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如夏花之㶷烂
——王杰精神及时代价值系列讲座之六
作者;周凤森(三木秉凤)
王杰是个有志青年,从其初中作文《金乡颂》中就能感受到其凌云壮志与改天换地的心声。《金乡颂》原文如下:“古老富饶的金乡,她坐落于鲁西平原上,城虽不大,却是一个革命的根据地,交通中心,也是一个文化和工业中心。……金乡人民在过去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土匪作过顽强的斗正,当时反动派土匪把守着金乡城,金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受着他们的压迫剥削。刘伯承将军带领队伍和城中起义人民里应外合把反动派赶走,从此人民才见到天日,当家作主,开始重建自己的美好家园。现在你如果登上宝塔,举目远望,金乡城郊全在眼底,河流成网、排灌林立,真是一派繁荣的景象。下了宝塔,顺环城南路南行,便看见一片红色的瓦房,这就是新建好的人民医院,医院里各种设备俱全,药材仪器样样不缺……走出医院西行,大约步行半小时,你就会看到一片青色瓦舍,那是汽车站,是交通中心,公路四通八达,向北可以通到济宁,南到单县,西到城武,它把原料送到城效的工厂,把人民所需要的布匹和生活用品运来,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再往前行,远远你就看到通红的一片,同时也听到一阵隆隆声,这是机械一厂,是金乡的工业基地,人们把废钢烂铁送到这里,经过工人同志的辛勤劳动就变成了人民所需的工具。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摆脱了笨重的劳动。向东行使便是文化中心,这里有金乡的中学、师范、职工业余学校,走进校门,你可以看到同学们正在聚精贯注地听讲,他们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个个都发奋图强,力争攀登科学的高峰……走出学校,再往东行,就到了红旗人民公社,公社的稻子一片金黄,穂头饱满,杆粗又方,社员在地里收割着稻子,金乡这个古老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金乡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高举三面红旗奋勇前进,把金乡变成一个电气化、机械化的新城市。”
从文中可以看到王杰的志向,即“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个个都发奋图强,力争攀登科学的高峰…”一所真正学校,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化与知识,还有理想与抱负。金乡一中的创始人李贞乾同志,毕业于徐州师范学校,1938年入党,曾任湖西专署专员,为解决干部奇缺问题,创办了金乡一中的前身湖西中学。金乡一中的老校长杨经元,毕业于济南师范学校,曾是湖西专署教育科长,知名的民主人士,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带领学校师生三渡黄河,后为金乡一中终身校长。湖西红区的革命事迹,金乡一中的红色传承,鲁西南战役的英雄故事,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王杰年少的灵魂。金乡一中期间,王杰阅读了大量励志书籍,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可爱的中国》、《野火春风斗古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1960年春天,部队派教练员到金乡一中开展通迅兵布线、接线等专题训练,王杰担任民兵副班长,他专注听讲,反重练习,为了提高放线速度,晚上十点多,王杰还拿着七八斤重的线架子坚持练习,同学们说“天晚了,快回去吧”,王杰严肃地说:“老蒋反运派且没睡,他们还蠢蠢欲动,咱不练好武艺咋行!”在一次测验中,王杰担任电话线收放的接头任务,由于天冷手麻,一连几次都没接上,他急中生智,用牙咬住线头接上了。
1961年春,王杰在学校阅报栏中看到美蒋特务窜犯大陆的消息,心里很不平静。他认为保家卫国是每一个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并把参军卫国的想法告诉了田秀芹同学。王杰在初三作文《我的志愿》中这样写道:“……各人有各人的目标。当然我也有我的志愿,就是做一个革命战士。革命战士多么的光荣、神圣,他们保卫着伟大的祖国,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自己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我很早就确立了做一个革命战士的志愿,……我想几年后,如果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紧握钢枪替祖国和人民站岗放哨,是多么的幸福和自豪……再过十年以后,那时再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当我老时就能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这是我个人的志愿,但是我还需要根据祖国的需要,听从祖国的分配,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我要有一份热,发一分光。”
1961年七月十日左右,在听到学校的征兵动员后,王杰来到征兵办公室申请入伍,经马向明指导员同意后报名,7月13日他顺利通过了体检,7月14日,王杰通过政审后,他写下了人生的第一篇日记:“人一生以服从祖国的需要为最快乐。服兵役为第一志愿,升学和参加农业生产为第二志愿。”这样,王杰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离开家乡之前,金乡一中老校长杨经元携全体师生给所有参军入伍的同学送行,王杰倍受鼓舞,感到无尚荣光。在欢送会上,王杰代表新兵发言,他表示:入伍后一定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读毛主席的书,在解放军大熔炉中,苦练杀敌本领,争取成为毛主席的好战士。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创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一代文人的责任!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编者简介
菩提树教育工作者。喜欢诵读和文字,喜欢用声音守护着童真,用文字丈量着世界。亦喜亦忧,在文字里寻道,提升意识能量的自由度,明明德而至于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