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亚平 邵阳
文字的舞台
(纪实长篇小说连载之93)

【 93 】
当时的芷江可了不得。
国民政府曾把陆军总部设在这里,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亲自坐镇芷江。
为了粉碎日寇为打通西南交通线而组织的“芷江攻略战”,国民政府在湘西南一带部署了三十万主力部队,在国民政府最后的大本营的家门口誓与日寇决一死战。
在著名的“芷江保卫战”中,何应钦指挥有方,打得漂亮。日寇在江口、塘湾、龙潭几仗中连连惨败。日军八万精锐之师差一点就全军覆没。
虽经拼死突围,还是创下了日军在中国大陆一次战役伤亡三万五千人、被俘五百人的耻辱纪录。

打赢这一仗,陈纳德的飞虎队功不可没。
在中日两国军人在战场上厮杀得难解难分的时候,一个叫陈纳德的美国陆军退役上校来到了中国。他是个飞行员,曾在1937年应宋美龄的邀请来到中国,在杭州的笕桥机场当飞行教官。
后来迫于日本的外交压力,他被本国政府召回。回到美国后,他表面无所事事,私下里却替中国政府招募飞行员。
日本人不宣而战,偷袭珍珠港,打了美国人一个措手不及。太平洋战争爆发,怀才不遇却又心高气傲的陈纳德又理直气壮地回到了中国,并带来了一群会开飞机的年龄不等、出身各异的美国人。
这帮人有的是退役飞行员,也没飞过什么正经战斗机,就是个民航飞行员。有的是业余飞行爱好者,有的就是在飞行俱乐部里混了几天,刚弄清楚座舱里几个仪表和杆舵的作用,从哪儿复印了个假飞行执照就跟到中国来了。这支空军作战部队的对外称呼是:“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又从东南亚转移到了中国。美国更加依赖中国战场。不光美国,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国家都把目光投向中国。权威媒体甚至称,长沙城头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一片黑暗中唯一的一线曙光。
为了加强对中国抗日战场的支持,美国国防部给陈纳德的番号又从美国陆军第十航空队第二十三战斗机大队变成: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但是,战斗机严重不足。
是一次意外,陈纳德得到了一百架P-40“战鹰”式飞机。
这批战斗机本来是给英国的,英国佬不要,嫌它太笨重。加之希特勒授意海军元帅邓尼兹在大西洋搞潜艇“狼群战术”,几乎扼杀了从美国到欧洲战场的运输生命线,飞机坦克差不多有一半葬身在大西洋海底。
所以中国政府就花重金买下了这一百架P-40。除了一架掉海,中国只拿到了99架。

而这个第十四航空队的前身,就是那个闻名世界、如雷贯耳的飞虎队。飞虎队的基地先是在昆明,后来又把前进基地建在了芷江机场。
说起芷江机场,也颇不简单。当年它曾经是盟军在远东的第二大机场。驻芷江美军曾多达数千多人。这数千美国大兵就驻扎在县城边,一个叫竹坪铺的地方。
竹坪铺至今被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称作“美国街”。
当时的芷江机场颇为热闹。各式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最多时达到了400架,每天不间歇地轰鸣起降。芷江的天空每天都是黑压压的,几乎没有消停过。
为了方便飞机的起降,当地政府把跑道尽头的一座上千年的古代宝塔都拆除了。
带着浓重硝烟的飞机,跌跌撞撞地降落后,加满燃料,挂满炸弹后又呼啸而起,投入枪林弹雨的战场。
有趣的是,这个使日本人吃尽了苦头的野战机场,由于大山的天然屏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竟未能被日军发现。
后来,日方在芷江向中方投降时,一再提出想看看这个机场的要求。
为了满足失败者无奈的好奇心,中方把受降仪式的地点选择在了机场旁边的飞行员俱乐部,并让这些焦头烂额的侵略者看了一眼这个伟大的机场。
陈纳德和他带来的这些美国人,协助中国政府组建了新的空军,有力地配合中国空军的对日作战。
这些颇具牛仔风格、浪漫不羁的美国人,驾驶着P—40战斗机对日军作战,驾驶着B—24轰炸机对华南、华中的日军实施了狂轰滥炸,甚至对远在华东的日军大后方进行了猛烈攻击。

在抗日战争最关键的时刻,大批武器弹药、军用物质就是通过了那条著名的“驼峰”航线,源源不断地接济着浴血奋战的中国军队,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陈纳德也确实没有白干。他得到了应得到的一切:被重新召回军中;被授予少将军衔;被授予象征美国最高荣誉的美国国会勋章。
听芷江的老人们说,抗战胜利后,陈纳德将军要回美国了。中国政府专门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由于一路上十余万欢庆的军民把狭小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他乘坐的吉普车是被一群壮汉抬到会场去的。当时,主席台的桌子上摆满了中国人送给他的古玩字画,奇珍异宝。
(编者现在按:有些文物搁今天来看,那就是一级文物,绝对出不了国。即使是进了拍卖行,拍出来的也是天价。)
宁新说:“故事太多,以后有时间再慢慢跟你说吧。”
(未完待续)

(本文采用的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