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张灿川 ll追逐红叶的味道
精华热点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红叶,从红叶映秋霜满天开始,就走入山中,踏梦远行,追寻“白云红叶两悠悠,隔断红尘三十里”。远观漫山遍野的红叶与天边的彩霞相映,在一抹的阳光下,红红的太阳和透着亮光的红叶融合在一起,那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去悟,才能感悟大自然的美。只可惜美好的东西都是短暂,如同人们赞扬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同样,红叶的美也是一种短暂的凄美,她用最后的华丽转身,集结春夏的力量,向人们昭示着一个生命轮回的灿烂。 正因为她的短暂,人们常常去追逐她消失前的美丽。每年的秋天,都要打探着红叶的消息,去追寻红叶消失前的踪迹。老家的红叶,没有香山的红叶的名气,也没有枫叶娇贵的气质。她不是枫叶,也不是人工种植红椿树,而是一种原生态的红叶,是一种随心所欲生长的植物,现在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她普通的就像咱老百姓一样,给一点阳光就能灿烂,给一点养分就能成长。那些红叶树木不高,枝条不壮,但漫山遍野的红叶可以把一个又一个山头染红,远远望去就像大地披上了红地毯。每到秋季,我喜欢走入红叶林,踩在枯叶铺垫的路上,倾听着枯叶碎裂时细碎的“沙沙”声,让人忘却了眼前的烦恼,消除身心的疲惫。观赏着一片片红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感慨着任何生命都有着光彩辉煌的一面。忽然一阵微风吹过,一片二片三片红叶离开了树枝,在风中灵巧地翻飞着,滚动着,旋转着,如同喝醉了酒似的,晃晃悠悠地飘落了下来,宣告着生命的结束,也昭示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亘古不变的哲理。也许这多情的红叶,正如诗人所说:化作春泥更护花。世世代代的山里人似乎对红叶的变幻无动于衷,他们更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记得十几年前的一个秋天,从县城驱车都大山深处参加一个婚礼,正值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候。汽车在大山中起伏徘徊,片片红叶从车边划过,仿佛不是在行路,而是在泛舟。走过红叶铺满的道路,终于到了白云深处有人家。青砖、红瓦、绿树人家,门前贴着大喜字,一片祥和喜庆的气氛。可与老乡攀谈起来,却让人高兴不起来,原来这是这个村近十年来,第一次举办婚礼,因为在大山深处,交通不方便,大山里的小伙子虽然有着红叶般的俊美,可是山外的姑娘都不愿进山,无奈之下小伙子们,要不然打光棍或者出山当上门女婿。听着乡亲们的诉说,看着乡亲盼望致富的眼神,回程的路上再看片片红叶,又多了一份愁绪,风吹着沙沙作响的红叶,又像是老乡们诉说着山里人生活的艰辛。又是一年山里红,追逐红叶的我,又来到只闻红叶片片,不见红房人家的小村。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个村子空无一人。没有了人欢马叫,没有了鸡鸣狗吠,整个村子寂静的悄无声息。不愿打破这种安静的我们走出村庄,迎面碰到一个村民,问村里怎么一个人都没有了?满脸愉悦的村民告诉我们,现在国家定点扶贫,我们村整体搬迁,搬出大山,这真是世世代代无法实现的大好事。国家给盖房,一分钱不要,按人口多少分配住房。说着掏出手机兴奋的让我们看他的新房。照片中整齐划一的二层楼,一排排、一列列,活动广场,小公园各项实施齐全,大步迈向小康的村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兴奋的跳起了广场舞。只是在房前屋后,那片片的红叶,寄托着乡亲们难忘的过去。看着村民兴高采烈的样子,我们也为他们高兴。想想许多大城市几百万元一套的房子,许多人为之拼搏一生。现在国家无偿给走出大山的村民居住,也正应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初衷。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真切的希望乡亲们走出大山,快速致富。走出村庄,爬上山岭,登高远望,漫山遍野的红叶林尽收眼底,虽然眼前没有了炊烟袅袅,没有了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缺少了诗人的诗情画意,但我觉得面前的红叶,在夕阳的衬托下更加绚丽,更加勃勃生机。透过片片红叶,看那一望无际红叶林,在金色的太阳照耀下,仿佛托起了斧子、镰刀,又好似一面红旗星光闪耀,这一片红不正是我们永远的记忆,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作者简介:张灿川,河南宜阳人,从事写作30多年,退休前就职于义马煤业宣传部。有多篇作品发表在《工人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杂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