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家出现重大疫情或灾难时,常见国人为防疫救灾无私捐赠,特别是那些大企业主、优秀人士,更是不惜重金,慷慨解囊,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现在是这样,历史上同样不乏这样乐善好施的优秀人士。

这里, 让我们来看看晚清时期一位富商,在民众遭灾时对灾区捐赠的历史记录:
1864年(同治三年),捐银十万两,在钱塘设义渡,方便百姓出行。
1871年(同治十年),直省水灾,捐棉衣一万五千件,同时捐赠银一万两及牛具、种籽。
1872年(同治十一年),甘肃冻灾,捐棉衣裤两万八千件。
1877年(光绪三年),陕西省旱灾,多次共捐银五万两。
同年, 捐给江苏沭阳县,赈务制钱三万串。
捐给山东,赈银两万两、白米五千石、制钱三千一百串、棉衣三万件。
捐给河南,银一万五千两。
1878年(光绪四年),为左宗棠西征军及陕甘豫晋等灾区提供了大量的避瘟丹、神曲、六神丸、治跌打损伤的膏药、金疮药等。
这个在各地遭灾的时候,个人作出巨额捐赠的人,就是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名光墉,字雪岩,1823年(道光三年)出生于杭州一户普通人家。祖籍安徽绩溪。他“少孤、家贫”,因此,很小就开始谋生,在杭州钱庄做杂工。后来,进入浙江巡抚王有龄幕中,为清军筹运饷械。


1861年(咸丰十一年),海运粮药遇寇,不能运达目的地,便将粮药献给湘军大营,结识了清廷大员左宗棠。
1866年(同治五年),左宗棠认为胡雪岩“急公慕义,勤干有为”,举荐协助创办福州船政局。同年,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胡雪岩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宗棠提供西征后勤保障。
胡雪岩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钱庄20余处,在江浙一带开设23家典当行,在杭州开设胡庆余堂药铺,接受军队订货,还经营出口茶叶,获得巨大利润。


1878年(光绪四年),因功,左宗棠与陕西巡抚谭钟麟联名奏请朝廷破格优奖,封胡雪岩候补道加布政使衔,二品顶戴,赏穿黄马褂。时人称为“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事业达到全盛时期。
富起来的胡雪岩,乐善好施,在全国各地遭灾时,慷慨出手,大量捐助银钱、药品、衣物。
1883年(光绪九年),胡雪岩与洋商在生丝生意上抗争,因不抵洋商而破产,随后钱庄银号纷纷倒闭,典当铺被查封。


1885年(光绪十一年),胡雪岩去世,终年62岁。
富商胡雪岩的府邸,位于杭州市元宝街。1872年(同治十一年)开始兴建,历经三年时间,于1875年(光绪元年)竣工 。


清朝时的《杭州府志》对胡雪岩的事迹作过详细介绍。现在,国家对胡雪岩的故居又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的胡雪岩故居,各个院落相通、座座房屋相连。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呈园林式建筑。整体布局保持了传统的中轴格局,又有曲折变化的空间组合。建筑材料使用楠木、紫檀木等名贵木材。砖雕、石雕、堆塑、彩绘精美,平雕、阴雕、浮雕,手法多样。亭台、门窗、廊道,形式不断变化。整个故居建筑,气势宏伟、雕梁画栋、精美绝伦。布局美观大方,处处是景点。游客穿梭其中,有种如临宫廷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由衷赞叹院落的华丽精美。无形中领略胡雪岩作为一代富商的非凡业绩。



胡雪岩故居2002年被朱镕基赞为“极江南园林之妙,尽吴越文化之巧”。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实用性与审美性、艺术性的统一,成为杭州一处标志性文化遗产。


胡雪岩是一位商人,在经商过程中自然是“唯利是图”。但他在商业活动中,秉承“诚信”“诫欺”和“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经营理念。时至今日,这种理念依然是当代商家经营活动的“金科玉律”,为众人所推崇。人称“经商必读《胡雪岩》”。

胡雪岩精彩传奇的一生,经历了中国民族资本萌芽与发展的过程。他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敢为天下先的魄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与外国资本对垒,在抗击外国侵略时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依然值得后人推崇。

以史为鉴,值得思考。这个“穿黄马褂”的“红顶商人”,他发迹、鼎盛到败落的人生经验,至今仍有教育意义。他留下的故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