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入幼儿园
入园前是做过一些准备活动的:带孩子去参观幼儿园,有秋千滑梯和迷宫,还有很多小朋友,问他:“幼儿园好不?”
“好!”他回答。
“想入幼儿园吗?”
“想!”也很干脆。
这些准备活动并不能保证什么。孩子入园后也与其他孩子一样,哭,闹,无力反抗,最终适应。我只能从孩子的表情里去感觉,没法变成孩子去体验。那可怜的眼神后面是不是绝望,天晓得。
第一天上幼儿园,他妈妈不放心,十点过去看了一趟,十一点半就接出来了。接时,孩子正在那里看玩具。孩子说有大贾老师小贾老师和小孙老师,还说老师要打110。
第二天接时大哭。老师说这是因为别的小朋友被接走了。“我睡觉了,老师喊醒了,喝了点水,过十分钟就吃苹果和巧克力派。”这是他的描述。
第三天去送,还未出门就哭,说“去华联超市,不去幼儿园!”我觉得走原来的路穿过宿舍区他不愿意,就走外面。一路很高兴,嘴里唱着,数着过往的车辆。一到拐弯处,就又问“是去幼儿园吗?”一认出是去幼儿园的路,又开始哭:“不去——”我说“走。去看看小朋友都来了没有?”
到了教室门口,他执意不进,老师出来把他抱了进去。只听他在里面喊“我要找爸爸!我要找爸爸!”过一会又央求:“带我下去玩玩吧!”
也许有人会说:“刚开始每个孩子都会哭一段时间。”然而这不是老师不努力的理由。比如,多放些玩具,带孩子玩玩滑梯,而不是一整天圈在屋里。孩子对我说老师不让到卧室去不让上阳台不让上洗手间:“我去哪屋,她都喊‘出来!’”有个孩子给父母学老师的话:“别哭了。再哭把你从窗子里扔出去!”——这种话孩子恐怕编不出来。
中午我去接。门开了,老师站在门口。孩子从里面忽然看见了我,先是惊讶,再看看老师,向我跑来,一边跑,一边咧嘴要哭:这么半天孤零零一人,爸爸撇下我走了。
整个下午,他妈妈带他玩。正逛着超市,他就对妈妈说:“妈妈,我不去幼儿园了。你记着啊!”一连说了好几遍。一提到幼儿园,他就说“你别说幼儿园了,你一说我就又想掉眼泪了。”
第四天算是骗他去的。妈妈对他说“妈妈陪着你,和你一起玩,妈妈走就把你带走。”带去又交给了老师。
中午妈妈去接,我也去了。孩子跑向妈妈。妈妈把他抱起来时,他眼里噙着泪,笑了。
第五天我去送。他先是不让我骑着走,要推着走。走得快时,又说“走得慢点。”——这大概能看出多么不愿去幼儿园。一路上,一直不停地对我说“走慢点”。到了门口不下车,还对我叮嘱:“我吃完包子,喝完米饭,老师问我电话,我就说……。我出来你就在门口接我呵!”说了一遍又一遍,仿佛祥林嫂。
妈妈告诉他幼儿园要上,我们是交了钱的。他拉着妈妈的手,说:“走。咱去把钱要回来,咱不上幼儿园了!”
路上碰到邻居打招呼,说“上幼儿园啦?”他就撅起嘴,举起小手,冲人说“打!”
第六天就是星期六了,孩子不去幼儿园。在家里给他讲儿童画书,有迷宫、有比眼力等,孩子很高兴。翻到一页图画,上写着“幼儿园的一天”,他突然不高兴了,合上书,口里喊着“不看它!不看它!”
教他学字,“早”“晚”,我造了个句子“早晚都得上幼儿园”,他突然要哭。我把句子改成“早晚不去幼儿园”,他就哈哈地笑,高兴得不得了。
我写日记写到“天天不去幼儿园,在家里爸爸……”时,他看到了,就读出来,而且是高兴地读了又读,而且自己还有添加:“天天不去幼儿园,光在家里。”
我曾有过“再也不让他上幼儿园,在家里我教他”的念头,差点成了现实。后来孩子慢慢适应了,但那段时光仍是不堪回望。
回首小子三岁时
三岁生日一过,感觉他突然长大了很多。早上穿上衣服,到我床前喊“爸爸,起床了!”
学象棋,会排放棋子,会走炮跳马了,但定力欠缺,走不几步就不耐烦,把棋盘给掀了。
排队走在人行道上,他还让我们闭上眼睛,因为我们走的是盲道。
去超市买了三个雪糕,回来路上吃了两个,剩一个化了,放入冰箱冻起来。过了一会他又想吃,我们告诉他那一个也吃完了。他跑到垃圾筐前瞅了一下,说:“垃圾筐里怎么没有皮呢?”——看看孩子的推理。
快要上幼儿园了,他舅舅说到幼儿园别尿床。他回答说:“我尿床把小朋友都冲回家,把老师也冲回家。舅舅你开船把我拉回来,那儿就没有人啦!”——看看孩子的想象力。
早上醒来,想给爸爸撕止痛膏,可是力小撕不开。爸爸给他撕开一点口,他就不高兴了,趴在床上生气。
过了一会,起来后又问“膏药呢?”
“我给你了呀!”我说。
“我把它扔在地上了!”他说。一看还在地上。
他妈妈把膏药贴在我颈椎上,小子想贴在肩膀上,又生气了。转到后面把膏药揭下来,冲我吼:“我给你扔垃圾筐里!”——看看小子的脾气。
他妈指着小子额头上的旋,说:“他脾气很大——额头上有个旋!”以他的词汇量哪里知道头发的“旋”,听见了还以为是“蒜”,他警告我们说“别动它!一动就辣。”——词汇和句式也就这么多,估计都用上了。
去吃早饭,大人让他洗手洗脸。
“我也洗脸了,我也洗手了。”他说道。
“什么时候洗的?”他妈问。
“后天。”他说得理直气壮。——你瞧,“后天”的意思还不懂呢,已经会撒谎了。

那是怎样的心情
有一次去接孩子,幼儿园的老师表扬珠心算做得好。孩子高兴地告诉我他四道题做对了三个,错了一个。非要拉着我到黑板前看看他做的题。我说:“我在下面坐着,你去指一指我看。”他上去指了。还有一个细节,让我的心为之一震:他用粉笔把老师打的对号描了一遍。
有谁注意过这种细节吗?有谁想过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吗?那颗幼苗般敏感的心是多么渴望肯定与鼓励呀,我们给予了吗?我们给予的是不是暴风骤雨般的训斥?
你有没有蹲下来听孩子讲话?有没有给孩子当过马骑?有没有与孩子一起玩水玩沙玩泥巴?孩子玩起来是不会注意衣服的,你有没有因弄脏衣服而打过孩子?
有时气火了,我也会打孩子。但我坚信打孩子包括训斥孩子都是没本事的表现,至少是没有耐心。一定有比这更好的处理办法。
保护孩子的心,让他的生活里充满阳光和自信。
床上早餐
周末,孩子还有他妈妈有时会睡懒觉,我就偶尔做一次饭。学着Come on Dad一书上说的,把饭菜端到床上,喊醒他们,让他们享受一顿床上早餐。
“没有什么事情能比早上醒来之后就在床上吃早餐更美妙的了。”书上说。
“没有谁说早餐一定要十分精美。”书上还说。
说得对。只求形式,不求高档。
我穿上围裙,肩上搭一条手巾,整个一“店小二”形象,小子喊我“服务员”。
“先生,您要点什么?”全副武装的“服务员”问。
小“先生”要求先上菜单。
一张白纸写上来:牛奶、面包、小菜、热菜、主食、汤等。后面注有价格,是让他买单用的,等于一道算术应用题。
读到一道菜,他不懂是什么,问“‘莱福都佛’是什么?”
“就是这个!”端上来后,“服务员”介绍说。
“这不是昨天晚上的剩菜吗?”
“你说对了!这就是‘莱福都佛’(leftover)。” 破菜起个好名字,是很多饭店骗顾客的常用手段,又不始自我们。
上菜时,“店小二”口里喊着迎宾的话:“来了!楼上请!”被小“先生”叫停:“别喊这句,我不喜欢听。”
他当然不喜欢了,他听得太多了:小时候他每次出恭,爸爸运往厕所时都是这么喊的。
没多一会儿,小子又喊,“服务员!服务员!你要不快点,我就揍死你。” ——这哪里像绅士说的?
我很惊讶,却不能发火。何况,这是位没有任何经验的先生。
“作为先生,您不能这么说话!”我告诫他。
等一切都上齐,他吃得差不多了,我要坐下来吃点残羹冷炙“小狗剩”时,他又说话了:“服务员怎么和能我们一桌吃饭?”
该给他上一课了。
“听着,小子,”我说,“穿上围裙,我是服务员。脱了围裙,我就是爸爸。再者说,尊重不尊重服务员,体现着你的教养。”

小子学轮滑
买轮滑鞋时小子四岁。第一次穿上,在操场上滑,“叭叽”“叭叽”地摔。他不反思自己水平问题,而是“行不好路怨鞋子”,吵闹着要换他小朋友的鞋。他妈妈说“你这鞋五百买的,他那双才七十”。小孩子才不在意钱呢,他只知道穿着那鞋能滑很远而不倒。
一直到五岁七个月大,小子才正式练习轮滑。
夏天吃过晚饭,在教学楼前的大理石广场上,学轮滑的小朋友也很多,还有轮滑社的一些大学生在练习在示范。
考虑到孩子的耐性和脸皮,又在那么多人的环境里,我担心他摔上几次,感到不好意思,就会停止不学了。因此,我告诉他,要数着摔倒的次数。“等摔到二十下,你就学会了!”我说。
这果真改变了他对挫折的看法。
每跌倒一次,他都像捡了一个大元宝一样兴奋,高声大喊:“……爸爸,九个了!”“……爸爸,十个了!”“……爸爸,够了!二十个了!”
虽然姿势不标准不美观,但是他学会了。这个过程中,没有自卑,没有沮丧,有的都是新奇和兴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