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衣节回乡散记》
作者 /和文高

农历十月一“寒衣节”就要到了,按农村民间习俗必须回老家给已故亲人上坟烧纸送御冬寒衣。走在熟悉的街道上,陌生的面孔真多,和我打招呼的不少,人家认识我,可我叫不上人家的名子。
有人称我叔,有人称我伯,还有的称我爷,能叫上人家名子的一天天减少,人家报上父亲的名子,我也摇头想不起来了,我干脆让其报他爷的名子,既熟悉又陌生,看来我是真的老了,更说明我回家乡的次数少了。
西街香山寺的旧址上,曾是我的母校,第一次背着粗布书包,进的校门就在东边,沿着用圆石铺的石坡路进了校门,韩文绪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是他拉着我的手进了他的屋。
六十年前的事,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我在这里足足看了十几分钟,象放电影一样,想把往事回忆个够。
三里长街,不知走过多少遍,谁家门前有块长石条,谁肯坐在石条上端碗吃饭,也还依稀记得。
丁新立老师门东边那条南北长,东西窄的小拐,文革时游行队伍挤挤扛扛的在拐里穿行。
东街石猴店前拴牲口的石桩上,真的雕刻了一尊石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被人摸的起明发亮,你还记得吗?
如今,穿街而过,很少见到熟悉的面孔,老宅依旧在,人去房也空。
我站在街中心回望,秋风卷起地上的黄树叶,在空中飘荡,树上的干树枝在风中唦唦作响,想多看几眼我想见到的人,却不能如愿。
老多叔门前的奶奶庙,粉饰一新,浅黄色,青瓦房,庙内一少妇长跪不起,不知有什么伤心事不能如愿,小庙乃静心之地,不便打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美丽壮观的大舞台,是如今参驾店标志性建筑,是乡贤为家乡人民办的一件大好事。
宽敞的舞台前,地扫的干干净净,四周有多种老年健身器材,乡亲们在器械上做各种健身活动。
这广场下面曾是当年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它叫“嵩岳平湖”,是在村里一片果园上建起的。
文革时期,全国农业学大寨,参店三千多名村民,奋力拼搏三年,才建起这座集休闲娱乐又能浇地的大水塘。
那感人的劳动场面,至今难忘,你推我拉,人抬肩扛,锣鼓声声,彩旗飘扬。
竣工时曾召开隆重的庆功典礼,搭台唱戏,四乡百姓前来观看。
曾记得那年村里购回第一台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机,第一代机手丁明欣哥和杨文章哥,他们驾驶着这台机器,在这块希望的田野上奔驰,机声隆隆,空中飘着青烟,那场面,真壮观。
家乡故事多,越想越快活,我把家乡看得如此厚重,因为我从小在这里生活,每回家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家乡,那是我的老窝。
2020.11.13日于聚贤斋

和文高简介
和文高,河南偃师人,中共党员,曾任偃师县服装厂厂长,党支部书记,偃师县轻工鞋厂厂长。
现为洛阳市作家协会员,洛阳市职工作协会员,偃师市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长,副秘书长,偃师市古风创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洛阳市诗词协会偃师分会常务副会长,偃师市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