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校长,我时常会面临很多来自家长的质疑,这些质疑通常会指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即使同一件事也会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时候甚至会让我哭笑不得。
比如,今年洛阳市实验小学打开课后服务以后,就有家长反映课后服务的开展,造成学生早上和下午都上学太早的问题,实际上早到的20分钟是因为错峰上学的原因,并且增设了上下午课堂教学之前的阅读和书法都是学校的个性化做法。家长们只看到自己的孩子早上学的时间,没有看到学校的教师多工作的奉献。而另一方面,没有开展课后服务的校区家长,却一直在通过各个渠道反映,期望能够早一点打开课后服务。

在日常教学中,家长也经常会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会有家长反映老师管得太松,建议学校加大作业量。另一方面,也会有家长反映学校抓得太紧,考试太多,自己的孩子写作业写到很晚。
通常质疑总会有一个躲不掉的共同规律,那就是当个体出现不满意,或者需求没有被满足,就会想到改变全部的规则,甚至事件本身。质疑的背后,其实主要来自家长个性化需求和学校普惠教育之间的矛盾。说的明白一些,家长立足家庭、立足已有成长经验,对儿童发展有不同的期待和要求,尤其是达成这种目标的方法方式也有一定的要求,当发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没有按照自身要求定位的时候,就会出现恐慌与质疑,一种不安全感的驱使,就会企图把控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
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带给校长的除了焦虑就是焦虑,家长的焦虑反映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校长的焦虑。遮掩的问题,在一定时期怎样找到根本解,得到深层次的彻底的解决,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您可能要问,我把题目确定为家长的焦虑,怎么先谈及校长的焦虑。因为校长焦虑的问题正是家长的焦虑。

焦虑来自于家校理念的差异
事实上,一所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理念,来自于学校的地域所在,家长群体,以及学生发展的期待目标。正因为如此,学校的课程开设也会围绕这样的目标去进行。洛阳市实验小学“办一所全面发展人的学校”的定位,决定了课程开设的全面性,在普遍重视德育和智育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体育、美育和劳育的作用,注重全人格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全面促进作用。
而这样的作用可能眼前看不到,但是不代表以后的发展中没有作用,数据表明,一个孩子的发展必须有“故事性”,也就是有经历、实践和体验感知。体验教育的定位从某种意义上也引导并聚集了家长群体的发展愿望,这样的愿望促使并推动学校的发展。

提出不同质疑内容的家长,恰好是典型的时代的产物。一方面新中国发展迅速的变化,我们用了4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年的路,惊人的时代变化的速度,代际之间的价值观、知识结构差异化,给出了不同代际家长不同的价值取向,也给出了不同的下一代的教育价值。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现在我们对教育的焦虑,从本质上并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家校教育理念的差异,也是对这个时代不断变化的一种探求。
教育的成长来自于焦虑
教育的成长,是要认识到我们这一代人的不足,怀着一颗谦虚的心,向时代学习,向新生事物学习,向青年人学习。不要以为学生真的是我们老师教会的,其实教育主要是不能耽误学生的成长。
家长们有一定的焦虑也很正常,没有焦虑,就没有教育的成长。互联网时代,技术运用和信息发布变得如此简单,不管身处何种地域所在,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所不同的只是环境,理念与发展方向几乎没有差别,有的那么点差异,未来几十年一定也会化为相同。我们如果把焦虑放进城市发展进程里去看,或许就减轻一点点,从反方向看,经过了的焦虑,我们的自信心反而能够提升。

这个周末到上海参加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了解走访上海教育的课程设置,着实让我焦虑了一阵子。当看到马术课程、高尔夫、斯诺克、钢琴等在中小学里的开设,就联想到同样年龄的下一代之间的经验积累的不同,期待未来学校里的课程开设理念会更往前迈进一步。
有焦虑才会有反思,有对比之下的深层剖析,有对社会环境之下的教育的跟问题的思考,在反复寻找突破口之下的实践。成长就是这样得来的,等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充分的认知,他们的下一代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中国基础教育的自信
对比东西方的教育,西方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家长不去剥夺孩子的自主权利,不去替孩子作选择。而同时西方父母也不为下一代做打算,做长远的规划。在中国,教育几乎决定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我们中国人特别注重家风的传承。父母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与人为善的社交原则,健康全面的人格教育,才是家族传承的重要元素。
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化,是有文化确定的。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有自信,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优势很明显,要运用好传统文化课程的打造平台,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人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子女对父母的关注,促使“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基础教育,我们更重视学生人格形成,班级制管理下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能力。围绕基础知识的落地,我们更多的是把学习当做一个过程,学会方法和思维训练才是重中之重。学生学会知识a,又学会知识b,在知识a和知识b的总结概括,能够迁移出思想和方法,我们把这个称之为方法的学习。有了方法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知识c的问题,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融会贯通,这就是能力与素养。
教育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事情,我们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世界连通了,信息如此畅达,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有差异,这是静态的观点。如果动态地去看,用发展眼光去看,我们处于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已。所以你去看世界教育格局,东西方的教育在互又在相互靠拢。我们在向西方学习,西方也在向我们学习。但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自信一定要有。
放下焦虑靠信任
我接触过许多无论是人格还是学识,都让我敬仰的家长,他们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是行家,然而即便谈到教育,仍旧对教师和学校充满着信任。他们的观点是,在他们那个年代的教育依然培养出他们这样的人,如今这个时代的教育一定会更有希望。家庭教育所要做的就是培养好孩子的人格,教会孩子尊重教师和学校,学校的教育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起作用。
我很被这样的家长观点所感动,也感慨万千。择校和家庭教育的道理一样,信任最宝贵。选择学校信任学校,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自己的能力,不干涉处理孩子的班级事务。家庭教育的下策是控制,中策是激励,上策是信任。我想这也同样适用于家长和学校的关系。

譬如学区划分问题,每个行政区域都针对不同学校划分不同的学区,可是在家长眼里,学区划分是以自己家庭为圆心做为半径划分的。如果每个家长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挑学校的缺点或者挑老师的毛病,到最后你会发现,没有完美的学校,因为再完美的制度也是靠人去执行。在择校的时候面临的问题,在进入班级学习以后,仍旧会面临,孩子成长中面临的问题,终究需要孩子自己去经历学习、实践、解决的过程,成长才是最为可贵的。
作为学校,至始至终都希望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同时也十分渴望和家长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曾经有家长提出在教室里装一个摄像头,向家长直播,也有人建议我在办公室里装个电子屏,校长就能够所有教室都看得到。如果真这样做了,学校和校长失去了教师的信任,彼此没有信任感的关系,永远成不了亲密的维系。因为教育中真正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是教师的人格,教师积极的态度,教师与学生亲密的关系。如果失去了信任,教师的工作只成为了应该做什么,相信效果会大打折扣。一锅包涵期待与爱的蒸米饭,一定比没有这些的蒸米饭更好吃,尽管蒸的程序没有变。

焦虑与质疑能够推进教育的成长,放下焦虑靠彼此之间的信任,信任会是更好的推动教育成长的因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最让人不能舍弃的,而且充满积极的能量的,正是信任造就动力。

因为教育最可贵的不是老师教会了学生什么,而是若干年以后,学生记忆中老师充满爱意与鼓励的眼神。就像我们时常想起,有一天音乐老师请假,语文老师走进教室上了一节音乐课,记忆中弹着脚踏风琴的语文老师浅笑的模样。或者我们刚刚回过头,却看到窗户外面路过的老师,正偷偷往教室里面张望,我们的目光与教师的目光撞了一个满怀,整个上午自己都会陷入一种满满的喜感。
李青青
2020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