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文化 \ 【圆圆说汉服】由杜甫的《丽人行》说古代服饰
【圆圆说汉服】由杜甫的《丽人行》说古代服饰
精华热点
【圆圆说汉服】
由杜甫的《丽人行》说古代服饰
王 圆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杜甫的这首诗,名曰“丽人行”,创作于唐朝的天宝十二年春,也就是公元753年的春天。全诗共分三段,以清代学者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解,首段“态浓”,言丽人姿态服饰之美;次段“就中”,说宴乐之奢侈;再段“后来”,语杨国忠之骄横,故同为清代的学者浦起龙,在其《读杜心解》中,感叹“丽人行”,“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概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圆圆说汉服,只说“态浓”,不说“就中”与“后来”。诗之开篇,点出时间——三月三日。诗人用细腻的笔法、富丽的词采,描画一群体态娴雅、姿色优美的丽人,进而言其头饰,精美而华丽,衣带飘飘而尽显风流
而作为中国古代服饰,秦汉时期,上衣下裳。上衣分长短,上者为袍服、禅衣、襜褕等,短者为襦、袭、衫等,其中,袍服、襦、袭是有里的夹衣,禅衣、襜褕、衫是无里的单衣。下裳又分裈、袴、裙、蔽膝等。
一般情况下,仕女服饰,高髻、花襦、褂裙曳地,文吏束带、裤裙、冠帻,乡下人束髻、草鞋短袖长襦,城里人则包发巾,加抹额、穿襜褕、束大带,而厨役则扎带、着褠、穿襦裤、戴小帽,劳役之人则束发、穿衫裤、加臂褠。
裙,也叫裙裾,是秦汉妇女的“裳”。汉乐府中《陌上桑》,“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辛延年中的《羽林郎》,“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繁钦的《定情诗》,“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以及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曹植《洛神赋》中的“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等等,句描写的都是秦汉时期的女子,着裙的美丽姿容。
隋唐时期,男子服饰,大体由幞头和圆领窄袖、缺胯、加襕等样式的袍衫组成。幞头又称“唐巾”,是唐朝服饰一大特色。圆领袍衫,不分官绅士庶,尊卑贵贱,是隋唐五代时期男子的“标配”。但唐朝中晚时期,衣袖加宽,幞头巾式合一,内衬“巾子”,两脚由软脚变为硬脚。
隋唐时期,女子服饰,上为襦、袄、衫,下为束腰裙,有肩上披帛,衫外加“半臂”的习俗。初唐之前,女子以窄袖衫襦、长裙为美;初唐至盛唐时,大兴胡服,女子以着男装为时尚;而盛唐至五代,则又宽袖衫襦、长裙为时尚。
【作者简介】
王 圆
山东省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齐鲁女性”志愿宣讲员
济南家庭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缘情六礼文化传媒品牌创始人
济南市历城区作家协会会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