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韩露)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扶贫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不仅要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还要保障搬迁群众有稳定收入,能够融入当地生产生活,享有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即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2020年11月13日,洛阳市人民政府召开易地扶贫搬迁专场新闻发布会。

参加本次发布会的领导有:洛阳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明元;市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汪旭霞;市财政局党组成员、财税服务中心主任周新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贾志辉;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焦志勋;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祖家。洛阳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明元作为代表发布洛阳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体情况。
洛阳市发展改革委作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牵头部门,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会同扶贫、财政、自然资源、住建、人社等市直有关单位,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各县(市)发挥主体作用,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全市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坚决守住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25平方米的“标线”,搬迁不举债的“底线”,项目规范管理的“红线”这“四条线”,科学规范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动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取得显著成效,使全市6万余名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开启易地致富新生活。
一是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累计投入资金31.9亿元,建设193个集中安置点,建设安置住房1.72万套,安置住房面积126.8万平方米,人均面积达20.86平方米。将生活在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生态环境更为脆弱、自然灾害更为频繁、生产方式更为落后、群众生活更为艰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更为短缺,贫困程度更深、脱贫难度更大的6万余名农村贫困群众,搬到交通便利、生活便捷的搬迁安置社区,通过“下山”“上楼”,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效解决搬迁群众搬得出问题。
二是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巩固提升。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原则,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如期完成集中安置社区建设任务的同时,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信号、通信信号、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全覆盖。按照“保障基本、缺啥补啥”的要求,在规模以上安置点同步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有社区服务中心、有义务教育学校、有幼儿园、有卫生室、有文化场所“五个有”全覆盖。共统筹建设社区服务中心67个、义务教育学校5个、幼儿园11个、卫生室29个、文化活动场所80个,搬迁群众就医、就学等公共服务得到明显改善,增强搬迁群众融入感,有效解决搬迁群众稳得住问题。
三是就业增收渠道得到稳定拓宽。按照“靠县城、靠园区、靠乡镇、靠乡村旅游点”的“四靠”原则进行安置选址,即利用了这些地方成熟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使搬迁群众享受公共服务,也使搬迁群众告别了恶劣自然条件下的生产生活方式,直接享受到安置点周边资源优势,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方便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创业,推动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还在搬迁安置社区周边配套58个扶贫车间、扶贫基地等,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并会同人社部门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台账,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促进搬迁群众转移就业。通过以上措施多渠道拓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渠道,截止目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271万人,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工作意愿搬迁户至少一人就业目标。同时,通过开展产业扶贫“五个一”,即因地制宜落实1项特色农林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帮扶措施,引导龙头企业建设1个扶贫车间,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在产业园区或公益岗位稳定就业,在有条件的安置社区建设1个村级光伏电站,复垦券交易覆盖范围的贫困户有1份集中理财、定期返还的稳定收益,实现产业扶贫措施全覆盖。
四是精神文明风貌得到提振重塑。积极推行“党建+易地扶贫搬迁”模式,通过新建、合建、挂靠等方式实现193个集中安置社区基层党组织和社区管理服务机构全覆盖,逐步形成“党支部建在社区、党小组建在楼栋、服务队建在单元”的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社区管理服务机构在群众服务和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使群众反映问题件件有人管、事事有回应。尤其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安置社区党员干部认真落实防控政策,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严防死守,确保了我市6万余名搬迁群众无一人感染,保障了搬迁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扎实开展美好生活“五个新”活动,开展积分管理、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活动,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感恩新时代、住进新房子、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营建新家园”,切实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责任编辑 赵萌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