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望天下,民本情怀

有些话听过就好,切莫当真,有些事知道就好,切莫说破,有些人看清就好,切莫拆穿,有些情随缘就好,切莫执着。不要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不要再为想不开的烦心事彻夜不眠,不要再为看不惯的事据理力争。对朋友,多帮助点,对感情,多付出点,对自己,多心疼点。 大家好,今天是11月14日,星期六.

《逼上梁山》
面对“新冠”肺炎在日本的长时期流行,它对经济上下游的冲击,胜过了任何一次自然灾害的肆虐。我身边有许多朋友都感到有难以承受的沉重的压力,甚至有濒临破产、无法生活下去的恐惧。
其实,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当面对压力的时候,不要焦燥,首先要相信自己,相信世上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要坚信天无绝人之路。如果真被逼到了绝路,逼急了好汉还可以上梁山,所谓穷则思变,人有时就因为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人在走投无路之时绝不能示弱!要有宁 可玉碎,不求瓦全,用敢于拼个鱼死网破的英雄豪气,另辟蹊径,方可开创一个新的天地。在人生的旅途中,本来就有很多可供自己选择的路,但有时也可能会碰到条条道路都行不通的绝境。就如下棋,面对着哪怕你下哪一步都无法挽回的那种令人万念俱灰的“绝望”局面!人生毕竟不是棋局,当一道门被关死,上帝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总有一招是可以救命的!只是说这条活路仅仅是那些自认为已经“无计可施”的人视而不见而已。往往打开事态的突破口,常常都隐藏在常识之外。”也就是说,无论何时何地,总是有一条是你意想不到的“活路”。这条“活路”之所以很难发现,它难就难在:它不是一条物理上的路,而是一条精神上的路。往往,这条路就在你眼前,你也会视而不见。如果你无法突破心理上的盲点,打不开心窍时就用逆向思维看怎么样?首先从自己最初能想到的可行或不可行的方法中,将你开始就被你淘汰的你当时就认为是完全不可行的方法中再认真地筛选一下。往往,突破口就在我们常常认为“不可能”的某一种方法之中。在历史上,伟人们有一个共通点,他们的思维从来都不囿于常识,由于他们不受常识之困,所以就容易突破心里的“盲点”,就能敏锐地发现突破口在哪儿。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他在井陉之战时,他布下的背水(绵蔓水)之阵在历史上就非常有名。当韩信布下这背水之阵时,军内就有很多人不解,而赵军的陈余将军更是嗤之以鼻。“韩信这家伙,大家如何如何地吹捧他有才,他居然布下一个‘背水之阵’,他是个连兵法的一二三都没搞清楚的混球。按照兵法的常识,在排兵布阵之时,应该背靠山丘而远离有水的地方(河川或湖泊)及沼泽之地”。然而韓信竟敢冒兵家之大忌,将3万兵马背水列阵来对抗赵国的20万大军。没想到,背水一战的韩信竟一举打败了赵国的20万军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背水之战”的辉煌战例。韓信手下大将们在庆祝胜利的晚宴上向韩信元帅请教,背水之战本为兵家大忌,你怎么破此禁忌反而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韩信微笑回答说:“对于兵法,不可死记硬背,硬背的教条是根本没有用的。两军交战,一定要了解战场的整个局势、地理、天候,然后随机应变地对应战局。”“这次我军兵力与赵国相比,相差过于悬殊,而且在训练上和士气上都不如赵军,如以这种状况进行常规交战,那是必败无疑的。故而为了以少胜多,必须置之死地,由于将士们毫无退路,只能拼死撕杀,才有活路,这样以死相拼终于取得了胜利。”将士们一听不得不佩服韩信决策之英明。(故事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两千多年前,越被吴灭,越王勾践委屈地居住在草屋里发奋图强,一直卧薪尝胆,逼着自己顷刻不忘灭国之耻,逼着自己全心至力于报仇复国。最终苍天不负苦心人,使他成功地反将吴国灭亡,成为了春秋最后一位霸主。(故事见《吴越春秋》) 在公元前207年,西楚霸王项羽率军与秦将章邯统领的秦军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会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强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之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西楚将士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冲杀,终于打败了秦军,威震诸侯,取得了灭秦的决定性胜利。(故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历史证明,人要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人在被逼迫的环境中,特别是在生死绝境之中,反而能激发自身潜在的惊人能力。曾国藩有一次对部下说,“老夫活了五十多岁,经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人要有所激发和有所逼迫,才能真正干出一番事业。人生中的每一个挫折、被击败、被轻视、被羞辱,未必是坏事,反而你的小宇宙会因此被激发,会逼出你拼命的战斗力,凭此也往往能促成你成就更大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