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袭白虎团的英雄杨育才
■ 张学勇
“弹上膛、刀磨亮,杀敌豪情满营房,单等冲锋号角响,尖刀直插敌胸膛。”2020年10月22日晚,由山东省京剧院排演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剧目,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开演。故事取材于朝鲜战场上的真实事迹,其中主人公“严伟才”的原型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3师607团1营3连副排长、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
——题记
1926年杨育才出生于陕西省勉县定军山镇杨家山村,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6月随部队第68军入朝作战。1952年9月,在东线防御战中,两次反击小无名山。杨育才胆大心细、善于捕俘,多次出色地完成侦察任务,因作战勇敢,先后荣立一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被誉为“大力士”、“小诸葛”。

1953年4月26日,停战谈判在板门店恢复举行。毛泽东并没有因停战谈判的恢复而放松警惕,指示志愿军总部:“争取停,准备拖,而军队方面则应做拖地打算,只管打,不管谈,不要松劲,一切仍按原计划进行”。
6月8日,中美双方达成了“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的协定”,向和平迈进了决定性的一步。
6月18日,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强行扣压朝鲜人民军2.7万名战俘,并狂妄叫嚣“单独干”和北进,破坏停战和谈。
为彻底粉碎敌人真打假谈的阴谋,迫使敌人在板门店认输签字,志愿军总部下达了1953年7月13日发动金城反击战的命令。

杨育才所在的第68军203师607团是金城战役的攻坚团,对面守敌是南朝鲜军的“白虎团”。
“白虎团”是李承晚军的一支精锐部队,番号是首都师第一团。团旗上面绣着面目狰狞的白色虎头,写着“优胜”字样。
“白虎团”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和军装、皮鞋都是清一色的美国货。编制3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配属1个机甲团、1个榴炮营,另有坦克40余辆、火炮140门,人持卡宾枪和半制动步枪各占一半,战斗力十分强悍。
“白虎团”驻防金城,东西两侧是一道横贯群山的弧形开阔地,敌我双方长期对峙,形成了一道明显的分界线。敌人因为时常受到志愿军小股部队打击,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挖掘了环形战壕,战壕里面又挖了很多掩体。每个山脚下面,埋设各式各样的地雷、铁丝网和鹿寨等障碍物。
金城的奇特地形和“白虎团”的严密防御,使得志愿军发动进攻异常艰难。

在志愿军第203师党委扩大会议上,607团政委苏克提议:“能不能组织一个精悍的小分队,化装成敌军,专门去执行一项袭击敌人首脑机关的行动。在乱战中,鱼目混珠,肯定会收到奇效。这次敌人尽管有防备进攻的准备,但没有防奇袭的准备。”
师长杨栋梁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我决心组织一个侦察分队,十多个人,化装成敌军,在穿插营插进敌纵深后,作为先锋,佯装执行特殊任务的伪军,直扑“白虎团”团部,突然袭击其首脑机关,定能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
随即,杨栋梁将化装袭击的任务交给了607团,由团侦察排组建一个精干的“化装袭击班”,简称化袭班。在穿插营之前于主力发起总攻的同时,渗透敌后,钻敌军兵种混杂、各不熟悉、战况混乱的空子,突然袭击,直捣团部,摧毁指挥中枢,打乱敌防御部署,为大部队全歼守敌创造有利条件。

战斗开始前夕,为了摸清敌情,更好地完成任务,607团1营参谋长张锁柱带领3连副连长和6名侦察兵组成捕俘小分队,夜晚时,从我军阵地前出,越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区,摸向敌前沿,将敌人的火力点、铁丝网、地堡一一记下。在雷区,易挖的地雷就地挖出来,难挖的地雷标记下来。
忽然,战士严光甲报告:“参谋长,有人过来!”张锁柱立即命令捕俘分队分两组卧倒隐蔽。此时,只见前方有十几个敌人向捕俘小分队走来。
“打!”参谋长张锁柱下令开火,一阵冲锋枪扫射,十几个敌人应声倒地。在捕俘分队打扫战场,准备撤离时,突然,一梭子子弹劈头盖脸飞来。严光甲当场牺牲,副连长等3人受伤。张锁柱打红了眼,率领战士向敌群扫射,随即冲上小山包,敌人纷纷举枪投降,俘虏敌人9名。
被俘的一名上士班长供认,他们是“白虎团”的搜索队,除了4人逃跑外,全部被歼。这名上士班长还提供了“白虎团”团部的准确位置和美军炮兵的部署情况。
607团指挥部研究决定,组建化袭班,由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担任班长。
杨育才挑选了10名智勇双全的侦察员(赵顺和、王连训、王桂生、李志、侯士斌、舒德春、李培禄、包月禄、黄周玉、周发世),还调来2名做翻译工作的朝鲜人民军联络员(韩淡年、金大柱),组成了13人的化袭班。

杨育才个子高,鼻子大,脸型、眼睛和下颚特像美国人,再穿上美军军服,戴上美式钢盔,脚蹬大头皮鞋,长相整个一活脱脱的“美国顾问”。12名队员全部换上南朝鲜军服,化装成护送“美国顾问”的南朝鲜军。每个队员都配备了手枪、冲锋枪、手雷和手榴弹。
团首长对化袭班说:“你们13人的任务就是打掉‘白虎团’团部,路上你们消灭一万个敌人也不算完成任务,只有打掉‘白虎团’团部,我才给你们请功。我在‘白虎团’团部的沟口接应你们。”
杨育才表示:“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遵照首长的指示,圆满完成任务。”
领受任务后,杨育才认真研究敌人的防御阵地的部署情况,把沿途的路线、地形记在心里。
1953年7月13日,天空中飘落着蒙蒙细雨,云雾缭绕着苍翠的青山,河水在山谷中缓缓流淌。
天黑了。在泥水中浸泡了一天一夜的战士,手脚都肿涨了起来,杨育才和侦察员们急切地等待着进攻的信号。
7月13日21时,金城战役打响了,我军阵地上万炮齐鸣,火光冲天,在志愿军伴随着暴风雨般的炮火发起冲锋的同时,杨育才带领侦察员们出发了。
化袭班沿着事先研究好的穿插路线,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直插敌人的心脏。
突然,在前面开路的赵顺合低声喊道:“停下,副排长,我踩着地雷啦!”
杨育才小声说:“其他人隐蔽,赵顺合,你把脚踩住了,站稳,千万不要松开!”接着,他赶忙跑过去,卧伏在地,小心翼翼地顺着赵顺合的脚把地雷边的土扒开,汗水顺着他的双颊流了下来。随着地雷一点点露出来,杨育才发现是一颗美式反坦克地雷。

杨育才命令大家趴下,然后对赵顺合说:“先卧倒,再迅速地抽出那只脚。”就这样,平安度过了危机。
因为有了地雷,化袭班前进的速度慢了下来,大家摸索着前进。突然,前面传来了流水声,杨育才心头一喜,敌人不会把地雷埋在被大雨冲刷的水沟里。他命令大家顺着水沟跑步前进,于是,战士们纷纷跳进水沟,加快了前进步伐。杨育才不时低声催促着:“快!快!”侦察员们翻过豁口,踏上公路,像飞箭似的顺着公路向山下跑去。
到了敌军腹地,危险陡然增加,面对戒备森严的明岗暗哨,杨育才一边率队快速穿插,一边心想:只有逮住一个“舌头”,查出他们的口令,才能顺利插进“白虎团”团部。

他们穿过380高地,进入了“虎口”415高地。杨育才带领战士们走上公路。一路上,每隔十几分钟,他总会看一下是否有人掉队。
14日1时10分,杨育才借着敌人的照明灯观察行进的队伍,习惯性地查看人数。忽然,杨育才发现13人的队伍变成了14个人。
杨育才悄悄命令身边的朝鲜人民军联络员韩淡年去查个究竟。韩淡年走到队伍后面,发现是个南朝鲜士兵,乘其不备,一把缴获了他的枪。
南朝鲜士兵忙说:“误会,误会,我是韩军1营1连的传令兵。”
原来,这是一个南朝鲜军的传令兵,被志愿军强大的炮火吓破了胆,为逃命溜出了工事,躲在沟边的草丛里,当化装成南朝鲜军的化袭班路过时,他误以为是自己的队伍撤退了,糊里糊涂地跟在后面跑。
身着美军顾问服的杨育才讯问:“今晚的口令是什么?”
“口令是‘古伦姆·欧巴’”(“云雹”的意思),南朝鲜士兵发抖地说。
再三拷问,南朝鲜士兵做了肯定回答。
南朝鲜士兵还招供了“白虎团”外围防卫和内部结构,总指挥部及作战、通讯、情报、美军顾问等各部方位。
杨育才让战士把俘虏捆起来,嘴里塞上毛巾,隐藏在草丛中。
在一个拐弯处,化袭班遭遇了一小股南朝鲜军。杨育才让韩淡年先问敌人口令。
韩淡年高喊:“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

敌军:“我们是游动哨。”
韩淡年:“口令?”
敌军:“古伦姆。”
韩淡年补上:“欧巴。”
口令对上了,与敌军游动哨擦肩而过。
杨育才率领12名侦察员继续在敌人阵地纵深摸索前进,经过一个峡谷时,看到一个隐蔽的美军115口径榴弹炮群正在发射炮弹,侦察员包月禄走到杨育才身旁,指着敌人的榴弹炮群小声地说:“排副,让我去把这些家伙收拾掉!”“不行,服从上级命令!”杨育才耐心解释道:“我们打掉一个炮兵群,只能使6门炮失去作用,要是我们早点打掉团部,就能使它指挥的所有炮兵群都失去作用。”
侦察员们压制着内心的愤恨,一路冒雨涉险,不停地向前疾进,通过勇进大桥,准备跃过公路时,发现前面四、五十辆开着强光的汽车沿着山路开了过来,把前方照得通明。
杨育才心中盘算着战法,果断下令:“两人打一辆,”先用手榴弹,再用冲锋枪扫射。“打!”随着杨育才的一声命令,手榴弹在车上爆炸,冲锋枪连续向敌人发射,敌人被打得莫名其妙,连声大喊:“自己人打误会了!”13名勇士仅用了3分钟,就结束了这场战斗,乘乱快速冲过了公路。

14日2时40分,化袭班穿插至“白虎团”团部所在铁丝网外围。发现团部门前停着大小30多辆车。团部中间有三排木房子,对面山沟左侧是警卫排。木板房里有一间大房子是会议室,里面灯火通明。首都师副师长林益淳与白虎团团长崔喜寅、机甲团团长陆根珠及其他军官在商量增援对策。
杨育才把侦察员们叫到一起,迅速分配了任务,他把侦察员分成3个组,从不同方向向敌人猛烈开火。
班长李培禄带着第一小组,穿过铁丝网,“哒哒哒!”向敌警卫排发起了攻击,听到枪声,杨育才大喊:“狠狠打!”顿时,子弹、手榴弹向哨兵、汽车、木板房飞去。第二第三组则趁敌人混乱时,向“白虎团”作战室、炮兵指挥部之敌冲击。战士包月禄对准窗口投进两枚手榴弹,随着“轰轰”两声巨响,杨育才带领侦察员好似从天而降的神兵,冲进作战室,打得敌军措手不及,敌机甲团团长陆根珠当场毙命,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人在前有枪口后无退路的情况下,只好纷纷举手投降。首都师副师长林益淳和“白虎团”团长崔喜寅跳窗而逃,在逃出白虎团团部后,被我后续部队俘获。
杨育才指挥化袭班仅用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战斗,毙、伤敌机甲团团长以下97人,俘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19人。缴获李承晚亲自授予“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一面。

为表彰杨育才率领化袭班歼灭“白虎团”的功绩,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杨育才记特等功,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化袭班荣立集体特等功,荣获特等功奖旗一面,上书“英勇插入敌心脏,捣毁匪窠建奇功”。
从朝鲜凯旋后,杨育才光荣出席了全国第二次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
后来,杨育才所在部队驻守徐州,任师侦察连副连长,带领战士在沛县微山湖畔边生产边训练。年近40岁担任10年副连级的杨育才,在基层默默无闻地奉献。
1964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观看京剧《奇袭白虎团》时,想起了战斗英雄杨育才,问身边的总政治部主任肖华:“这人还在不在,任什么职务?”肖华回答说:“不大清楚。”演出结束后,肖华立即责成济南军区了解杨育才的情况。

后来,杨育才先后担任了连长、营长、副团长、师副参谋长、副师长等职,中国共产党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1年,杨育才离休,居住于济南。
1999年5月26日,杨育才病逝北京。张万年、迟浩田两位上将敬献了花圈,并向杨育才作最后送别,分别题写挽联:“英雄一世,精神长存”“奇袭白虎团威震敌胆,战功垂青史名扬华夏。”

张学勇
安徽萧县人,26载军旅岁月,曾任团、师、军级单位宣传干事,处长等职。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千余篇。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征文比赛二等奖,《人民日报》社征文比赛三等奖。作品入选国家《国防行政执法浅说》、总政治部《演讲稿荟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大家谈》等书目。出版文集《帷中散记》《军旅岁月》。转业到地方后,痴情码字,笔耕不辍,“知天命”更“知不足”,写作之于我,永远在路上。
责编: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