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析
人生所得将要丰满富足时,应及时或部分停止适当追求;不能太过于显露锋芒,顺风顺水很难长久保持。丰衣足食金玉万贯,也无法长期守住。如果富贵到了骄纵蛮横的程度,很显然是在给自己或家人留下了祸根。事情做得过于圆满,就要含蓄收敛,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读者心得
老子这里总结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总是以显现自己的才华为能,咄咄逼人,更容易为自己招来祸端。
因此,凡事总是存在着一个过忧不及的道理。《易经》否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同样也说明了这一道理。
本章讲述的重点是“盈”和“功成身退”。现在很多贪慕权位利禄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这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当困难的,但功成名就之后如何去对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老子劝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结果以保全天年。我们了解的韩信就是个典型。有关韩信的故事很多,从《胯下之辱》到《漂母寄食》,从《萧何月下追韩信》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些都是构成韩信的一部成名史,述说了韩信如何从一文不值,到有智有谋的英年将才,然而权力的欲望,也随着名声的响亮而渐渐膨胀,几次紧要关头,他以出兵为由要挟刘邦对其封王,刘为照顾大局而勉强答应。封王虽然满足了韩信的权力欲望,却引来了刘的猜忌,为自己以后埋下了无穷的祸根。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韩信充满了同情与崇敬,对于他的死,太史公大发感慨:假如韩信也能学一点黄老学说,表面谦虚,不炫耀功劳,那么他对于汉家的贡献,就可以同周公、太公比美,何至于这样的下场呢?
作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与地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中能常盛不衰的有几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含有引发祸水的因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有这样的诗句:“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辱,归来白首笙歌拥”。
《水满则盈,月满则亏》虽然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在实际行动中,往往是不会放弃对名利的竭力追求。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矛盾的转化都是《度》在其作用。因此,要求为人处世应当适可而止,不必过度追求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