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史故事)
《董子爷立县》
文/清凉江
话说西汉宰相董仲舒晚年辞官回到他的家乡教书。
他的家乡地处冀州的东面,景州的西南,古时候叫棘津,是一块风水宝地。因地处离冀州和景州都很远,便想在此立一个县。可是,县址选在什么地方好呢?他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了认真地考察。他发现有两个不大的小村之间有一条小河,常年流水潺潺,两村只一小河之隔就像一个村子,风水不错。又看见村里走出一老一少搀扶而行,董仲舒上前问老者道:“这孩童可是你孙子?”老者笑曰:“我是过路的,这孩子见我体弱多病,送我回家。”董仲舒闻听,觉得这里民风淳朴,更加坚定了在此立县的决心。可是,选在河东的村子好呢,还是选在河西好呢,有点犹豫不决,于是,徘徊于两个村子之间,认真地考察。
那是一个深秋的季节,突然闻听离此五六里地,一处桃园,鲜花盛开,就想去看个究竟,来到那个村子,果然,桃树花开,又看见一汉子一步一扣头从家里出来,忙上前问之,那汉子道:“我父体弱多病,卧床不起,听说这个季节桃树开花,岂不是上天感应,我是想请神灵保护我父早日康复。”董仲舒一想,这正应了天人感应,神权,父权都有了,在此立县更为合适。
于是,便在这个地方确立了县址。修了县衙,派来了县太爷,这县就算建起来了。县建起来了,过去叫棘津。
话说西汉元朔三年,汉武帝为寻求治国良策,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找董仲舒问三策,董仲舒见汉武帝亲自前来。很是感动,便将多年来呕心沥血研究的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上升到治国方略。这大一统思想,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为汉朝的稳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宽待汉武帝,董仲舒拿出这一代特有的红枣奉上,汉武帝品尝了枣子,连连夸赞好吃。董仲舒又领着汉武帝参观了成方连片的枣树林,更觉着生机盎然。汉武帝知道这里地名棘津,就觉着不太好听,回头问董仲舒:“董爱卿,你们这里枣木如此强盛,把你们的地名改一下吧!”
董仲舒急忙跪倒:“请圣上赐名!”
汉武帝下令:“废除棘津,立枣强!”
董仲舒急忙高呼:“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事后董仲舒亲自书写县衙牌匾,便正式更名枣强县,直到今天。公元457年枣强与广川合并将县址前往旧县。公元1126年又与广川分治县址又迁往刘马村,既现在县府所在地至今,把最初的县址分为两个村叫东西故县。与广川合并时的县址叫旧县,曾犹豫徘徊的两个村叫东西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