加宽路段的提升,有力的改善了贫困地区人民的出行条件,助推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完成。
三是告别“出行难”。截至目前,全市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行政村均实现通客车,直达或一次中转到达县城的比例达到100%,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农村公路网络和“辐射周边、循环互补”的城乡客运网络。全市8县、吉利区顺利通过全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验收,县、乡两级物流网络节点覆盖率100%,建制村已建成物流站点2196个,覆盖率86%,有效打通了农产品产销运输最先一公里和城乡配送最后一公里。
四是走上“小康路”。全市交通运输系统通过实施“交通+”,推动农村公路建管护运协调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的增收致富,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交通助扶贫,发展惠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洛阳市交通运输系统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克服“三种心态”,强化“三种精神”,突出重点、聚焦关键,用更精准的“绣花功”,交出高质量的“脱贫账”,决不让一个贫困县、一户贫困户在小康路上因交通而掉队,确保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责任编辑 赵萌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