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黑暗、探求光明
——《记乱离》赏析 赵军
吴伯箫的散文《记乱离》是一篇好散文。作品写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记乱离》记述了他上延安路上的情况。作者在朴实的文字,平淡的叙述中,给你留下了真诚的精神思索。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拥有六百多套桌椅的莱阳乡师,因为日寇进犯胶东,再也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年10月底,学校无以为继,吴伯箫(时任校长)带领乡师学生离开学校向西南转移,尔后又辗转奔赴延安。在《记乱离》中,吴伯箫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我们,四百人,为了救亡,将我们的学校,那和平日子弦歌的乐土,忍着痛白白地抛弃了。总还记得吧,出发的那天早晨,大家冒了大雨后仲冬的寒冽,鸡叫就起来,不点亮灯,彼此摸索着收拾行囊,四百人竟也听不到一点什么杂乱的声息。沉闷是那时的悲歌啊!一声集合的号音,将我们赶到广阔的操场去,记得微茫的星光下,黑黝黝整齐的队伍里发出了多少悲壮的嘘唏。记得静默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呼‘中华民族万岁’!”
吴伯箫所描述的这场面,是何等的悲切,又是何等的悲壮!我猛然想起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出炉,正是在血与火那样的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那响彻霄汉的声音,真足振顽起懦,吓破敌人的狗胆。”
吴伯箫还写道——“后来我们终于出发了,校门前大家郑重地举手敬礼,落在《枪在我们的肩膀》那歌声后面的,是那么整齐的房舍,精致的校园,满藏的图书仪器,同千万种回忆与怀念。”
这种家国情怀的演绎,不仅仅表现在“壮士断腕惜别离”的那一刻,还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人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
接着作者在三、四段描述了去临沂路上的艰辛及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晓行夜宿,风霜苦辛,凡过即墨、高密、诸城、莒县,整整走了九天。脚上磨起泡来的,嘴上生起疮来的,比比皆是。”同时也表现了青年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看看你们风尘满面,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偏偏又说笑着说那种“不累不累”的大话,真觉得可怜,但又是多么喜欢人的青年的心啊!”。“混蛋的,只知逃退的那时的山东长官,不给训练的经费,没有训练的计划,不派负责的人员,像烈火上浇了冷水一样,人们的心全灰了。”作者接着告诉我们:“那时候,前面是火急地需要工作,周遭却布满了那样多牵扯的绳索;你们抑制不住内心的热情,胸际的郁闷,你们继续地前进了。有的去西安,预备参加八路军,那曾用游击战获得辉煌胜利的队伍。”这样国统区的进步青年奔向延安,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你看这文字明白如话,一清如水,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给人古朴、坚实之感。
“旅伴就是弟团体就是家。”“你们走后,在临沂有几天我像失群的老雁,又像一个勤苦的老农离开了他的锄头和田园,流不出眼泪,也唱不出歌。”这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真情实话。证明一条真理:个人是渺小的,软弱无力的;有组织的革命集体才是伟大的,无敌的。
“现在我也同你们一样,远离乡井随军工作了。家乡正因了敌人的节节进逼,同“青天”军队的望风逃窜,受着非常的摧残。敌人铁蹄下的我们的父母兄妹现在怎样的情形,真不敢想。每每读到报纸上敌人奸杀焚掠那种种兽行的记载的时候,辄令人心痛如割。”“且让我们将愤恨记在心里,变成一种与日俱增的诅咒,让复仇的手臂,握紧了锋利的刀枪,对准敌人的头颅杀吧!”这样有曲折、有波浪的文章,确实是引人入胜的。通过这种曲折性,来更好地反映生活的真实。
面对日寇的侵略,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记乱离》舒解一腔积郁,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到,“疲劳的夜里可有故人的梦境?——寿州城北八公山,使晋谢玄击败苻坚的地方,当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苻坚败得的确够狼狈。我们在这里,差不多天天有敌机空袭,危险是很危险的,可是我们也有着下棋等捷报的谢将军的从容与镇静啊!单等那一天,同敌人来一次肥水之战,让去苻坚还差千万级的侵略者片甲不回!”
这段文字描写抒情气氛浓烈,跟作品的环境气氛、情节发展也是配合得很好。

插画:陈姝凝(十岁)
赵军,网名沿河看杨柳,专科学历,高级教师。多年的理化生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被评为莱芜市教学先进个人、莱城区化学学科带头人。教学之余喜欢摄影、旅行,更喜欢用美篇记录生活,为家乡的三十一个行政村做了美篇。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