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我有一个这样的习惯,醒后就立即打开手机进入“学习强国”平台进行网上学习。10月24日清早醒来后,我又习惯地打开“学习强国”平台,看到了这样一条重要新闻: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看罢这则新闻,我就想起我阿婆跟我说过,我伯父陈友贵是志愿军战士,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早餐后,我急急地赶到老家石家湾,向叔父询问伯父陈友贵当志愿军的有关情况。
下面的文字,是我根据年届八十的叔父凭记忆口述,整理而成。

在旧社会,我公公、阿婆拖儿带女贫困度日。当时全家主要靠我公公走村串户叫卖砂罐维持生计。我阿婆双脚,由于包裏成小脚,不能干重货,也不能下地干农活。那时节,公公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屋,租房打住,换过五六处地方。直到1949年解放后,公公阿婆作为解放军军属,由政府安置到石家湾,并分到了胡姓地主家的房屋,这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家,这才正式安心定居下来。
伯父陈友贵生于农历1920年7月29日(以下文中时间均为农历),1949年2月,被国民党伪政权下属的青山桥保长带人抓去当了壮丁。同年9月,伯父所在的国民党部队收编为解放军部队。
1950年,伯父随部队一起入朝作战,保家卫国。在从部队驻地到朝鲜战场的途中,伯父一连写了6封信回家,每封信的落款地址都不同。并且在信中说明,叫家里人不要写信给他,因为他行军打仗地点多变,即使家里回信,他也难收到。并且他又说,到了朝鲜战场上,也没有多少时间写信。从1949年到1951年连续三年,青山桥乡政府过年时都给我公公、阿婆辞年,并赠与“军属荣府”的门匾(叔父凭记忆说的,不知是不是这几个字)。

确定伯父在朝鲜战场上牺牲是在1951年冬天。那时,宁乡黄材乡溜子洞(大概是这几个字)从朝鲜战场上回来了一个伤员(名字叔父记不清了)。我们当时景德村的党支部书记林简苏带叔父步行到黄材溜子洞,去调查了伯父的情况。那伤员说,陈友贵和他是一个部队的,一同到达了朝鲜前线作战。到朝鲜后就失去了联系,他没有回国,肯定是在战场上牺牲了。
听到伯父牺牲的消息最初几年,我阿婆几乎每晚以泪洗面,乃至多年后,她一看到打仗的电影,就会自然而然想起自己牺牲了的儿子,就会痛哭,以后我阿婆干脆就不看电影了。
听了叔父的讲述,我眼眶也湿润了。由于伯父是解放军战士,在1949年刚解放时,政府就帮我公公他们解决了房子问题,让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家。伯父上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也是为了保家卫国。伯父陈友贵虽然只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9万7千多名志愿军战士中的普通一员,但他的名字,也一直会留在人们的心里。

作者简介陈立中,湖南省作协教师分会会员,长沙市作协会员,宁乡市诗散文协会会员,宁乡市作协会员。代笔的《给妈妈的一封信》入编湖南省作协《文学人的家书》。
辑录:加贝君(湖南作协教师分会)
