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在艺术上突出的特点为是“赋、比、兴”三法。鲁迅先生曾说:“赋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兴者托物言辞也。”“比”就是比喻,抓住某一事物的某一特征,用另一事物的形象特点加以比喻。如《硕鼠》将剥削阶级比喻为偷吃粮食的大田鼠;“兴”是从一事一物、一时一景起唱,以引起所咏唱的事物。如《关雎》,即是以“关关”和鸣的雎鸠鸟兴起对于水上采荇菜的淑女的倾慕。?xml:namespace>
《银杏,溢彩流金的中国树》就是作家秋夜偶读郭沫若先生的《银杏》,而“浮想联翩,深思绵绵”写下的美文。作家将“一身霜花,一地霜寒,才出落得如此多娇的银杏”,比喻为强盛的祖国;作家以有关银杏的一时一景,如“树冠的华盖,火烧云一样,把幽邃的湛蓝的天际,点成红红火火,丹霞流转,风情万种的妩媚”、“沉醉树影,仿佛是融身金碧辉煌的世外琼楼”、“把深眠的生命,涅槃成密密匝匝的金蝶”……起兴而唱,以引起所咏唱的事物——“为她膝下每一个儿女的福祉,倾其所有,呕心沥血,默默地奉献着最伟大的母爱”的祖国母亲。是“亿万儿女的幸福的皈依”的“站立成银杏般生命高度的祖国”!

银杏,亦称白果、公孙树、鸭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银杏》:“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宋·欧阳修《和圣俞李侯家鸭脚子》:“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这就是银杏被誉为“中国树”的由来。这也是大诗人郭沫若的“你是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呀!”这种深情礼赞的由来。
作家擅作奇语,如曾自撰“世事三秋水,菩提一树花”,看似托物言辞,实际深蕴哲理。三秋水涨落无定,注江入海,浩渺无垠,世事茫茫难自料,恰如三秋之水;而六祖禅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空空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无菩提树,何来一树花?作家描摹的实际上是镜花水月的空幻。人事沧桑,白云苍狗,诚所谓:流年滚滚长江逝,回首白云无际。
类似这样奇思妙想的骊句,本文层出不穷,俯拾即是。写晚秋的银杏,“树冠如华盖”,妩媚得“丹霞流传,风情万种”;树影沉醉,“仿佛是融身金碧辉煌的世外琼楼”;金黄的翩翩落叶,有如“衣袂飘飘”的仙女,“仿佛来自天庭的,千万朵瑰丽的花朵。”“悄然融入了泥土”的蝴蝶的羽翼,“却把深眠的生命,涅槃成密密匝匝的金蝶”、“总会有姑娘们一袭纨素,绰约其间,顾盼凝眸,临风曼舞,晕染成一帧天人合一的和谐”。

在“总会有姑娘们”“绰约其间”的描述的上文,当金蝶挥舞着生动与烂漫时,“凝滞的山水舒展了,沉郁的大地灵动了,寂寞的秋……热热闹闹地张扬开来。”这短语句群,大有“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之势。用“凝滞”修饰“山水”,“凝滞”一词见于江淹的《别赋》:“舟凝滞于水滨”,这是一个主谓宾结构句式。主语“舟”,谓语介词结构“凝滞于”,宾语“水滨”。在作家描摹山水、大地、寂寞深秋的句群里,“凝滞的”是“的字结构”做主语“山水”的状语,“舒展了”了字结构做谓语。在“舟凝滞于水滨”的句式里,“凝滞”作“停止流动犹困阻”解;而在作家的句式里,“凝滞”是修饰“山水”的。山水如何流动,如何困阻?山水被大地的寒凝“冻住”了,困厄了,没有生气了;“舒展了”,那就是山呼水笑,充斥活力了。“沉郁”低沉郁闷,多形容心绪。在作家笔下,大地被人格化了。而“灵动”是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山水变困阻而充斥活力;大地变死气沉沉为活泼灵动;寂寞之秋,自然也就“恢复了生气,热热闹闹地张扬开来。”

作家模写物态,曲尽其妙。“字字为我心中之所欲言,而又非为之所能自言。”“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远。观物之微,托兴之深”不能不令人扣舷独啸!
“总是那样亲近着人类”一节,“杠鼎”的“杠”为“扛”之误。“她的叶子能烘焙出香茗的青青子衿”,这句话有语病,费解。“香茗的青青子衿”是倒装辞格。本意是“青青子衿的香茗”。全句为“她的叶子能烘焙出青青子衿的香茗”,紧缩句为“叶子能烘焙出香茗。”“香茗”即香茶,茶的制作方法为炒青,烘青。“青青子衿”语出《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如果翻译一下,是“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还需要注释的是:“青青”指颜色;“子”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衿”周代的服装,“衿”即衣领。“青青子衿”的意思即为:“有青色衣领着装的那个你。”实际上“那个你”,就是:“那个她”的意中人。如此说来,“她的叶子能烘焙出香茗的青青子衿”就变成了“叶子”能烘焙出“人”来了。从修辞角度着,是讲不通的。

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丑忸儿·书博山道中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受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作家秀彬,则是为赋新词“心潮逐浪高”。为彰显“站立成银杏般生命高度”,他要让银杏有立体的高度,他如何营造这种“立体感”的呢?他用六个短语组成句群。其中五个短语的施事主语为“状”、“势”、“姿”、“气”、“雅”;各短语中的“如”是假设连词,表示逻辑关系,不起修饰作用,不充当句子成份;而“虬怒”、“蠖曲”、“凤舞”、“龙蟠”这四个主谓词组和名词,皆是主谓结构。虬qiú,虬龙: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虬怒”有如发怒的虬龙。“状如虬怒”以发怒的虬龙,摹银杏之状,赫然醒目;“蠖曲”,“蠖”huò,尺蠖的省称,尺蠖,屈伸虫也。《易传·系辞传下·第五章》:“尺蠖之曲,以求信也。”意思是尺蠖尽量弯曲自己的身体,是为了伸展前进。“势如蠖曲”以“蠖曲”状银杏的盘曲长势,其奋发向上,令人瞩目;“姿如凤舞”,凤凰于飞,仪态万千。龙骧凤姿,艳惊八荒;“气如龙蟠”,“蟠”pán,屈曲,环绕盘伏的意思。“龙蟠”像龙一样的盘曲。以“龙蟠”描银杏的盘曲生长,直指云天,气势豪壮;“苍翠回荫”“雅如图卷”,是对银杏的“状”、“势”、“姿”、“气”的总括。
为了赞颂“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银杏,作家才如此心潮逐浪高地讴歌的。
“一姿一容,一枝一叶”两个ABAC式数量词,道尽了“深深地镌刻着两个字——中国”的银杏的天生丽质的姿容。
我们不禁要和作家一起高呼:“哦,银杏,溢彩流金的中国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