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潘安兴同事五十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也就是1970年6月,一批武汉知识青年被招工进了湖北省黄陂县印刷厂,潘安兴就是其中一员。
🌹我们虽然不在一个车间工作,但在一个食堂一口锅里吃饭。朝夕相处又都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相逢是一种缘份。
🌹那时候每个企业时兴办墙报,刚进厂的他,文章一写出来,在厂门口立刻吸引很多行人驻足的关注争相和阅读:“到底是知青,有水平”。厂里的同事们跟他取了一个绰号:“潘秀才”。从此,从领导到职工叫响了,也叫习惯了这个真实的雅号。厂里搞宣传办墙报之类的活动,阵阵不离“穆桂英”。
🌹到了过年,他知道我的情况,立马拉我到汉口他家去一起共度佳节,让我深深感受到兄弟般的情谊理解与温暖。
🌹我们厂子离滠水河很近,出厂大门50米就是。每逢夏天同事都跑到河里消暑游泳。我的游泳水性不是很好,跟随几个同事一起,谁知有的连忙摆手,躲得远远的,恐担责任。他却站出来约我一起去,并在水中跟随左右,如遇大小波浪,还鼓励我并指导游泳技巧。年年始终如一,走过青春岁月的时光。在他的无私无畏陪伴与指导下我的游泳技术也有一定的提高,而且为积极报名参加黄陂每年举办的“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的纪念活动”,而感到心情格外愉快和自豪。同时也陶冶了情操,锻炼了强健体魄,更大的收获从他那里学到了与风浪搏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中华民族拼搏精神。

🌹刚进厂的日子,每个月只有18元工资,那时厂兴邀会,找上十来人,每人每月10元,发起者称头会,其他拈情依序得跟班,有些师傅等着要钱用,与他商量,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一让再让,最后他总是末会。
🌹同寝室相处有一种口号:“理解万岁”。黄陂东乡有一位同寝室同事家大口阔,每次带着妻儿一住十天半月,他潘安兴没有住处了,成了游击队员了。这位装订车间的刀子师傅菜饭票用完了就找潘安兴三、五元,饭票上十斤的“借”,从来不兴还。很多同事见了这师傅赶紧回避,而潘安兴却一笑了之。
🌹他就是他,一个憨厚朴实的人。干起活来从来不知道偷机玩巧,领导在场与不在场都是一样,不做表面文章,生性刚直不喜欢溜须拍马。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防汛救火、救灾支农、县里筹办自来水厂,挑土搬砖搬石头把手砸流血也不叫一声苦和累。还有当时县里和单位组织的各种义务劳动是常有的事,潘老师总是乐呵呵的抢着干。记得有一次到滠口上西湖大堤挑土。有的人很聪明嘱咐撮土的人少上点意思意思,而潘安兴却请别人尽量多上些挑满担。
🌹我们印刷厂距城关草包麻绳麻袋厂同在人民道上,相距大概只有300米远左右,失火多次。有一次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听到麻袋厂失火的呼喊声,立刻提桶接水参加扑火的行列,火灾扑灭回来后只见全身衣服都打湿了,衣服和身上还沾着灭火的泡沫,可见当时现场紧急程度而知。

🌹读书与写作是他终身的唯一兴趣和爱好。进厂这么多年,休息之余总看见他读《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诗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文集》、《资治通鉴》、《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等大部头,手不释卷。
🌹正因为刻苦,踏实做事,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份子,被厂领导重点培养并吸收为共产党员。在黄陂老电影院上千人的会上发言,黄陂一中邀请他给学生作专题辅导呢! 《孝感报》还刊发了他的文章。
🌹崭露头角,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从车间走到厂政工组,成了书记钱人伟的秘书,厂里的文牍都由他执笔。厂里工业学大庆汇报材料,领导到全县先进单位发言稿子,都出自他的笔下,那时已经是厂领导的红人。
🌹一个非常时代,各种运动接踵而至。县工交办公室文案人手不够,大型会议活动他常常被抽调会议秘书处归纳整理各种材料和报告。派出去的人员代表厂里笔杆子与形象。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把学习重点方向放在主攻中国古典文学上。走进他的寝舍,看到孜孜不倦读那六大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从先秦到明清的中国古典文学》、还读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外名人传记及中国四大名著等等,开拓自已的视野,积累了各方面的大量相关知识。

🌹不知不觉社会进入转型阶段。恢复高考以后,他进入专业化、系统化学习。在炎热酷暑的夜晚,路过他门前,蚊子扑面而来落在身上,他浑然不觉。坐在桌子旁专注看书。严寒冬天,到了子夜北风呼啸,整个院子灯都熄了,透过窗子看到他全神贯注伏案读书的情形,年复一年,都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的记忆…………。
🌹他还是一位坚韧不拔的开山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脚步走出了黄陂县印刷厂,先后成为黄陂县楹联学会、黄陂县诗词学会、黄陂区盘龙城文化研究会、黄陂区辞赋学会最重要的原始发起人与创建者之一。这些由他创建的社会群众学会组织为黄陂地区文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在全省全国都起到了很大影响。为“黄陂文化现象” 走向全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力量和贡献。由他发起的《木兰山诗词集》征文,得到了海内外诗坛的积极响应。在黄陂县印刷厂门卫传达室经常看到来的信件如雪片纷飞而至,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台湾、日本新加坡、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和地区,每天一大摞,信封上写着:“潘安兴先生收” 。大家好奇看着,久而久之,厂里老幼师傅改口称“潘先生”。
🌹作为家庭的老大,当长子可不容易啊!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凭票证供应。自从他上班起每逢过年或节日,只看见他买的鱼肉油鸡等大担小担往汉口家里挑,可以说一家人节日的佳肴都出自他的付出,不知他的弟妹们是否有迟到的感悟?
🌹企业改制,他是厂里最辛苦的人。每天要切三十多台铜版纸,每台件400-500斤,抱上抱下,从下料到切成品,常常是累得一身臭汗,夏天干脆赤博上阵,汗流夹背。加班也通常是4小时常有的事。每天上班第一个进厂的是他,最后一个出厂的还是他,拿加班费最多的仍然是他。

🌹厂里有两个与他一起进厂的同事,曾经在书记面前打他的小报告,嫉妒占了主导思想。在经济困难的时候,还解囊相助,当被老板炒鱿鱼的时候,是他出面说情才保住了临时饭碗。不计前嫌,厚德载物是他一贯的本性与本色。
🌹不损人不害人是他做人的底线。在企业改制中有人企图整垮厂长,报复不同歧见,写好材料,证明让他签字,他一看淡淡的说:“我不在场,不是目击者”。对方无可奈何,怏怏而去。
🌹下岗了,一下子黑了天。他小儿子还不到两岁,经常发烧上医院,家底空了。我二话不说,马上解燃眉之急,一点本该做的小事,但他铭记至今,让我感慨万千。毛主席老人家说过:“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做有益于人民的事” 。是啊,做好事尽量及时做,提前做,否则,以后可能想做也没有机会呢。
🌹为生计所迫,他们一家去汉口打工。临行前托咐,关照关照,以后买断工龄,房屋折旧个人,我都在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一般小事,就帮忙办了,然后告诉他一声了事。
🌹渡过了艰难岁月,招聘到政府机关工作,有些不凑巧的事情,我放下手中的活与之跑路小事一桩。

🌹十年辛苦不寻常。一直笔耕不辍,写成了157万字的鸿篇著作《中华大家庭赋》。全书囊括56个民族,一个待定的穿青人,作为上篇:全家福。民族创造、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楷模、民族标杆、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嘹望的提炼,作为下篇中国心。此书获得了国内很多专家的认可。普遍认为此等著作如大江大海汹涌澎湃,具有排山倒海之恢弘气势,前无古人。是伟大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世界的对话,国家文化地理写作的中华范本,赋体文学的潘氏实践。
🌹此《中华大家庭赋》一经媒体传播,黄陂文联圈子中聚会,大家戏称“首赋”政坛与文坛竟达共识。改称“老师”,也是名正言顺了。
🌹“潘秀才”、“潘先生”、“潘老师”三个雅号印证他走过的艰辛,人生三个阶段的坐标,体现了他顽强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实属不容易啊!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我人生前进的道路上留下了潘老师的太多太多对我的有意无意大智慧、大视野、宽广胸襟启迪和帮助的终身难忘的美好回忆啊。
🌹为朋友两肋插刀,让这部著作出版,是我最大的心愿。为此,我与他到处联系出版,尽管碰了钉子,但我无诲地一往无前,比自己的事还急,不能让潘老师的心血付诸东流啊!
🌹穿越五十年风雨,这份感情很珍贵。蓦然回首始终如一的老同事,已经不多了。春秋管仲与鲍叔牙那份真诚,唐代柳宗元与刘禹锡的生死之交,在今天能否克隆?我们的人生演义出一曲曲动人的故事,真可谓不负今生。
🌹2020年3月于黄陂庚子年己卯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