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
虫到凤窝飞去鸟,
七人头上长青草。
大雨落在横山上,
半个朋友不见了。
这是一个谜语打油诗,迷底是“风、花、雪、月”。过去讲评词的艺术家常用,我一个讲小话儿的人也斗胆用一回,还请大家不要笑话。
说起“婚姻”,现在以为就是一个词,不外乎男婚女嫁,可古代不是这样认为,婚姻是一个词组,包含两个意思。“婚”是晚上把新娘送到婆家,不像现在起大早去接新娘。“姻”是男方对女方家的亲属称呼,比如“姻亲”。
自古以来都说男女的婚姻是月下老人安排的,也就是上天定下来的,而不是人力所及,这种说法应该归于迷信范畴,想一想那月下老儿只有一个,可这天下的青年男女人太多啦!他根本管不过来。就是现在各地的婚姻登记处每到五一、十一都忙不过来,如果让月下老儿自己管,不累死他才怪了。但是这个说法到现在还是有人相信,当然也有人不相信,我这个讲小话儿的人也不必和大家争论,就按照自己的思路胡诌八扯吧!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青年到了年龄,爹妈操心不说,就是青年自己因为到了青春期也会被异性吸引,物理学叫“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然后相互爱慕而产生感情,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抗拒。
中国古代婚姻被太史公记载的是舜帝,因为他的德行好,尧帝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了他,据说后来舜帝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两个人哭得是死去活来,泪水滂沱,泪水落在了竹子上,竹子上就留下了紫褐色的斑点儿,人们就把这种竹子称为“湘妃竹”纪念娥皇,女英,毛泽东的诗词有“斑竹一枝千滴泪”之句。舜帝的婚姻还是原始共产主义时期的婚配关系,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人们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称呼也就不一样了,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王公的女儿称“郡主”,为什么这样称呼啊?这就关系到婚姻问题了。据司马温公在《资治通鉴》里讲,虽然“皇帝女儿不愁嫁”,但是总不能自己给女儿找婆家呀!还是要明媒正娶嘛!因此就委托王公做媒并主持婚礼,皇帝女儿要王公做主,于是称为“公主”,公主的对象叫“驸马”,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包拯铡了的那个陈世美。王公的女儿叫“郡主”,她的婚姻是由那些地方大员做媒主持,因此叫“郡主”,这个“郡”起源于秦的“郡县制”。郡主的对象叫“郡马”,评书《杨家将》说,杨六郎的媳妇叫“柴郡主”,这个柴郡主是后周那个皇帝柴荣的女儿,在八贤王赵德芳家里长大,杨六郎娶了柴郡主,就是正宗的“郡马”,京剧《状元媒》也讲了这个故事。另外《水浒传》里有一段故事也说的是郡马,他的名字叫宣赞。这个人当时的官衔是步军衙门的保义使,按现在说法也就是个营职干部。因为长得面如锅底,鼻孔朝天,卷发赤鬚,咱们一分析宣赞这个人完全符合中部非洲黑人标准,也不知道施耐庵老先生怎么能把人描写成这样,就好像他见过似的。但是王爷看这宣赞武艺高强,为了维护自己的地盘儿,就招赘他为郡马,所以人送他绰号“丑郡马”,他的郡主媳妇因为嫌宣赞长得太丑,真的是天天发愁,夜夜啼哭,最后憋屈死了,也挺招人同情呀!
到了近代,那个被后人称赞过的洪秀全,利用“拜上帝会”这个反动会道门,篡改基督教教义,说什么凡是男人都是兄弟,凡是女人都是姐妹,但是他说的和做的根本就是两回事儿!他制造了森然的等级制度,比如太平天国王爵的女儿称“玉”,下一级的什么丞相、检点、指挥、将军等等的女儿称“金”,再下一级的什么卒长、两司马、伍长等等下级军官的女儿称“雪”,至于当兵的或者老百姓的女儿没有什么地位,名号大概只能是大丫、二丫、三丫、满桌子等等,就是呼来唤去的使唤丫头罢,什么兄弟姐妹,其实就是洪秀全那个家伙骗人的鬼把戏。太平军打到了南京,他就大兴土木修王宫,征召年轻女人进宫伺候他,供他玩儿乐。而那些太平军的士兵们就是有媳妇也不能接近,分开他(她)们的办法是分设男兵营和女兵营,让男兵当和尚,女兵当尼姑。讲小话儿的人认为,那个时候太平军的士兵应该是没有人结婚,也应该是月下老儿最清闲的日子!
(待续)

徐杰,双辽市实验林场退休工人,双辽市诗词学会理事,四平市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