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小的时候,就从父亲的口中知道我爷爷解放前是咱朱家村的中共地下党村长。日寇侵略中国,胶东一度成为敌占区,有一次,他带领群众抗交粮食被鬼子抓去,后由人保出。听了父亲的叙述,我为我有这样的爷爷而自豪。虽然他解放前就去世了,虽然父亲没有他的任何照片,但我的脑海里却有他清晰的形象。他不就是《平原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电影里的那个地下党村长吗?少年时,每当我看到这样的影片,我就觉得那里面的地下党村长就是我爷爷的形象:头扎白毛巾,身穿白土布褂,脚穿黑布硬鞋的北方农民,周旋在鬼子眼皮底下的中共秘密党员。这个形象直到现在我都能将他勾勒出来,永不磨灭!
我脑海里这样的普通共产党员形象又何止一个?
你看过《南征北战》的电影吗?你记得里面浩浩荡荡民工支前的场面吗?就在那支前大军中有我的伯父,当年他就是那样推着吱吱扭扭的独轮车,从胶东掖县一直推到了安徽砀山。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多次这样评说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当时部队是60万,支前民工是225万啊!
我心中的共产党员形象就是这样普通的形象,而就是这些极普通的共产党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悠悠岁月,眷眷情怀,虽然他们早已长眠于地下,虽然他们已到了耄耋之年,但他们在我心中的形象是活生的,是精神的!
共产党员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就是忍辱负重的形象,刚正不阿的形象。
记得1979年西安的舅舅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右派问题在他上书邓小平后得到了改正,并且党籍也恢复了,现在是一个具有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了。我看信后感到很惊喜:三舅原来还是个共产党员?!问母亲,母亲告诉我他的预备期就因右派被取消了。
忍辱负重、刚正不阿的共产党员又何止他一个呢?
文革初期,一天,我们家正在吃中饭,突然来了一个人找我父亲,他们没说几句,只见我父亲桌子一拍霍地一下站了起来,说话声极为严厉,我们第一次见他发那么大火。事后得知,此人原是霍邱县某粮站站长,六三、六四年因贪污问题被开除了党籍,现在趁文革要翻案,被我父亲顶了回去。
还记得文革初期,我母亲被造反派剪了头发,游街后关禁了起来。一天,几个造反派来我家搜找我母亲的工作笔记和单位的人事档案材料。当时我父亲对他们的态度相当客气,帮他们打开一个个箱子,一件件衣服拿出来抖给他们看,最后那帮造反派不好意思又一无所得地走了,而我母亲的工作笔记本和档案材料都安然无恙地埋在我家米缸中的米里。那年月,我们帮着共产党员的父亲给共产党员的母亲送饭,递纸条,终于使我母亲度过了难关。那时我真感觉到我们是在父母的带领下与"敌人”作斗争。
我身边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的党员,他们从来没当过什么先进、模范,但我崇敬他们,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的、忠诚的老共产党员,他们的一言一行时时感染着我,教育着我:
"小毛在农村下放五年了,你能不能把他转到你那里去呢?”妻子的两地书发出去了,得到的回答是不行。
"你在商业局工作,买东西不要开后门。”丈夫特意来信叮嘱。
一个人托他们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好了,人家感谢,丢下一个信封,内有五百元钱,他们却郑重其事地交给了地委组织部。
一个地道的农民儿子,中专考上了,可因眼睛不好没被录取,前来上门哭诉,父亲于是跑了几趟地区教育局,师范不能上,上农校,问题解决了。
曾经"四清”蹲点的长丰县庄墓公社的一帮农民找来了……
他家乡的农民找来了……
父亲做官宗旨是为民办事,为党尽职尽责。安徽好发水灾,每当他们那个地区发生水灾,父亲办公地点就在水灾第一线。所以过去父亲任职时的每年梅雨季节,只要接连下几天大雨,全家都担心,因为在事情的紧要关头,地区负责人的责任是重大的。
父亲一生做官任人为贤,这在他所工作过的地区是有口碑的。
他自己几十年来工作职务的升迁都全凭组织的考察和安排,因此我们也跟他转战过南北。他从来未为自己的工作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或走过何种渠道。七十年代,父亲的一位熟悉的上级被调任浙江省委书记,母亲多次要父亲去找他调到杭州工作(母亲是杭州人),但他始终未开这个口。八几年,万里、张劲夫走后,省委班子组阁,父亲也是候选人之一,当时不少人告诉了我们这一消息,有人认为我父亲此时应在合肥活动,可他却没有任何行动。后来第五轮,他落选了。我想对此事他肯定是有想法的,但他也无憾,因为他的刚正性格决定了他不会为自己做出有损自己形象的事。
现在他早已离休了。每当我们子女谈到他一生的为官,都有点抱怨,认为他在位时没为我们着想过,认为他没有为个人权位苦心钻营的本事,但更多的是敬佩,敬佩他一生为官的正直清廉。
回忆过去,是想表达我对现今党风的不满。今天在一些党员干部个人私欲膨胀,党风不正的情况下,我更加崇敬过去许许多多的老党员、老干部,也更加崇敬今天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共产党人,他们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后记:今天整理书籍时,发现了自己二十多年前写的文章。九十年代某年七一,市教育局党委布置市属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活动,要求每个党员写篇发言稿,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当时党员开会读文时,我自己却被文中真实的人和事感动、哽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