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里的伟大
作者:方长荣
在太湖明珠无锡的闹市中心,大运河畔有个4A景区,叫“崇安寺风景旅游区”,风光秀丽、古迹众多,据说此景区齐名于上海的“城隍庙”和南京的“夫子庙”,由此可见它的不俗。置身景中你会发现,“崇安寺”其实更胜于“城隍庙”和“夫子庙”,它们有着相同的繁华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崇安寺的运河文化得天独厚,其外闻名于世的“江南园林”在这里得到完美展现,在陶醉中玩乐那才叫真个惬意。
在景区的东南角上有几棵大树,掩隐着一座古朴十分的小院,很难引起游人的注目,当我来到跟前大为吃惊,想不到角落里竟然隐藏着国宝级文保单位。这里是我国伟大的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的故居,华彦钧也许并无多少人知晓,但他的小名定是家喻户晓,那就是瞎子阿炳,不错,那首泣鬼神的《二泉映月》就源自于他的手。此曲斐声世界,被西方音乐评论家称之为“东方的命运交响曲”,日本音乐家更是虔诚这种音乐是首需要“跪下来听”的音乐。
故居的院门朝西,门楣上是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题字,院子确实不大,院门内有个精致的小石牌坊,上面石锈斑斑很有年头,应该是原始之物,居家院里立牌坊还真是头回所见。牌坊旁边有口古井,青石做成的井栏上满是沧桑的沟壑。院内房屋总共只有两排,前排三间是阿炳的生活起居用房,后排为六开间带走廊的通房,门楣上题有“雷尊殿”三个大字,何人所题难以看清,倒是让我明白了门前牌坊的由来,原来这里曾经是个寺庙,阿炳的故居怎么会是寺庙呢?
阿炳是无锡惠山人,他的父亲是个道士,也就是这个雷尊殿的主人,以帮人做法事为生。因为阿炳母亲去世的早,一直由婶娘带着,大概八岁的辰光,才被父亲接到道院接受启蒙教育,由于道教文化十分注重音乐,每天的耳濡目染让小阿炳爱上了音乐。他不但聪明而且极有天赋,没多长时间就将道教音乐的吹拉弹唱念全都学会,十几岁就开始随父参加法事活动,有“小天师”之誉。
好景不长,二十多岁时父亲突然生病而亡,他继承父亲衣钵,成为雷尊殿的当家人,可他根本不懂得经营,任由他人摆布,经营是每况日下。更重要的是阿炳听信奸人之言,荒废业务不说还沉溺于酒色之中,没多久就失了雷尊殿,自己也染上了梅毒,因无钱医治,两只眼睛先后失明,就成了瞎子,被人称为“瞎子阿炳”,自己的大名华彦钧反而被世人所忘。
成了瞎子后,迫于生计他手拿胡琴,肩背琵琶走街串巷开始说唱卖艺之路,也许是受挫过大看淡人间冷暖,他将自己的所有才能全都发挥在音乐上,对原先的道教乐曲进行改编再创作。说他是音乐的奇才一点都不为过,在卖艺过程中他不但吸取多种民间文艺之精,再将道教音乐之华,进行综合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魅力。他还发明了一种音乐表演新形式,这就是当年无锡的一绝,配音“说新词”,可惜都已失传。据说阿炳自己创作的词曲大概有六百首之多,而真正留下的传世作品仅仅只有六首,而这六首作品首首都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
阿炳的作品是如何保留下来的,又为什么只有六首?说起来让人揪心,阿炳最辉煌的时期却是我国动荡和变革时期,军阀混战、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等。连生计都是问题,还有谁去重视什么文化和音乐?更何况还是个极卑微的瞎子艺人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文化,1950年就开始普查和整理民间文化。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有位杨姓教授是无锡人,和阿炳认识,且知道他在无锡的名声,便利用假期带着钢丝录音机来到家乡无锡。为阿炳录制音乐。阿炳十分高兴,且相当重视,为了找到感觉,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卖艺的他,再次操琴走上街头,为此而轰动整个无锡城。
接下来就是录音,第一首便是家喻户晓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则是,当时此曲并没有名字,杨教授让他起个名,他想半天也没个着落,猛然间想到了老家惠山著名的“江南第二泉”,便定曲名为《二泉映月》。接着录下二胡曲《听松》和《寒春风曲》,同时又录下三首琵琶曲:《龙船》、《大浪淘沙》和《昭君出塞》。由于假期将至,杨教授便和阿炳约定,待来年的假期再来录制,一定让他的乐曲走向全国,谁曾想这一去便留下了天大的遗憾,仅仅过了几个月,阿炳就突发疾病不幸离世。
阿炳离世后,被安葬在惠山的“江南第二泉”边,接受着世人的凭吊,他和他的《二泉映月》与世共存、永垂不朽!
2020-10月作于无锡市。
(作者:方长荣,南京溧水人,先后在十余家省市级报刊及网络微刊上发表作品近三百篇,现为江苏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