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寨位于余庄村正北,紧靠村子北边的土坡头上。寨大体上呈正四方型,寨内地势平坦,占地目测约五亩。现在,还有水井一眼,村里人说,井里还有水,很旺,井深二十多丈。

解放初期,寨内住有六七户,均为李姓,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政策准许批给农民宅基地,这几户人家才陆续迁出。
寨内便荒芜了,如今的寨内,到处是杂草,枣棘,杂树。残存有几座屋子,有些已坍塌不堪。

寨内北边还有一处地坑院,入口已经塌去,其西南角处塌成一个斜坡,可以下去。坑内东、北、西三面均有窑洞,并且洞内可以互通。其中西北方的窑洞内已塌,非常危险,不可进人。有些窑洞内放有麦草,另有一窑内还有牛粪,说明还有人在此养牛。
四周寨墙基本完好,其东边偏南有少许损毁。
这个老寨是什么时间所建,是谁出资兴建的?是个人私建,还是村子集体合建?现在的人,无人能够说清。

据余庄人说:寨上住的几户人家,都姓李,血缘也近。还说最早住寨上是看守寨的。给谁看守的?谁让他来看的?已无法说清。还说,地坑院以西的一块地方,解放前,归村里一户郭姓人家所有。从这些说法中,似乎可以得知,寨内的李姓人家,最初是给人看守寨的,肯定是穷苦人家。住在寨内,生活应该是极不方便的。由此可知,这几户不会是寨主人。

从寨墙的现状看,修寨的时间应该在明朝时,或更早。民间传说朱(猪)打墙(圈)。应该指的是明朝。我国很早就有城墙。但余庄这地方,并未设过县城,再从规模上看,只有几亩大小,其功用就是民间富户为了防止社会动乱,保护其财产及家人而建的防御性土寨。

另外,还说地坑院中的好几孔窑内,都挖出了古墓,还说是汉墓。为什么呢?有实物为证。从墓中挖出了很多汉砖,许多砖上都有图案与花纹。现在的地坑内及上边的地面上,还有许多这类砖。砖长约30公分,宽约14公分。据说,先前还挖出过一些古铜钱币。从砖圈墓及古钱币来看,可知该墓主人应该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或是很大的富户人家,绝不是平民百姓。

再说,墓穴,在中国人眼里就是阴宅,而人居住的是阳宅。在此居住的李姓人家,不能说是住在墓穴中,最低说也是与墓穴为“近邻"。不知是阴阳可以互通,还是别的什么,这户李姓人家倒是人丁兴旺,有好几个男丁。
历史啊!是多么厚重。年代啊,是那么久远。世事啊,谁人能够说清。只剩下这些不会说话的实物,让人去猜想。随着实物的消失,有多少史实会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作者简介:马五三,男,生于1950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洛宁一高中任教,中教高级教师。2010年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