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寒衣节追忆母亲
——母亲,女儿心中永远的歌
石家庄 史 岩
星移斗转 ,寒衣节又到眼前。
面对一杯黄土,黑蝴蝶再次飞舞……我恍惚中又回到了那年那月那个寒冷的冬天,又回到到了那个北风呼啸,雪花狂舞,冰冻血管的日子——母亲逝世的那个夜晚……
那是1992年,12月21日,我亲爱的母亲,孩子们慈爱的外祖母,带着极度疲累的身子,带着对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及外孙媳妇、外孙女婿的无限眷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77周岁),离开了,她用心血和汗水,经营了一生的家。
无情的北风,吹走了黑蝴蝶般 飞舞的纸片,也捲走了,我们全家泣血的哭号……
我的母亲1915年,出生在正定城内,大十字街向南,路东一个姓张的,大户人家。我的外祖母是我外祖父的第三任妻子。(前两任都病逝了)外祖母有三个继子,两个继女,又生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我的母亲是老幺。在这里我不想赘述,外祖母的慈爱,也不想述说舅父舅母,怎样极尽孝道,我只举一例足已。
我的外祖母去世时(外祖父早已仙逝)我的二舅,也已几次病危,可当他清醒时,听说继母已去世,就非要去灵前哭灵不可,一家人死活劝不住,那真是哭的涕泪横流,几欲昏厥,哭完两天,也就紧紧追随他继母的脚步而去。那真是生死相依的,母子情啊!
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家是正定城內有名的大家族,也许只是因为我家大门口那,高高的石头台阶,或是因为我家那青瓦房脊上,彰显先祖辉煌的兽头,也许呢是因为,大门门眉上,那渡金溢彩的進士匾,(我幼年还一直挂着)让我的外祖父以为,我们家族一直是,诗书传承,墨香飘溢, 也许他还梦想,他的外孙会是一个,转世的文曲星呢?
今天,我无法想象,外祖父当时的思维。我只知道:我的母亲,就是在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下,像那个年代每一个少女,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嫁进了外表光鲜气派,实则穷困破败的史家,嫁给了从未谋面,并且一无所知的,我的父亲,开始了她,史家媳妇的生涯。
那时我家日子过的很是艰难,但母亲对祖父总是,不笑不说话。每年还没入冬,母亲就早早把,给我祖父的棉衣,最先做好,(在我襁褓中祖母就以去世。)吃饭则把,家里当时最好的,玉米面饼子,捧给我祖父,而我们吃,搀了菜叶的,山药面团子,母亲吃的是康团子,酒糟饼子。一次承志表哥,来到我家好奇的尝了一口,母亲吃的酒糟饼子,苦的他,噗!就吐了出来,他问母亲:‘’小姨,这么苦你咋咽呐?‘’母亲却笑着説:‘’就咽呗。‘’生活再苦再难,母亲总是笑对。
也许是生活条件,医疗条件都太差,母亲曾怀过三个男孩:一个月子里死于破伤风(已起名叫唤文),一个死于流产,最可怜我妈妈的头胎,我们的大哥,(起名:老牛)都已经两三岁,会说会跑了,就因为发烧,没钱医治活活烧死了。而我们活下来的,三姐妹也是多灾多病。我很小时,我二舅就给我做上了小棺材。(后来给了别的孩子)我在上小学四年级时又得过一场瘟疫,烧的整天昏睡,母亲每天背着我,去给商店刷纸(白色刷成彩色)母亲总是刷的,最快最好,每当偶尔停顿一下,母亲总会眼含着泪盯着我说:"孩子,娘要能替就好了。"也许就是这,深深地母爱,感动了天地,我在没钱医治,几次摸过阎王鼻子,三个多月后,经奇迹般地渐渐好了。
还有一次,母亲夜里,做针线活,挣了三元钱,想把它买成煤, 给我乡下守寡多年的四姨送去,就让我上高二的二姐拿上这钱,让我陪伴着,先去开票。从没拿过钱的二姐,小心的把钱放入学生服上边的小口袋里,去排队。还不放心的,一会儿摸摸,一会儿摸摸,摸了两遍还有,第三遍再摸没了。那可是母亲,熬了好几天夜晚,做针线活挣的呀,二姐又惊又气,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一边跟着掉眼泪一边劝说:"姐别哭了,要不我去三姨家借三元钱去?"我边说边飞快的跑向三姨家,(离煤店不远。)到三姨家又一看——铁将军把门,三姨三姨夫都不在家。当我再跑回煤店,二姐已经哭崩血管昏迷后,被母亲背着,跑进县医院,县医院大夫让住院,要100元押金,母亲流着眼泪说:"100元押金?别说100元,俺手里要有10元钱,俺孩子也成不了这样啊!"没办法母亲只得把二姐背回家,找小十字街向南,50米左右,路东一个诊所里的,魏大夫给扎个针,开点药维持着,每当晚上病厉害了,母亲就让我去请魏大夫,半年过去,也许是花季少女,旺盛的生命力,也许是老天为穷人家,创造又一个奇迹,二姐竟慢慢的康复了。
在风雨飘摇的,战争年月,父亲担起民族大义,出生入死,为共和国的建立,冲锋陷阵,和平年代,他以工作为重,以单位为家。可在我们幼年生病时,在我们夜晚,帮母亲推碾磨面时,(那时家里买的都是原粮,要靠晚上用石碾碾成面才能做饭。)在母亲一个人推着独轮木头轱辘车,在风雪中跟斗趔趄的,向家里运煤时,……我们从没见过,父亲的影子。担起养老养小重担的,只是母亲一个人的柔肩。那时我家租房开了个小杂货铺卖些:面酱、酱油、醋、盐、咸菜、茶叶还兼卖新鲜蔬菜。每天天不亮,母亲就挑着担子,去菜市场趸菜。有一天晚上,天刚下过大雨,早上的地泥泞不堪,加上可能买的菜多了点,脚上的鞋旧了点,她挑起担子一使劲,两只鞋的鞋底,都掉了下来,只有鞋面开玩笑的,挂在脚面上。走在娘家的门前,在羞臊,委屈,无奈等复杂的感情,强烈的冲击下,坚强的母亲第一次哭了,在她三姐的怀里声泪俱下,哭成了个泪人!三姐一边轻轻拍着她的背,安慰她,一边陪她掉眼泪。哭了一会儿,母亲猛然醒悟,她的老人孩子,还等着她回去做早饭,等着她挑回的菜,卖了糊口,她用水洗了一把脸,换上外甥的一双鞋,又面带微笑的回了家。还有一次,她拉痢疾的同时,患上急性结膜炎,人拉的摇摇晃晃,眼睛肿的像铃铛,免强睁开一条小缝,被前来看她的五嫂撞见,五嫂心痛的搂着她,直掉眼泪问她:"小妹,你都这样了,为什么不回咱们家?"母亲说:"我不想让母亲担心,再说我若和孩子都走了,孩子的爷爷咋办?"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啊!
我母亲做过很多工作:什么洗衣服,切咸菜,剥花生,砸钢珠,刷纸,在鸭场养鸭子,种地(曾几度由居民改农业人口又改回居民。)……等等各种各样的工作,无论干什么,母亲总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最快。她还在256医院,给军医李秀兰和候献荣院长家,当过保姆,由于她真诚勤快,人家都很喜欢她,信任她,拿她当家人,当朋友。文化大革命中,候献荣院长受到批斗,母亲不仅不离不弃,还把他的家人,接到家里。候院长的夫人,想回北京娘家,母亲让大女婿,将她们全家一直送上火车。人心换人心,母亲的善良与真诚,与候院长一家,结下了终生友谊,在母亲离开候院长家,二十多年后的,一九九二年,母亲病危时,候院长的夫人,还曾带着儿女们去看望她。
在我的孩子有病时,候院长的大女儿女婿,也曾鼎力帮过我。我们都是享的母亲的福报啊。
母亲,善良、坚韧、宽容、知足、感恩的品质 已深深铭刻在女儿和她后代的心中,她的行为,我们都在效仿。
母亲一生,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全家所有后代,以及亲友们的尊敬和热爱。走时得到了,所有后代及亲友,悲痛欲绝的为她送行。她得到了,许多人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母亲可以含笑九泉!
女儿唯愿母亲,在天堂平安快乐幸福!
(一滴水见太阳,愿通过我粗浅的文字,能让我的后代了解一点我值得尊敬的母亲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