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
文/张丽芳(山东泰安)

2016年9月1日我来到岱岳区山口镇西太平小学支教,任教三年级英语。开始将自己15年来的听课心得逐步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第一节课,孩子们怀着好奇、期待,显得很兴奋。课前备课时,我就特别注意要给孩子们创设浓厚的英语氛围。一上课,我就说:“Hello!”,没想到孩子们很清晰地回应“Hello!”。我顿时感觉到现实生活中英语浸润的效果,孩子们的灵性激发了我的情感。随即“Hello,Hi...”,“MynameisZhanglifang.What’syourname?”,看到了孩子的名字后,我进行了自问自答,“Oh,mynameis×××.”,自然的语言情境创设顺势形成。通过模仿、互动等,孩子们领悟了语言的意义,全英教学第一节课成功。看着孩子们积极,踊跃地响应和不时付出的笑声,伴随着PPT精彩的画面和丰富多彩的flash动画,大家一下子喜欢上了英语课。小学英语PEP教材的设计融入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非常吸引小学生,加上孩子们好动的特点,我充分利用动画,让他们在边说边做中感知英语、模仿英语、运用英语、感受英语的魅力。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告诉学生,我要带领他们走进一个神奇、具有梦幻色彩的世界!以后的每一节课我都精心准备了课件,由于学校刚刚搬到新校,教室里除了黑板,投影仪、桌椅等教学设施外,现代化的东西还没有配套。每次上课我都带着笔记本电脑,努力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加强听说训练。一开始有些担心,如果全用英语讲课,孩子们是不
是会因为不明白而产生反感,经过一周的实践后,我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大量的情境创设中,孩子们能够很快地感知到语言的具体内容,根本不用解释!有时候怕他们听不懂,讲课时故意问“这是什么意思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着回答,有的孩子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我”、“老师,我会,我会”,看着孩子们的劲头,我也往往被感染,常常拖延课,当然这不好,对下一节课的老师不公平。望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睛,你会陡然升起一次又一次上课的激情,就像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你,鼓励着你带领他们进入欢快、有趣、又丰富多彩的课堂!要想真正适应小学英语教学就得多听老师们的意见,于是我主动邀请老师们去听我的课,同他们交流研讨课堂教学的情况。说实在的那堂课只完成了我预先设计的三分之一,可能容量太大,加之课前故意没给学生提前预习,目的只是上一堂常规课,尤其是针对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适当调整。这节课是Unit4Let’seat!我在课上用实物进行了授课,课后,这些水果都分给了同学们。大家兴致很高。我觉得最成功的一点是调动了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因为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照顾了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像×××等同学,这五个同学也是期中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其中王××同学分数最低,27分,虽然不能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能力,但是分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几个同学学习英语有困难,所以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和课下对这几个学生进行了关照。这堂课后,尤其是程××同学,每当下课后他总是第一个跑到讲台上对我说“老师,什么时候再上英语课?”“明天。”“呕耶!”他高兴得不得了。有时候他跑来跟我说他跟他姐姐在家学英语了,我马上鼓励他,你进步很快!多向你姐姐请教。课堂上我也有意识地多叫他回答问题,大多数时候他回答不正确,我就再让他跟着我说一遍。他回答错了,或者学说的单词发音不准确,其他同学就笑,我就及时告诉学生,允许出错,但不允许嘲笑他。一个学期快结束了,程××同学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增,今天跟我说“老师,我就是听力还不行。”他学会分析自己的优劣了,我感到很是宽心。我爱我班里每一个孩子,一看到那30张可爱的小脸儿,总是禁不住喜悦。我努力使每一个宝贝儿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学习英语,已经开始在班里实行立体式培养,不同程度的孩子会给他们布置不同的任务来完成,渐渐地培养起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已经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最大动力!这恰如陶行知先生的观点: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现在备起课来,自然不是当老师时的备课,因为有了十几年的教研过程,所以更注重的是教后反思和学生如何学习,备课也会达到复备、再备,也许过一段时间还会回来再看一看,思考一下环节的设计和学生哪些地方没有学好,以便在下一节课的时候设计活动如何再进行学习。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会感受到教学其实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会知识,而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校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考试,而是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的灵性会激发教师的创造,课堂生成会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师生共同经历了课堂,运演着生命的历程。与孩子一起成长,你会觉得快乐无比。教育其实就像春天里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润物细无声,万物才会感觉到很舒服,路边的冬青才会透着惹人爱的绿色;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恰如今年春天隔一段时间就下一场的小雨,使得花草、树木、庄稼还有人感到大自然的恩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许这才是教育的本真吧。
(2017年12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