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哥
文/赵长阁
哥从小在山里长大,和许多善良而又淳朴的乡亲们一样,扎根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热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眷恋着自己的家乡,在这里春种夏锄秋收,打工养家糊口,一年四季,不辍劳作。
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群山满目苍翠,山梁上的高压输电塔架挺拔屹立在山顶与山腰之间,它们线线牵连,遥相呼应。山脚下一湾河水清澈见底,成群的鸭子在水面上游来游去。河边一道拦河坝顺着河岸向远方延伸,坝内成行的钻天杨迎风直立……
三哥今年56岁,一米六九的个头,背微微有点儿驼,闲在的时候,三哥喜欢用烟袋锅拧上一袋烟悠然的“吧哒”着,平时唠起家常嗑儿一面说,一面笑,干起活儿来,那可是碌碡摔墙——实打实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双洞子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三哥“临危受命”干起了收集垃圾的活计,他每天开着自掏腰包购买的“三马子”,走大街,串胡同,嘴里还不停地吆喝:各家各户,有垃圾的,抓紧时间,赶快出来倒垃圾。三轮车一启动,他这就要行遍全村十七个生产组,挨家挨户收取固体倾倒物,一个月下来大概要收三十吨左右。他那个勤快劲儿远近闻名,因此,村主任把“收垃圾”这个不起眼的活儿交给了他。三哥曾经在豆子沟铁矿上过班,那时候在矿山担任“风枪班”班长,由于工作出色,业绩突出,被评为当年的“省级劳模”。由于长期接触粉尘使他染上了职业病,五年前从矿上退了下来,之后在本村附近一家公司干临时工。因为前几年起早贪黑肯吃苦,他不但在铁矿上班,而且下了班还开着拖拉机运矿石,家里家外,勤劳能干,小日子过得既宽绰又富足。因此,提起他村里的叔伯婶娘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刚开始收垃圾时他四弟不赞同,说你身体不好,一天到晚的也闲不着,开车颠颠搭搭的,干这活计又脏又累的,再说村里也不按月开工钱就别干了。可他觉得自己亲口答应下来的事不能半路撂挑子,虽然现在开支自己先出垫,但是工钱村里迟早都会给的。多少年的劳动实践,让他明白一个理儿:只要付出,就有回报,所以收垃圾这活儿从去年二月一直坚持到现在。
当有人问起他:干这个活儿累不累?他说:累点儿也值,又不白干。这也是响应上级政府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嘛!彻底改变咱山丫巴里的埋汰劲儿啊!三哥是个热心肠的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都去帮忙,谁家要是缺啥少啥的,他家只要有尽管先拿去用。每当收垃圾碰到老弱病残的人,总是主动伸手帮忙往车上倒垃圾。
以前,全村十七个生产组的垃圾到处排放,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满天飞”,乱七八糟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破衣服,旧鞋袜,有的干脆扔到河渠里。走进各家各户给人的感觉是院子里很干净,再看院外很“扫兴”。更不用说沿河两岸,沟渠路边,各种各样的垃圾应有尽有。现如今,由于党的政策好,不但要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且还要让咱老百姓生活在绿水青山的美丽环境中。三哥挨家挨户定点收取垃圾集中处理,村里的环境真的是变了样。长期收垃圾,他把自己的儿子也给带勤快了。在农村家家都有承包地和板栗树,年轻人都不爱拾掇,嫌庄稼地里的活儿又脏又累。特别是到了入伏的时候,白天的太阳当头照,晒得人难受,青草茅稞的庄稼地里露水也多起来,不仅仅是这样,蚊虫也频繁出没。每当三哥去地里干活的时候,他儿子就开着三马子挨门逐户去收垃圾。虽然他儿子也有自己的一份工作,但是他还经常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年轻人,可不能惯着,该干的就得支使。要不然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连媳妇儿都养不起呀!现在,无论早晨或傍晚,行走在硬化的水泥路上,东看看,西望望,各种各样的垃圾不见了,人家院墙外的柴垛也都挪了……
夕阳西下,立秋过后的天气渐渐凉快起来。吃完晚饭,三哥的孙子和孙女就缠磨着他到广场去遛达,广场是村委会去年秋天新建的,还安了健身器材,今年春天又栽植了花木。每天傍晚这里热闹极了,有扭秧歌的,有跳舞的,还有k歌的……男女老幼,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三哥看着自己的孙子和孙女在广场上欢蹦乱跳,乡亲们在广场上载歌载舞,再看看这环境——山青、树绿、花红,三哥笑得呀那个嘴都抿不上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