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资的日子
多像女人的经期
每月一次按时到来
顺理成章
自然而然
偶尔的推迟和延期
就像安全隐患
使恋爱的人担惊受怕
不敢掉以轻心
可如今 开资的日子
像十月怀胎
痛苦的等待
担心胎儿成为畸型
开资的日子
风没有刮
雨没有下
内心烦躁不安
更年期是否已提前到来

工厂和市场的距离
工厂离市场有多远
骑上自行车你就知道了
穿上工装你就知道了
掀开饭盒你就知道了
推开家门你就知道了
女工说
脖颈与项链有多远它就有多远
男工说
厚茧与奖金有多远它就有多远
厂长说
亏损与搞活有多远它就有多远
商人说
产品与股票有多远它就有多远
官员说
政策与改革有多远它就有多远
诗人说
春天与秋天有多远它就有多远
我说
坚持与希望有多远它就有多远

走丢的螺丝
走丢的螺丝披一身疲惫的红锈
仅存的力气紧紧咬住了牙齿
从紧固的岗位上下来
被用力一抛或轻轻一踢
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这一次走得太远了 背井离乡
在南方以南 北方以北
被随意拧在什么上
任狠心的扳手勒裂身体
或者在城郊的泥土里
被鸡鸣犬吠所浸淫
只有当笨手笨脚的农事
碰响了筋骨
这才想起自己固有的属性
更多的是在街巷和集市上
被扫帚推过来 扫过去
像暴雨来临前的蚂蚁
惶惑中疲于奔命

见到落日
见到落日本不该有什么惊诧
只是它离我太近了
近得比我家吃饭的圆桌还大
灰黑色的厂房 烟囱 铁塔
托举着一炉红彤彤的钢
壮美的画面 弥散的辉光
沉寂厚重之美 把我震慑了
我心中的太阳啊 辉煌之后就要消失了
如同一个豪华大家族的破败
恢弘 博大 衰老的病体
每一丝下沉都是撕心的痛
张开双臂 再也拥抱不住它的直径和浑圆
曾经的温暖和照耀 盛开的花朵泛着芬芳
我是喜欢你的呀 你那么红
红得曾像少女的羞涩 像我燃烧的思想
望着落日 泪水夺眶而出
依依惜别的盛宴 在迟暮的悲壮中
工厂敲响了晚钟

工业垃圾
工业垃圾 四个字
让诗眼为之一亮 随即
吓出了一身冷汗
什么是工业垃圾 掉牙的扳手
变形的铁钎 裂纹的管材 生锈的机器
缺胳膊少腿的工具 磨破的轮胎
报废的计算机 纠缠在一起的电线
用过的油桶 脱扣的螺栓碎玻璃
旧塑料 杂乱的边角余料……
我在工厂工作十八年 流过血汗
受过伤 用过的机器已经老旧
有的肢残 有的扭曲 有的一身污垢
工友们像七零八落的零件
不是在角落里沉默
就是在废品堆胡乱纠结
我曾是工厂中的一员
从金属中游离出来 我还是
不是钢铁 或者工业垃圾

作者简介:张笃德,笔名竹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第三届签约作家。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人民文学》《诗刊》等发表诗歌,有多首诗歌获全国大赛一二三等奖,并被收入年度诗选及各种权威选本。著有诗集《竹马诗选》《一个人的生命能走多远》《最后的工厂》,自编散文集《美好的误区》《集外集》。《一个人的生命能走多远》获得中国作协重点作品项目扶持,《最后的工厂》获得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扶持,参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创作谈
我和我的工厂
竹 马
工厂的热烈与沉重让我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热爱生活喜欢思考的诗歌爱好者,与工厂相濡以沫的岁月教会了我写诗。起初写诗不得要领,不是概念化、伪抒情,就是附庸风雅或者故作高深。是《我和我的工厂》让我懂得写诗就是写自己,写熟悉的生活,写食不甘味的思考。《我和我的工厂》成为我诗歌创作的分水岭。如吴思敬老师在《中国九十年代主流诗歌大系》序言中说的那样:“竹马的《我和我的工厂》,不同于五六十年代以来流行诗坛的那些轻松地歌颂劳动、快乐地抒发主人翁情感的作品,而是透过抒发主人公的自白,展示了九十年代工厂面临的凋敝、严峻、艰难的生存现实以及人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的心态:‘我的工厂沉重我也沉重/我沉重得像废弃的厂房和残损的设备’,这里打动人的是,作者不是以诗人的身份俯视现实、游离现实,而他本人就是现实,已成为庞大而衰老的机器的一部分。”
2002年底,我离开了工作十八年、让我又爱又痛的工厂。可在虚荣与浮华的社会现实面前,工人们夜以继日、挥汗如雨的生活,工厂的艰难挣扎与困境,让我陷入沉重的思考。诗歌到底应该写什么?怎么写?写给谁?看到诗歌越来越矫情,无病也呻吟,不是无中生有的苦思冥想,就是生命自我的按摩抚慰,而反映工厂严峻的现实,以及工人生活的作品太少了。作为一个在工厂工作过且热爱工厂的诗人,有责任为底层的无名工人代言,对他们的生活现状进行记录,自觉去做生活的发现者、思考者,做一个有良知的诗人。
我不想把诗写给贵族把玩笼中鸟一样欣赏品味,不想写给学者让他一字一句聱牙、解析,不想写给诗歌报刊装点门面。我只想把诗写给和我一样关心工厂的人看,写出我对现实的思考和感受,写出工人在变革中的不知所措,写出工厂的艰辛与困难。
2015年,作为中国作协定点生活扶持项目的作者,我重回工作过的工厂——抚顺铝厂体验生活。就在此时,这个中国铝工业的摇篮,在华诞80周年前夕宣布全线停产,让我和抚铝人惶恐而又悲恸。赖以维持生活的家园和岗位没了,饭碗被打碎了,像手中紧握的最后一棵救命稻草,也被抽走了的感觉……
工厂的最后时刻是痛苦的,“数据倒闭 呼吸倒闭/工资倒闭 机器倒闭 /还有什么在倒闭/还有什么不能倒闭/倒闭 如果成为必然/那么坚持还有什么意义”(《倒闭》) 。
在诗歌沦为一种专业技巧,沦为一种成熟的小游戏,沦为一种没有什么真正值得说,可是又不停地在说的流行病的今天,我立足工厂写诗。工厂成为我创作的矿脉,我因对工厂生活的占有而自信,我感到诗歌因参与现实而变得沉重且有了价值。
有诗人说过:一个好诗人要有大的胸襟和气概,首先应该是一个政治家、思想家,然后才是诗人,对此我十分认同和赞赏。
我写工厂的过程同工厂的处境差不多,时续时断,很艰难,也很漫长。时下,诗歌主张强调个人的内心世界,题材写作不被看好并遭诟病。而我写的工厂中的“我”大都是“我们”的代名词,带有很强的集体情感、社会意识。“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愚犟否?不合时宜否?我依然在孤寂中不懈坚持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