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当须早
——吴伯箫散文《早》赏析
在说文解字里,“早”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日”,下面是“甲”。“甲”的最早写法象“十”,指皮开裂,或东西破裂。“早”即天将破晓,太阳冲破黑暗而裂开涌出之意。而汉典和象形字典里面,“早”的甲骨文(日,太阳;屮,小草),表示草木沐浴在朝阳中。“早”的造字本义就是:红日初升、小草带露的清晨。本文所赏读的散文就是关于“早” 的故事。
散文《早》是莱芜籍散文作家吴伯箫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写于1963年1月12日。因被收录在小学教材而家喻户晓。那一年,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我们的国家形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就在那一年的的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全国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吴伯箫创作了这篇著名散文,旨在唤醒人们的学习意识。
《早》全文14个自然段。这篇文章段落方面的最大特点是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尤其是较短的段落的运用恰到好处,比如其中的一、二、五、七和十四自然段,只有一行,但却是画龙点睛之笔。
《早》属于一篇游记散文。因其描述情感朴实真挚、结构严谨缜密、语言清新自然,为广大读者所津津乐道。作者所写之地是鲁迅先生幼年求学的地方,即三味书屋。由于游览之地的特殊性,决定了作者是带着一种对鲁迅幼年时期学习足迹的追寻以及对鲁迅先生精神品格的敬仰之情,来参观访问这一名迹的。恰如我们现在有时去参观吴伯箫文学馆或吴伯箫故居恐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吧。作者在写作时不仅是为游览而游览,因景及人,还写出了三味书屋背后隐藏的鲁迅做事时时早、事事早,珍惜清晨、珍惜春天、珍惜光阴的精神。
《早》这篇文章是在小学时代所学,虽过去这么多年,我还是记忆犹新!尤其对发生在鲁迅身上的这个“早”字的故事,几乎是倒背如流。《早》有这样的叙述: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这个字有一段这样的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病了,鲁迅要一边上书塾,一边还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寿镜吾老先生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默默的回到座位上,在书桌上轻轻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并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在这里面对“迟到” 这件事,鲁迅先生只是“默默”的回到座位上,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默默” “轻轻” “小小”三个叠字运用的非常巧妙!把一个十三岁少年的懂事、听话描写的惟妙惟肖。
《早》一开篇,用“这一个字,散发着幽香,放射着光芒……”作为开头,一个省略号引起读者无限遐想。紧接着,作者介绍了游记的时间、地点,“深冬,酿雪的天气。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为下文写盛开的腊梅花做好了铺垫。接着,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即三、四、五、六四个大自然段记叙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后园的梅花。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然后,他用大量的语言描写了三味书屋,包括“还没进门,迎面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吊起读者的胃口,既而又写了三味书屋的“三味”,“据说:‘三味’是把经书比作五谷,史书比作蔬菜,子书比作点心的。”对于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我一直困惑不解,原来如此啊!
你再细看:本文围绕着鲁迅做事“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这一中心线索,巧妙构思、层层递进展开叙述。课文第一节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因为是深冬,才有后面关于腊梅花的描写;因为游览之地是三味书屋,才有后面文字中对于书香的猜测和对鲁迅事迹的联想。不经意间,为后面的写作埋下了伏笔。在描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早的故事以后,紧接着在十二、十三、十四自然段,作者又以“早”字开头,并分别用了三个大大的惊叹号,展开丰富的联想:“在绍兴登卧龙山,游蓝越王宫殿的遗址,从残存的丹,础基,穹门,还能想到当年建筑的宏伟,也想到了两千四百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被夫差的大军围困在会嵇山上被逼到吴宫养马。屈辱当中,范蠡、文种却帮助他定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大计。”还有“也是在绍兴卧龙山,凭吊‘风雨’。那是为纪念秋瑾女士而建的。吟咏着‘秋风秋雨愁煞人’那悲凉的名句……”。紧接着又想到了谚语“时代和潮流是不等人”和屈原的《离骚》开篇的句子:“朝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等。这体现了吴伯箫在写作过程中引经据典,对经典熟稔于心的厚重。文章的最后,紧扣主题发出了:“‘黎明即起,孜孜为善’,的确要早,要热爱时间的清晨,要热爱生活的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的倡议。
吴伯箫的散文形散神聚,内涵丰富,写法灵活。他不光记录访问的所见所闻,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把三味书屋的陈旧、简陋又精致的工笔描写与对蜡梅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写意描写相结合,把现实的无声的静态描写与历史的有声的动态描写相结合,把借物喻人的写法和直抒胸臆的写法相结合,使得三味书屋直到今天还依旧充满文化气息,依旧折射出伟人的民族精神。再就是吴伯箫先生的文笔隽永,语言流畅,过渡自然。全文不难流露出吴伯箫先生对鲁迅幼学足迹的追寻和对鲁迅人格的敬仰之情。吴伯箫先生常常触景生情,并且延伸出许多的联想。比如:由迎面而来的清香联想到阵阵书香,又联想到朗朗的读书声;由鲁迅的书桌联想到鲁迅在这里读书、习字、对课、描像的情形;由空空的椅子联想到学童们全部跑到后园玩耍,“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作者仿佛听到了那严厉的喊声。上学迟到的学生肯定不在少数,当然“迟到”往往都是有理由的,并且理由还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鲁迅先生却不一样,他没有去解释那个“正当”的理由,而是在课桌上轻轻刻了一个“早”字,并立志凡事“早”一点,时时早,事事早!我们从小也被这样教育着,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生守则上都这样写着:“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但又有多少人坚持一生都做到这些呢!
“早”说到底就是一种坚持,坚持的背后是自律。重庆谈判中,蒋介石曾对秘书陈布雷说:‘毛泽东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竟绝不抽一支。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自律的人,既可怕,又可敬。如果是伙伴,你要跟他学会律己;如果是对手,你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这就是蒋介石对毛泽东主席自律的评价!
所以,为学当须早!

秋水伊人,原名亓玉玲,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教学之余喜欢唱歌、跳舞、旅行,更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原莱芜市作家协会会员,原莱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山东教育报》、《中国作家网》等各种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事迹收入《东方创业者》、《中华之魂》、《光辉岁月》、《山东教育报》等。出版个人散文专辑《秋水涓流》和评论集《许庆胜人品文品研究》。《秋水涓流》获原莱芜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诗评《文学创作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2018.第11届“毛泽东颂”诗歌朗诵会暨征稿评选活动中,荣获“第四届屈原.蔡丽双杯杰出诗歌评论家”。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